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的灵魂-卡夫卡

作者: 心魔刀 | 来源:发表于2016-09-11 22:01 被阅读0次
卡夫卡

      一个人从对面过来,蓝眼睛,形容消瘦,忧郁的虫子趴在他的脸上。

      我掏出烟,和他要错过的当儿,就叫住他:“哎,借个火。”他奇怪的看了我一眼,没说话,然后摊一摊手,过去了。

      他的脚步声踢踏在我的背上,碎碎的,这使我想起树林里斑驳的阳光。阳光很多,分成丝线,有着奇幻的色彩;它们斜射着,从神秘的天空,直倾泻到深秋的林间地上。地上是落叶,层层堆积,最下的已经腐烂,最上的刚刚飘落。林间有股奇特的气味,是树根在土里寻找水和养分时发出的。可能根皮儿已在破损,象叹息一般,那气味释放得很小心。可一到鼻孔里,它们就得了自由似的,尽所有的力量散布到全身。

       一个人经过我,一个人没有和我打交道。我不知道他是否记得我,也不知道他去向何方。待到他消失在地平线上,我才猛然想起什么。我转过身,朝他走的方向追去……

       他叫卡夫卡,有个蒙面人告诉我。

       当一个人得意的生活着并为自己的拥有和满足幸福着的时候,也许需要这样一个人的出现,这个人可以告诉前面的那个人,他的得意满足和幸福是些什么东西,告诉他,他的生活到底是什么,也许并非他认为的那个样子,并非是美丽的。

       当头棒喝的作用不是让人绝望,而是让人处于昏昏沉沉的麻木状态之时,被动惊醒。清醒,可能有人无法适应,因为他习惯了自己的昏沉,或是无法理解麻木之外的东西,可是不管怎样,人们却需要清醒——需要不断的清醒,这是时间的问题而且永远不会停止。

       在这个阶段里,持棒的这个人就是卡夫卡。

      卡夫卡在遗嘱中要求友人毁掉他的手稿,已发表的也禁止再版。遗嘱是什么?如果说死亡是一个人的告别演出,遗嘱就是它精短的台词。遗嘱带有人生总结的意味,是一个人一生的浓缩,也是垂死者对人间最后的深深一瞥。它简洁,然而深刻;琐屑,然而庄严。立遗嘱者一只脚已经跨进另一世界,他的话闪耀着另一世界的光辉。

      从我对卡夫卡有限的阅读中,我觉得他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也是一个软弱的人。他勤于思考,怯于行动,哪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犹豫再三。思考大于行动的人不免有神经质倾向,在主观上把困难放大,以至把自己淹没。

      卡夫卡深味了现实的黑暗,但他内心还缺少更强大的光束来穿透黑暗,抵达澄明。我们经常说卡夫卡揭示了20世纪人性的真实,然而也许并不确切,因为他把黑暗的一面极端地夸大了。

       我不相信浪漫主义的单纯,但也不相信人性就是完全的黑暗。其实卡夫卡也不相信。他的遗嘱流露出他的忧虑:他不知道他写的是否真实,是否有益于世道人心。

      说实话,我读卡夫卡的《城堡》,感觉特别糟糕。读完了万念俱灰,仿佛有个人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小伙子,世界没希望了,咱们自杀吧。“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卡夫卡是一个善良、真诚的人,不愿意自欺也不愿意欺人。

      我又想到了鲁迅的忧虑。他总觉得自己的思想“太黑暗”,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不敢坦露心迹,怕玷污了青年人纯洁的头脑。

      正是在这种深深的忧虑中,我们看到了他们作为一个优秀作家的良知:他们要为自己的作品,为作品的每一句话负责,不是确定无疑的东西,宁可不拿出来。对一个作家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他的作品,他绝不会拿自己的作品当儿戏。

      我想,卡夫卡这样真诚而严肃的作家,自知自己来日无多时,所考虑的显然不会是死后的名声,而是自己的作品是否有益于后人,自己能否问心无愧、干净坦然地走向上帝。

      而事实上他对自己的作品没有把握,不知道它们意义何在,更怕它们贻害后世,给他的灵魂涂上污点。所以他才那么坚决地要求毁掉所有手稿,已发表的也禁止再版。

情书手稿

       然而我们面对卡夫卡的良苦用心永远都是矛盾的。我们不能舍弃他的灵魂,只能背叛卡夫卡的心。我们出版他,宣传他,阅读他,研究他……他所创造的那个梦魇般的世界,像一团刺目的黑影在大地上迅速蔓延。

