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争议蛮大,可能知名度高的文学创作都备受争议。
小红书和知乎对这本书是清一色的好评,而豆瓣的评价则褒贬不一,抛开网络解读,我决定认真写一写自己关于本书的真实感受。
01)
开始读被讨厌的勇气是因为要写文章,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了这本书,所有书评都说这本书能拯救自卑型人格,让人走出自卑,改变讨自我认知等等,于是我想着看看这本书。
结果开始阅读后,我翻阅了百分之十的内容就搁置了,因为当时是睡前在床上阅读没法做读书笔记,打算空闲白天边读边做笔记,但这一停就是半个多月,原本也不是很有兴趣,于是趁机暂停往下读,开始看其他书。
那时对心理学之类的知识没有需求,更重视技能提升的工具书,所以迟迟没有提上日程。
02)
直到二月份,因新年停止其他所有工作,比较放松,我再次捧起了这本书决定读完。
二月份人际关系方面不是很顺利,算是带着问题去读书,比较能读的进去。
全书边读边做笔记,用了零零碎碎两周多的时间,读书笔记写了一万字。
从读书笔记的字数,
也可以看出这本书对我的重要性吧?
阅读过程中我从开始的不屑、一知半解,到中期重视一些观念,再到书中有些概念和我的过往重合,产生一种强烈共鸣,再到最后完全信服,不由得感叹这本书一剂良药!
不过阅读过程中也产生过几次质疑。
质疑来自书中有些理论无法实践到生活中,比如“他者信赖”,总感觉这个观念太偏激,不适合用在现实的人际方面,除此之外,“他者贡献”结合前面“他者信赖”也让我无法接受。
第一次看到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我有很强烈的排斥感,“无条件信赖他人”“为他人作贡献”这类的说法,与我的主张完全相反,令我抗拒。
我的主张是他人的态度决定我的态度,通过他对我的贡献决定我对他的贡献。对方是个好人或者对我好的情况下,我才能践行书中提到的两个概念,而一旦对方的行为相反,我也会立马收回信赖,停止贡献。
长此以往的人生态度,决定我在人际交往的关系中处于“被动型”,而本书的理念则置于“主动型”,“积极型”。
03)
不过读完全书,再次回顾读书笔记,以及重新思考之后,我的观念又发生了部分改变。
1、书中的观念,不一定要全部运用。
2、书中的观念,结合生活辩证看待。
3、学到一个知识点,就没辜负一本书。
4、“共同体”以及“孤独感”的解释,很有用。
04)
这本书是比较值得一读的心理学入门书,感谢知识,感谢传播知识的哲人们。
书中提到阿德勒思想完全运用,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对比我愿意付出行动去尝试。
目前决定每年或每两年重读一次本书,期待随着经验的积累,每一次阅读都会带来新体会,到那时再来补充读书笔记吧,笔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