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四)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四)

作者: 阮守鸿 | 来源:发表于2018-05-06 09:57 被阅读0次

    ——教学活动与社会互动的关系

    “活动理论为教学设计而分析学习过程和结果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关注的不是知识状态,而是人们参与的活动、他们在活动中使用的工具的本质、活动中合作者的社会关系和情境化的关系、活动的目的和意图以及活动的客体或结果。”人们教学的活动理论是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教学设计之中心的教学理论。学生在教学中所实现的种种活动形成着学生的种种素质质。这样,“教学”是一种借助配置特定的活动而引发学生发展的“组织化的社会环境”因此,应当说,教学中的学生的发展是依存于“教学”这一社会环境的状态的教学中个人的活动是在有别于其他活动的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得以实现的。就是说,教学中的种种个人的活动总是伴随着“教学”这一领域中的“特殊关系”的。因此,教学中同他人的社会关系的状态,亦即教学活动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决定着每一个个人的活动,体现了各自活动的特征。“活动”从来就被视为个人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亦即“主体一客体”相互作用。这样,“活动”终究被视为个人框架内所演绎的过程。然而,在这种场合,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活动的“社会性”,换言之,并不认识个人的活动是以社会环境为背景组织起来的。只要把“活动”仅仅视为“主体一客体”的相互作用,那就必然地会无视活动乃是在同他人的一定的关系之中,在相互作用的水准上得以实现的。在这里,揭示了活动原本具有的社会性,我们必须关注“同他人沟通的特殊形式”一“沟通”的问题。作为人类活动的本来特性,不仅是“主体一客体”的相互作用,还有“主体一主体”与“主体一诸主体”的相互作用。人类同客观世界的两种类型的相互作用一“主体一客体”的相互作用与“主体一主体”的相互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探讨“环境问题”的场合,一方面,作为“主体”的学生总是同“环境问题”这一“客体”相互关联的;另一方面,学生又同时跟教师及其他同学处于关联之中,亦即,在寻求教师的帮助并同其他同学交换见解的过程中,思考“环境问题”。这是个“主体”同别的“主体”的“主体一主体”的相互作用,或是复数的主体亦即即“诸主体”的相互作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qwy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