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找不回自己了。”
“我好迷茫。”
“我现在该怎么办?”
“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来我这里咨询的来访者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怎么办”。
每个人迫切想改变的心情和两眼怔怔茫然的状态如出一辙。
我感受到我正被期待着,我嘴里吐出来的话最好能像灵丹妙药一样,听进去的人可以瞬间眼冒金光,如醍醐灌顶,马上幡然醒悟,出了门儿左拐就能拉开人生新篇章。
哪有那么容易,我又不是太上老君。
1.
心理学不是读心术,但它可以帮你认识自己。
12~20岁时“迷茫大军”的主要原产地,在这个阶段的人们正处于“两性期”。
何为“两性期”?
其第一性——性成熟。12~20岁的青少年已经从儿童期脱离出来,进入青春期。这时的他们在生理上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性器官发育,潜伏的性冲动也慢慢浮出水面。身体的成人化与心理的幼儿化发生冲突,使得这群大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和自己相处。因为他们一会儿被看作是小孩,不许干这不许干那,一会又被看作是大人,要求他们要懂事,负责任。大人和孩子的角色颠来倒去,混淆不清,终于诱发了第二性。

其第二性——同一性。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同一性问题成为了贯穿整个时期始终的关键性问题。虽然同一性的形成是个终生过程,但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因而很容易在青春期出现危机。这就像是到了人生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岔路口,要么获得自我同一性,要么就走向内心的支离破碎。
何为“同一性”?
“同一性”就是“他人眼中的我”和“自己眼中的我”的统一。
而“同一性混乱”就是“他人眼中的我”和“自己眼中的我”差距极大,分不清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
我就曾经陷在“同一性混乱”之中。
那时的我是个没什么交际意识的小朋友,在小学时期因为成绩还不错,总有人主动带我玩。可是后来我考上了一所重点私立中学,那里的孩子成绩个个都优秀,我这个嘴笨又怕生的小姑娘就沦落到“春游组队只能跟着班主任”的窘境。偏偏我又嘴硬啊,回来总是撒谎和父母说“哎呀我朋友可多啦~分零食他们都争着给我吃!”“啊前桌的小男生好像喜欢我耶~他老是主动找我说话好烦哦!”于是父母就真的以为自家女儿如此优秀且人见人爱,在学校吃香得很。终于在一次考试过后,面带着开明家长特有的微笑,以奖励的名义大手一挥:“下周你生日,妈妈在新开的那家‘旋转餐厅’给你定了一桌,允许你叫上五个!不,十个小伙伴过来!怎么样?”哇,当时那个脸酸啊,要知道我在班里是个几乎没朋友的小菜鸡啊!不要说十个,就是五个小伙伴我都凑不齐……看着父母期待的眼神,偏偏还只能装作欢呼雀跃的样子来维护我虚假的人设,转过头来那可真是“满脸写着高兴”。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导致我整个青春期都活在自己那“自欺欺人”的阴影之中。

一边觉得自己是有多讨人厌才会没有朋友并陷入自卑,一边又觉得周围同学讨论的内容过于肤浅,一群傻逼,我不要和他们玩。
于是就有了青少年们常常遇到的困惑:“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别人眼中,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去努力搜寻有关自己的一切资料,这些资料包括:自己所学到的各种知识,能力;从小到大的成败记忆;父母、老师和朋友对自己的评价等等。把这些综合起来,才能建立起一个自我认同的形象,并以此为基准来判断自己能做些什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继而引导未来的发展方向。
比如我,朱贝尔,现在我明白我自己根本不是一个可以热衷于社交并且从中获取能量的人。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呆着让我感到舒适。如果我觉得压力过大,那么出去跑十圈,整理房间,听大张伟的歌或者找小哥哥聊天可以让我快速得恢复状态。我讨厌并且害怕陌生的,封闭的,狭窄的,尤其是有异味的环境,那会让我马上进入应激状态。发现新事物,和各种毛茸茸呆在一起,和聪明人聊天,帮助别人进步能让我为之兴奋不已……
对自己的了解越多,越详细,就越不会感到迷茫,因为我知道我是怎样的,我想要什么,我明白如何哄自己,让自己高兴,并且一个人的时候我也能和自己相处得很开心。

可想而知,如果个体有机会在儿童时期正确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都比较客观公正,也符合他的实际经验,同时他也能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他就能能够比较容易地建立自我同一性,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充满信心地向着目标努力。

反过来,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不幸的童年,生活在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的环境里,周围的人对他不管不问甚至态度恶劣,那么他就很难找到一个足够充分可靠的信息来源去认识自己。他不知道自己是谁,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变成现在的这个样子,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于是他就会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艾里克森把这种状态叫做“角色混乱”。那些被严重的“角色混乱”所困扰的孩子们会感到孤独,空虚,无助,就好像迷失了方向。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很自然地远离他人和社会,然后顺理成章地“物以类聚”,通过排斥这个社会的常规和价值观来获得自尊,或者沉溺在病态的生活方式中。
就像之前引起轰动的“蓝鲸死亡游戏(Blue Whale)”,游戏鼓励玩家在50天内完成各种残忍伤害自己的任务,最终达成自杀的目的。

在“蓝鲸”中,玩家的“小”任务包括:
每天临晨4:20起床看一整天恐怖电影
在胳膊上用刀刻出鲸鱼图案
不要跟任何人讲话
从30天到49天,你每天在4点20分醒来,看恐怖电影,听寄给你的音乐,每天在手上划一刀,跟鲸鱼说话。

群内的玩家以晒自残照片来互相取乐,攀比,病态绝望的气氛不断地侵蚀着每一个年轻的灵魂,他们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是谁,又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一旦被消极的暗示诱导,很轻易就走向了灭亡。
还有另外一些年轻人,因为别人对他们的评价都是负面的,不好的,这让他们很难悦纳自己,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情愿承认自己真的有那么不堪,于是采取了投射的方式,把那些不好的,坏的特性全部投射到外界——“那不是我的错,而是这个社会的错。”这就是艾里克森所讲的“消极认同(negative identity)”。消极认同会导致个体疏远和敌视他人,还可能引起种族歧视,偏见,犯罪等社会问题。
“寻找自己”确实是很难的事情,有的人花了一生都没能摆脱同一性混乱。如果你有孩子,为了避免悲剧,请给他多一些反馈和耐心。为他营造一个安全的可以独立思考的环境,教给他寻找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千万不要干涉他自己的探索和尝试。
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处于“同一性混乱”之中,请不要着急,这是大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请对自己诚实,允许自己慢下来,不要停止努力和尝试,把自己当作一个宝藏,耐心挖掘,你一定会有意外收获的!
迷雾之中,难免磕碰,相信自己,方得始终。
希望能帮到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