       我们视他为偶像,奉他的作品为圭臬,把他自己都还不太相信的东西当作真理。他的名声如日中天,读者们不敢不敬,木着头皮读下去,也不管白天晚上是否将被拖进梦魇。

      卡夫卡若有机会重游世间,看到此情此景,不知作何感想。卡夫卡曾说:我的手杖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他的愿望一个个破灭,连最后的愿望——他的遗嘱,也未能实现,反而粉碎得更彻底。

       作家的作品是否发表,何时发表,怎样发表,是作家的事,别人无权干涉。作品的发表也是作家创作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体现着作家对作品的整体态度。

      许多作家千辛万苦写出作品,又把它们付之一炬。这样做的一般是创作态度比较严肃的作家,他对作品不满意,觉得它品质低下,或倾向恶劣,担心它们会有损自己的清誉和人格。

      我们不能压制作家发表作品,但也不能强迫作家发表作品。就象我们不能禁止别人说话,而别人想保持沉默时,我们也不能强迫人家开口。卡夫卡临死的时候并不疯狂,他的遗嘱是清醒的,能充分反映他的意志的,他疲惫不堪的灵魂应该好好歇一歇了。

      诗人戈麦自杀前,把装有诗作的书包扔进厕所——我想他一定对自己的诗作厌恶到极点了吧——不幸的是他仍然没有逃掉,人们把他的诗作打捞上来,整理,出版,纪念,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对戈麦而言,是荣耀,还是讽刺?那是他想要的吗?

      卡夫卡不是凡高,凡高自杀前把画作委托给弟弟;戈麦也不是海子,海子在遗嘱中把作品托付给骆一禾。他们都对自己作品的价值坚信不移。卡夫卡和戈麦一样,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深怀恐惧,怕它们玷污自己的人格,情愿它们与自己一起湮灭。他们并不希望英名长存,只希望能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地离开这个世界。可惜他们遗憾了。无奈的遗憾。

       读卡夫卡总是带着复杂心情去读。我想感觉到他的微笑——他好象从来都没有笑过,却只看到他更加忧郁的眼睛。

      好吧,我又在自言自语了,世界如此喧嚣,我将与你相顾无言……

相关文章

  • 无言的灵魂-卡夫卡

    一个人从对面过来,蓝眼睛,形容消瘦,忧郁的虫子趴在他的脸上。 我掏出烟,和他要错过的当儿,就叫住他:“...

  • 卡夫卡,你是否在悲泣?

    灰色的人流里, 彩色的卡夫卡在此悲泣, 悲泣他灰色的灵魂, 奈何披上彩色的外衣。 卡夫卡,卡夫卡, 你是否在悲泣?...

  • 浅读卡夫卡(二)

    卡夫卡有腐烂的意味。 这腐烂是对世俗的扭曲的回应,是无声的呐喊。 抛开具有历史和血脉意味的象征,卡夫卡向灵魂萎缩,...

  • 《海边的卡夫卡》梗概梳理

    《海边的卡夫卡》讲述一个15岁少年流浪的故事,将柔软未定型的灵魂如何追求自由成长的经历记录下来。 《海边的卡夫卡》...

  • 读这两本书,可以走进卡夫卡的神秘世界

    如果想了解卡夫卡,对其内心作一次灵魂的探险,这里给你一个简明的读书攻略。 初夏夜静,灯下读卡夫卡的小说,仿佛听到从...

  • 泥人

    一捧黏土,凝聚匠心 无言的灵魂, 从此有了归宿 (同题)

  • 柏拉图与西塞罗 - 悠远岁月的智慧

    《大师人生智慧丛书》包括6本:卡夫卡《意志决定命运》,叔本华《孤独成就高贵》,西塞罗《理性、美德和灵魂的声音》,柏...

  • 灵魂相吸的缘分

    最好的缘分是灵魂相吸 最好的感情是灵魂的相契 即使不言不语 但灵魂互通,相懂 灵魂共鸣无言也懂得 虽然隔着千山万水...

  • 共有灵魂

    共有灵魂 一一铃铛 没有她的存在 你的灵魂里 木讷而无言 没有你的世界 她的灵魂 就不可被唤醒 他们相互取暖 共振...

  • 走进卡夫卡的灵魂深处|《卡夫卡与少女们》

    最早听说“卡夫卡”这个名字,是源于一部主人公与之同名的小说,故事中的主角和作家卡夫卡有同样的名字,我一度以为《卡夫...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言的灵魂-卡夫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ocu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