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焦虑感,为工作焦虑、为家庭焦虑。造成这种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去来自现实的压力外,有部分焦虑感其实来自有形或无形的,恶意或非恶意的“语言绑架”。
文字语言本该是美丽动人、沁人心脾、鼓人向上的,就像徐志摩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可是,在“语言绑架”中,文字语言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刃,刺进你的胸膛;或者像温柔的流水,腐蚀你的意志,即用语言“绑架”了你的健康幸福和积极乐观。
在网络盛行的时代,“语言绑架”具有了更易繁殖扩张的环境,我们或许就是“语言绑架”中的“发起者”,但我们更是“语言绑架”中的“受害者”。
1
网络语言暴力是最典型的一种恶意“语言绑架”,谩骂诋毁层出不穷,有相当程度的公众人物受此困扰、为此焦虑,甚至抑郁自杀,例子不胜枚举。
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易。在谩骂他人时,自己的心灵或许也将蒙上一层灰。恶人自有法律制裁,我们可以发表观点,表明立场,但充满恶意的诋毁绝不可取。
我们或许只是把那些公众人物作为“靶子”,将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类似不满事件的愤怒全部都“射击”到这些“靶子”身上。自己的愤怒也许消减了,但那些“靶子”可能已经满目疮痍。
电影《无问西东》中的王敏佳写信为老师出气,结果家庭关系不和睦的师母将对家庭的不满全部发泄到了王敏佳身上,诋毁王敏佳勾引老师。负责调查的人员以王敏佳以往的说谎经历为由头,将其视为反派分子。不明真相的群众一起造势,使得王敏佳最终难逃厄运。本来坚强乐观的王敏佳,就在这样的“语言绑架”之下,消失了。
图片来自花瓣网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类似的事情。在一个小群体中,如班级同学、工作同事、宿舍舍友等,当A开始对B产生不满时,A会将所有的不满情绪都归结到B身上,同时“拉拢”这个群体中的其它成员,讲述B的斑斑劣迹,其它成员“深有同感”,进而产生群体性的不满事件,共同孤立B。
其实,B或许真得为人不太好,但A难道就是“好人”了吗?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反过来,如果当初是B对A进行“语言绑架”,那最后被孤立的可能就是A了。当然,如果A和B彼此都在进行“语言绑架”,那一个群体将变成两个对立群体,而由“语言绑架”而形成的群体势必是不健康的。
2
恶意的“语言绑架”是有形的绳索,而非恶意的“语言绑架”则更像是无形的绳索,于无形处剥夺你的自由选择。
《世上另一个我》这本书中提到:
这些滔滔不绝的赞美会像温柔但无情的流水,慢慢地将它自己的意愿加诸在经过的岩石上,把石头冲刷成它所选择的模样。
这种滔滔不绝的赞美会使你失去自己原本的样子,无形的“语言绑架”会间接导致你走向错误的道路。在长相貌美的条件下,别人会不断夸奖你的美貌,你就向着美貌的方向不断前进,忽略了自己的其它优势;同样地,在成绩优异的情况下,身边的人都赞美你学习能力强,你的外貌、特长等不那么明显的优点就被掩盖了。
他人的赞美能帮助你树立自信,但切不可迷失在赞美声中,忘记自己出发的路。
不只是滔滔不绝的赞美声,来自身边人的好意劝解、来自网络文章的心理恐慌同样属于无形的“语言绑架”。
图片来自花瓣网长辈们经历的世事多,也总是乐意将他们的价值观强加到自己的子女后辈身上,将本充满爱的劝解变成不该有的“语言绑架”。在电视剧《老男孩》里,欧校长便是这样一位对女儿充满爱,但总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女儿身上的父亲。女儿林小欧选择自己的人生没有错,父亲欧校长爱女儿更没有错,错的是父亲不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子女身上,对其进行无休止的劝导,进行无形的“语言绑架”。
最近网络上开始批判“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种类似文章,不得不说,现在的许多文章为博取噱头,不断激发人们心中的恐慌感、焦虑感。同龄人不曾抛弃你,抛弃你的是这种没有爱的网络文章。
这种文章的语言就像一颗炸弹,使你心中的恐慌感爆裂开来;就像压垮你身上的最后一颗稻草,使你再也承受不住的开始焦虑;就像无形的绳索,“绑架”了你的乐观积极。
3
我们应该感谢正处在这样一个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大环境中,人人都是创作者,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观点。但是,请不要用语言去恶意攻击别人,也不要用语言去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他人身上,更不要用语言去制造群体性的恐慌。
每个人都在为了生活努力奋斗。你看他,彻夜不眠地写稿子、改方案;你看那,下班之后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你再看这,上下班的交通总是这般拥挤,就像蚂蚁搬家,疲惫又不知疲惫。
图片来自花瓣网所以,请用温暖的语言去陪伴那些孤独的人,用美丽的语言去赞美那些自卑的人,用积极的语言去鼓励那些堕落的人。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恶意的、还是非恶意的,都请停下来吧,请停止“语言绑架”。
语言本就美丽可人,请重拾那些温暖可人的话语,让它从你的口中说出,从你的笔下出现,让网络更加文明,让生活更加有爱,我爱这没有“语言绑架”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