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字孟德,又一字吉利,小字阿瞒。东汉权臣,少小无行,喜欢飞鹰走兔,不是个好学生。他叔叔看不惯他的行事风格,经常去他老爸曹嵩面前打小报告。有天,曹操见叔叔走过来,故意装羊癫疯发作,口吐白沫,口眼歪斜,演技十分到位。他叔叔看了吓了一跳,赶紧报告曹嵩。等曹嵩到了后,曹操又恢复正常。曹嵩问曹操:刚才你叔叔说你中风了,有没这事情?曹操说:儿子不为叔叔所喜,这事情是叔叔造谣。从此后无论他叔叔怎么告状,曹嵩也再不理会。曹操从此无拘无束地过着逍遥的日子。曹操的多诈其实是从小就养成的,所以惯于用兵。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也就是诈术。
慢慢滴,曹操也长大了,期间也结交很多朋友,比如袁绍,袁遗,许攸。袁绍当时志向也远大,因为门第高贵,家族中四代出了三公,也就是司空,司徒,司马。袁绍的堂哥袁遗也得到曹操很高的评价:长大而能好学者,唯吾与袁伯业。不过早年曹操名誉不太响亮,有人建议他去见桥玄何颙,因为这二人素传具备鉴定人才的眼光。桥玄见了曹操后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的人不能平定,可能这个责任会落在你身上,你要好好努力。又听说许子将会算命看相,许子将说:你呀,是治世的能臣,乱世的奸雄。于是曹操很自负,开始深自砥砺,努力学习各方面技能,尤其对《孙子兵法》深有研究。
曹操后面成为洛阳北部尉,做了五色棒,凡是犯了法都抓来揍。当时皇帝宠幸十常侍,权力熏天,可是十常侍之一蹇硕的叔叔夜间带刀行走,违背了禁令,当场被曹操处决。因此洛阳的治安在曹操治理下还是相当不错。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等要废灵帝,立合肥候,邀请曹操入伙,曹操预测他们必败,坚决拒绝,后来王芬计策果然失败。其先见之明如此。后来何进召董卓进京杀太监,董卓废了献帝的哥哥弘农王,立了献帝刘协。董卓邀请曹操入伙,准备让他做骁骑校尉,曹操拒绝后弃官逃跑回家,招募军队准备反对董卓。曹操年轻时候还是忠于汉朝,属于有原则和有血性的好青年,说他是坏同志不仅是不厚道的,而且违背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因为人是会改变的。当年汪精卫也去刺杀清朝摄政王,属于奋不顾身,名满天下,谁可以料到后面竟然成为大汉奸?论及近代,彼时曹操作为只有蔡锷云南起兵反对袁世凯可与之媲美,可惜没有小凤仙之类侠女相助,曹操仓仓皇皇如丧家之犬,回到故乡。
此时,袁绍也因为董卓随便废立君主闹得很不愉快。董卓说:刘氏的种没有必要留着了。袁绍极力反对,董卓那时军权在握,大骂袁绍:臭小子,天下的权力都在我手上,我现在就要这么做,你试试董卓的刀锋利不锋利?袁绍也拔刀:天下强横的人,难道只有董公你吗?旁边的大臣从旁劝解,袁绍也从京城出逃到渤海。曹操袁绍两个人都反对董卓,其实那时候两个人稍微顺从一下,或者依附董卓,搞个出将入相封侯也不是难事。只是古代的人也挺有气节,觉得董卓做事情不厚道,且依照道理倒行逆施的政权不会持久,所以二人出发点是一样的。
再后来,渤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陈留太守张邈等十家地方军联合起来反对董卓,推袁绍为盟主。袁绍等人畏惧董卓军力强大,而且还有吕布武功盖世,不敢轻易进军,每天就是摆宴喝酒。只有曹操自己带兵进攻董卓,因为兵力悬殊战败。后面盟军自相残杀吞并,联盟也就失败了。曹操和袁绍还互相讨论了以后的战略,袁绍说:我依靠燕赵之地,联合乌桓,可以和天下争衡。曹操说:我任用天下的智力,则无所不可。从这两句话其实看出二者格局差距蛮大,袁用力而曹用智。虽然政治路线不太一样,两人当时关系还不错,袁绍还上表推荐曹操为东郡太守,虽然不是啥好地方,但是好歹也有自己一亩三分地。此时袁绍和自己堂兄弟袁术闹得不愉快,袁术和河北公孙瓒结盟。袁绍就联合曹操把袁术等人击败了,这时候关系还是蛮不错,像对好基友。
曹操后来攻击袁术,打击陶谦,战胜吕布。汉帝封他为大将军,封袁绍为太尉。袁绍认为自己家世和资历在曹之上,现在班次在曹操之下,深感耻辱,不接受太尉封号,曹操就把大将军让给袁绍,维护两人表面的和平,这个时候两兄弟开始有点互相看不顺眼了。
