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今年读小学三年级,他每天回家最痛苦的就是写作业。他写作业的痛苦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懒、推、烦、慢。
逐个解释:懒,宁愿玩,也不愿拿起笔坐到桌子跟前;推,推脱,要求坐下,写不到两分钟,不是喊着要去拉屎就是要去尿尿;烦,每次写作业,他不是一副百无聊赖的懒散消极样,就是满脸的痛苦和厌烦;慢,由于心不在焉,写起作业来非常拖沓,一张简单的试卷,没两个小时,是写不完的。
我的孩子在班里学习成绩应该属于中上等,尤其幼儿园,非常活泼,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对学习变得如此痛苦?思绪沉淀,答案浮出水面。不外乎两方面原因:僵化的课堂教学和学习兴趣的丧失。
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学生的学习多多少少是件痛苦的事。在这里我不想谈国情,什么高考的指挥棒不能改革啦,教育资源有限啦,应试教育弊端啦等等,我只想说课堂教学。
我们的教学模式从来没有变过,从来。教育就是灌输知识。既然是灌输,就不用考虑学生喜不喜欢听,是否愿意接受和能不能接受,这样的教育,学生痛苦不是迟早的事吗?世界时刻在变,可我们的教育和课堂却一直没有随之改变,孩子们把时间都浪费在一个过时的教育体系中,学一些他们永远用不着的东西,并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世界”做准备。你只要看看世界上最顶尖的精英界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子女就会明白。我们的课堂与实际生活脱节,你教的,不是学生想学的,何来兴趣?其实,我们的孩子都需要得到更多的、不同的、更实用并让其感兴趣的多层次教育和知识,他们得知道真实生活中的游戏规则,但我们的教育体系却并未涵盖这些。从学龄前教育到大学教育,我们的教育附加给学生心灵、思想和身体的东西,到底有多少有实际效用,每个成人都很清楚。我们进入社会后,才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极其残缺和扭曲,可是,却无力改变。接受教育本应该是幸福的。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学生成为对生活感兴趣的人,而不是只为考试活着的书呆子;教育的方式应该是用一颗心去撞击另一颗心,用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而不是灌输命令体罚。我们教育的温吞造就了太多庸人,因为我们的文化或多或少地轻视新奇和有趣的东西,或多或少地封锁知识、钳制思想、灌输善良。我们的教育许多时候更是把陈腐不堪的东西装进学生的脑袋,让学生解不需要解的数学题,写不需要写的作业,背不需要背的历史,甚至物理、化学都是学过去,这其实是对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扼杀。另外,什么都要求标准答案,会使人丧失创造力。所以,我们的学生还没得到思想的乐趣就“毕业”了。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形成习惯,而是要经常防止习惯的固定化。智慧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学校教育应该利用所学的内容附带起孩子的智慧成长。如果学校安排的课程只偏重于知识,就会使大批孩子失去智慧成长的机会。所以,一个合乎规范的孩子,可能就是一个完全丧失了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孩子。可我们的教育却是让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听话。也难怪,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在所有孩子里,甄别出谁能够去读大学,我们只要求学生的认知智能。
真正的学习是需要以兴趣来支撑的。兴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没有精力、激情和热切的学习愿望,根本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我们的课堂缺少学习兴趣的悉心培养,导致我们的学生对学习感到痛苦,再加上繁重的课业,学生就必须以更大的痛苦为推动力来逼迫学习,想想,这和调教牲口又有什么区别呢?
不要强迫孩子做这做那,而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天赋、因势利导,才能事半功倍。但由于我们的教育失当,致使孩子在经历一小段彩色人生后,很快被大人们僵硬、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所笼罩,而逐渐丧失掉因想象力带来的无尽乐趣和创造力。
我们明白,教育其实很简单。如果一个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得以顺利发展,就会自然地成为天才。兴趣,是一个人充满活力的表现。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这是目前的教育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我现在能做的,大概只能是靠自己来疏导自己的孩子,慢慢培养起他的学习兴趣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