“菩提”一词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至高“无上”的境界。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槃”的程度。涅槃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觉、智、知、道…… 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
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佛之菩提,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 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 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 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四)出到菩提: 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 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
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
即:
(一)实相菩提: 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 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
(三)方便菩提: 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
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往生净土论载:远离~
(1)执着自我
(2)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
(3)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
三清净心:
(1)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
(2)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
(3)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
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
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
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
佛偈典故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
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偈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
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偈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
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偈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偈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偈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偈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
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偈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有这首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顿悟),这首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一切本来都是从空无中而来的,看世间万物都是生灭的,只有“无”才是不生不灭的,世间万法归一(道)。
心本来就是空无的话(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万物一体。这是禅宗最高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悟道)。
佛已经超越了六道轮回,既然是佛,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不明了的。化身无量无边,去度众生。慈航道人就是观世音菩萨化身!
佛度人不一定是以佛的身份,可以是出家,可以是在家,可以化身男子,可以化身女人。总之,度人是讲善巧方便……
南无阿弥陀佛: 向一切有觉悟的人致敬!
感恩宇宙万事万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