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读书金兽读书
史蒂芬 斯皮尔伯格推荐的育儿书籍:别让儿时经历妨碍你做好父母

史蒂芬 斯皮尔伯格推荐的育儿书籍:别让儿时经历妨碍你做好父母

作者: f465da3cfca3 | 来源:发表于2019-05-02 08:31 被阅读4次

    《从内而外的教养》丹尼尔 西格尔,玛丽 哈策尔 著

    将深奥的脑科学知识和心理学运用成简单有效的育儿方式

    两位作者一位是神经生物学科的专业学者,一位是儿童教育心理学专家,一个在大脑领域的研究有突出贡献,一个有是有丰富的育儿理论经验的教育心理学家,通过对大脑强大力量的研究来与教育结合,从而从而帮助父母为孩子提供完美的家庭教育体验,想要教育好孩子,就先要认清楚自己,书中提出的“全脑教育法”对各年龄段的孩子遇到的教育难题,都有指导意义。

    认识自己,才能教好孩子

    当矛盾发生的时候,父母自己先自乱阵脚,虽然想完美的解决问题,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总是用错方法,导致亲子关系出现隔阂,到底是什么在影响着父母的举动呢。

    想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父母首先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如何看待自己被教养的经历,直接会影响到和孩子交流的方方面面。

    父母不能改变发生在童年的事实,但是却可以改变看待那些事情的看法。

    家长的举动是会影响到孩子现在的生活,没有人的童年是完美无瑕的,要学会看待自己的过去,只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够将正确的理念带入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过去未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这种经历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无助,恐惧,和绝望以及遗弃感。

    于是作者提出了“记忆提取”理论,在养育孩子之后,童年创伤造成的影响会被重新唤醒,这些不好的回忆并不是孩子造成的,童年创伤已经存在于大脑深处,只是父母将自己的童年和眼前的孩子联系在一起,家长不应该将过错都怪在孩子身上,不要在处理孩子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套在过去的回忆里。

    这样能够有效的让父母客观看待教育孩子这件事。

    依恋关系

    如果父母不能够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童年经历,将不会和孩子形成很好的依恋关系,依恋关系对孩子未来人格健全和社会行为模式都有关键作用,幼儿的大脑发育并不完全,需要成年人的照顾才能成长,而照料会促使孩子形成心智发展,所以他们的情绪,和思维产生以及情感联结会受到影响,人类大脑中的神经突触构成的神经网非常复杂。

    记忆与成长是相伴的,生活经历影响着大脑的构造。如何照料孩子也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和性格的形成。

    婴儿需要父母的照顾才能生存下来,这是依恋关系产生的基础,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能够有回应,他们就会产生安全感,这在未来他们长大成人对于社会的抗压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都有很关键的作用。

    所谓的依恋关系就是指,孩子哭了之后,家长能够迅速作出回应,知道孩子是因为什么而哭,如果回应时间太长或者是家长根本没有找到孩子需求点,就会造成儿童安全感缺失。

    小时候依恋关系比较健康正常的发展,孩子长大之后就能正确妥善的处理其它人际关系。

    这是一种精神动力,如果孩子在早期没有和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也就是说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回应,那他们对于世界的安全感就不完备,孩子今后就会出现回避,冷漠,不会共情,暴力,不会调节自身情绪等等人格缺陷。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与孩子交流,建立联结,并与他们心进入一种调和的状态,这样可移帮助孩子形成安全依恋,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不管到了什么年纪,多与孩子进行互动都能够和孩子建立更好的依恋关系。

    父母在过程中可以通过解读自己的童年,来更进一步的改变自己对于育儿理解的错误观念,虽然父母的童年已经无法改变,但是通过回溯,能够将童年创伤不延续到自己的下一代身上,这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童年的关系会延续到成年之后,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学习,来了解了这些关系带给自己的巨大影响,用多种疗愈的方式将童年创伤抚平,让心智从不健全转为健全。