曹操认定刘备是他以后真正的对手,《英雄志》记载曹操说: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袁绍见事而迟,必不动也。于是紧急攻击徐州。刘备赶紧向袁绍求救,让他攻击许昌,来个围魏救赵,令曹操腹背受敌。恰巧袁绍的小儿子生病,袁绍接待刘备的使者说:我最爱这个儿子,现在方寸大乱,没法出兵。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就这样被袁绍轻易放过了。所以曹操这样评价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从德行讲,曹操应该不如袁绍,但是袁绍性格上的缺陷非常致命,直接导致了他的失败。由此可见曹操对袁绍了解的很深,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曹操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又能测度人心,如此方能驾驭得了部下。
等到袁绍儿子康复,曹操也刚好收拾完刘备。这时袁绍才想着去袭击许都,审配郭图主军事,逢纪田丰沮授当参谋,这些都是人才,可是分成两个阵营,一帮支持袁绍长子袁谭,另一帮支持次子袁尚。田丰建议袁绍:曹操用兵非常厉害,虽然他们人少,我们人多,但是还不可轻敌。我有一个计策,我们先固守,然后不断出游兵扰乱曹操的粮食生产,这样他们很快就疲惫不堪,我们再来收拾他,肯定可以赢。何必冒着风险和人他决战呢?袁绍不听,田丰就一直劝。最后袁绍认为田丰扰乱军队士气,就把他拘禁起来,不让他随军。田丰是袁绍最重要的军事谋士之一,提供的见解也是非常恰当,可是袁绍未出兵先自去智曩。曹操听说田丰没有随军打仗,说:天助我也,我们会战胜袁绍。
谋士沮授也说:我们北方钱粮充足,他们钱粮不足,我们人多,曹操人少,但是论勇敢善战我们不如南边曹操的部队。我方利于持久,对方利于速战。我方高垒坚壁,等对方粮消耗差不多再攻击他们,这样一来必然胜利。袁绍还是拒绝了这个正确意见。沮授还提了其他意见:颜良文丑虽然勇敢,但是性格偏狭难以独任。看守粮草的淳于琼爱喝酒性格粗疏,要提防。袁绍说:我的大将岂是你能料中的。后来颜良文丑果然被曹操斩杀,导致袁绍军队气势颓丧,看守乌巢粮草的淳于琼果然被曹操搞了个黑虎掏心,因酒误事了,直接葬送了袁绍的整支部队。所以袁绍虽然会聚集人才,却不善于使用甄别人才,对部下的能力、性格优劣没有清醒的判断,要做到‘任天下英才而用之’谈何容易?论文臣武将能力,审配、田丰、沮授的谋略不在曹操谋士郭嘉、荀彧、程昱等之下,可惜袁绍不能使用。武将颜良文丑号称万人敌,也以轻进自取败亡,袁绍把一手好牌打的乱七八糟。
从战后的处置手段,曹操也高一个档次。袁绍败后,狱卒过来给田丰道贺说:您老人家料准了结果,回来主上肯定释放并且重用你。田丰说:主上外宽内忌,如果幸而战胜回来,也许会因为高兴饶我不死;而不幸这次失败回来后颜面无存,必然会杀了我。后面果然袁绍听信谗言将田丰赐死。袁绍好面子,知错而不能改,如果留下重用田丰或许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结果却自毁长城。反观曹操,击败了袁绍后巡检帐篷发现自己手下许多将领和袁绍暗通款曲,暗送秋波。按照道理这些将领要被诛杀或者废黜,可曹操把这些信件付诸一炬,让部下全部安心。他说:当时袁绍实在太强大了,我自己也觉得没啥把握赢他,大家多留条后路也没啥可以苛责。
若论相貌,袁绍仪表堂堂,身世地位也比曹操好。但是论谋略、格局、兵法、用人等,和曹操相差太远。袁绍的聚人能力很强,曹操称他为布衣之雄,他的谋士沮授被曹操抓住,竟然还想逃归故主,因此被诛杀。审配守城,箭如雨下,差点射中曹操。城破被俘,曹操问:你的箭为何这么多?审配回答说:恨少。临刑时候对刽子手说:我的主公在北面。遂面向北方而死。曹操都认为他是个义士,命令厚葬。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昂之士,袁绍得之而不能用,用而不得其当,手下又太早分裂成对立阵营,所以袁绍虽然以众击寡却丧败也是必然的。
曹操有次出征路过袁绍墓地,特意去祭奠,并写下祭文,文笔写的极为感人。一方面是为了收买袁氏的人心,另一方面也是英雄迟暮,想起当年的交情交恶交战,而现在一阴一阳相隔,当年的对手不复存在,定然感觉失落。其如东晋桓温路过昔年种下的树木,喟然长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世界上永远有阴阳两面,项羽之于刘邦、陈友谅之于朱元璋、蒋之于毛。没有另一个人作为对立面,他们会孤独的,也无法展现他们伟大的一面。所以《道德经》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这是很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今晚夜深,读完三国志和英雄志胡乱写了一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