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真诚向善的为人之道
特立独行、向善向上的孟子——读《孟子译注》与《向善的孟子》有感(全文完)孟子主张“性善”。傅佩荣教授的解读不同于人们习惯理解的“人性本善”,而是“人性向善”。“‘真诚’才有力量,这是孟子思想的出发点。力量可以称为‘向’,所指的正是‘善’。”[1]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就是有了仁义礼智之善的萌芽,实行四端,就是善。可见,行善是善的关键。孟子主张“反求诸己”,不断反思,以促进自己不断进步与完善。
孟子主张“与人为善”,不是当下人们理解的与人方便,而是跟别人一起行善,关心人、帮助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社会祥和。当然,有的老人因为痴长年岁,为老不尊,不必答理。
时至今日,孟子上述思想并未过时,且应发扬光大。心中有人,为人着想,真诚向善,坚持行善,平等、真诚待人,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助人为乐,止于至善。“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2]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施与,高调慈善,显示自己的慷慨大方,他人的卑微渺小。否则,助人人不乐。并始终坚持维护国家利益。这也是当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维护国家利益的仁义观。
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孟子信念坚定,乐观向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意即天地万物我都能够思考、认识,我具备了天地万物,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万物皆备于我”,多么自信的语言。而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不断学习。
孟子还有“三乐”之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上述三乐一是血缘亲情的人伦之乐;二是积极向上、无愧于心的立身之乐;三是文化传承后继有人之乐。这三乐不一定能同时具备,但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人人可为。如果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并以此为乐,既有利于个人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和谐。
孟子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意即:反躬自问,如果理亏,即使是平民百姓,我也会害怕。反躬自问,如果理直,即使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这种服从真理,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孟子一身正气、积极向上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诚然,在诸侯争雄、动荡不已、急功近利、追求霸道的战国时代,孟子思想“迂远而阔于实际”,不合时宜,不为当时统治者采纳,无济于事。但孟子始终不枉道从人,信念坚定,其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真诚向善的为人之道,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表现其执着、傲岸与睿智。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有利于“改变我们的性格,提升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品位,最终找到安身立命之所。”[3]我默诵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虽千万人,吾往矣。”等名言仿佛可以听到他金声玉振的铿锵之音,在中华大地上空回荡,经久不衰。
[1]傅佩荣:《向善的孟子:傅佩荣<孟子>心得》序,北京:华文出版社,2011年版。
[2](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座右铭》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楼宇烈:《文化素质与人文修养——楼宇烈教授在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上的演讲》,解放日报》,2010年10月18日。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