    通过不断反思来了解自己,解除自我防御,和孩子的相处会更和谐。

    情绪的力量

    所有的沟通都是建立在情绪之上的,情绪会影响人们对于事情的判断,作为父母和孩子沟通的重要桥梁,情绪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积极的情绪能够培养好的关系,消极的情绪带来的就是有缺陷的亲子关系。

    所以除了包容,父母还要学会与孩子共同经历喜悦和惊喜,比如孩子和家长兴致冲冲的说事情,家长回应的态度也应该是比较感兴趣或者是积极的,这样就能完成一场高质量的情感共鸣对话。

    如果家长总是用不耐烦的口气来回应孩子的积极情绪,那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打击。

    情绪会影响大脑对于事情判断好坏的客观性,即使是一件好事,如果里面掺杂了不好的情绪,也会被认为是一件坏事,这对于教育来说很重要,父母如果经常以鼓励或者是接受的态度来回应孩子的话,孩子即使是对于失败也会有好的情绪,就会增加他们的信心和抗打击能力。

    相反如果父母总是用消极或者是批评的态度,就算孩子做的没有错,他们也会认为自己哪里做得不对。

    情绪不一定要通过语言来传达,肢体行为还有动作眼神都能够传播信息。

    正确的情绪处理能够使自己和他人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让双方达到心灵和谐的状态。

    如果父母和孩子在交流的时候能够真正将自己的情绪融入进去,孩子是能够感受得到的,积极的情绪能让孩子感觉自己是被理解的,在父母的心里占据一席之地,如果只是很不走心的鼓励或者是口号式的夸奖,孩子其实也能觉察出来。

    所以家长和孩子沟通时要走心。做出合理的评价,而不是太过于表面化的鼓励。

    父母如果经常因为自己的内在情绪不良,而将怒气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就会陷入一种情绪防御的状态,这就是心理隔阂产生的原因。在和孩子说话之前,先要反思自己的情绪到底处于什么状态,是真的孩子做错了惹起来的发怒,还是因为自己情绪不好而导致的生气。

    要和孩子多建立积极的沟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留意孩子表达出的非语言信息,不要被自己的主观感受主导,比如有些孩子故意大哭大闹,他们想要的只是父母的关注,但是家长却用斥责或者是批评的话语来打击孩子,孩子的需求不仅没有得到满足,还带来了更大的分离感,其实他们只是需要父母的一个拥抱,或者是陪伴玩耍十分钟就可以。

    如果父母能够了解孩子大哭大闹背后的含义,就能顺利接收孩子发出的信号,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从成年人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想法会有很多困难,但是父母要逐渐加强这种理解能力。

    如果经常错过和孩子正确理解的连接,用错误的方式回应,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挫败感,疏离感和孤独感。父母不明白孩子真正的需求,可以通过询问来得到答案,同样父母也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和孩子说清楚,这样都有助于建立有效积极的沟通连接。

    即使在沟通中我们会努力接受对方的信息,但还是会对其异于常人的处事方式感到不满,有时候这种判断来自我们自身固有的心智模式,并且我们自己意识不到,他会导致我们有自己的偏见。

    想要理解孩子是怎么想的,就要保持开拓的思维,将自己融入进去,而不是带着偏见马上对孩子下论断。

    本书从大脑的角度来阐述育儿观点,用严谨的科学数据来提供理论基础,为育儿提供了一个新角度,不要让自己的童年创伤延续到孩子身上,先要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培养下一代。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会唤起父母内心的童年创伤而导致对孩子做出不正确的举动,如果能够把握自己的失控和焦虑,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就会少很多。

    亲子关系并非一直不变的,随着孩子年纪的变化,父母的教育观点也是可以改变的。通过不断努力,甚至已经破裂的亲子关系也是可以恢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史蒂芬 斯皮尔伯格推荐的育儿书籍:别让儿时经历妨碍你做好父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ogg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