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自我与无意识》——那些驱使我们探寻自我的精神领域

《自我与无意识》——那些驱使我们探寻自我的精神领域

作者: 谵语镜 | 来源:发表于2021-08-24 09:56 被阅读0次

自我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因为我们都是在“自我”的标签下追寻独一无二的个体,就此区别于他人。所以,我们在探寻各自的精神成长之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迷茫,努力辨析各家各派的学说,推动自我成长又时刻想站在一个更清醒的位置上把握自己的前进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开始寄希望于窥探未来的命运走向。但是,想要达到真正能够“认清自我”的状态,还需要我们更坦诚地面对“更加真实的自我”--毕竟,每个人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里的自我,依旧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叙述关于自我的内容时,也容易因为世道人情,进行一些可以理解但与真实存在部分偏差的修饰,终究会被个人意志影响。

所以,对于心理学家而言,如能真正地了解到一个人“无意识”状态下的自我,才能进一步扩展对人类群体整体上的认识和了解。因此,作者在前言中这样写道,“人们应该要接受这样的看法:只有当无意识内容已取得个殊的存有时,才具有个人特质。”甚至,“只有在精神病患的个案里,我们才会认为无意识活动具有彻底的独立性”。

上述言论固然是学者型的言论,但在事事追求个人生存意义独立、特别的现代人视角看来,却可以从中看出,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驱使下,人们希望找到更加贴合自己无意识天性的状态加速自我成长,或是借此更加高效地成就自己独特的存在意义。而这样加倍一本正经地探索“无意识”意义的行为,反而可能会因为刻意为之的追求,以及获取样本有限的限制,加之想让更多的人对此感兴趣、引起重视,许多被论述成为“无意识”的内容反而更加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暗示性。

为此,人们决定从基本是无意识状态下的梦境入手,寻找探究精神领域的新钥匙。梦境既然需要基于现实形成,与现实之间,自然也存在因果关系。荣格随即在本书中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相关论述,并适当举例。比如,人们会在矛盾中,选择“移情”之类的行为。但如果有病人让精神的关注点,在“无意识发展”的状态下,转移到“超个人目标”上,病人的心理就可以超越当时的整体历史时空中认定的、“不适当关系”的范畴,甚至进入更抽象的范畴(比如一度大行其道的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比如中国古代论述梦境的《周公解梦》,其中各种对人们梦境里内容的论述,仍旧脱不开具体历史时期对社会性事务的解释,但很明显,弗洛伊德绝不会把病人梦境中的内容解读成西周时期祭祖的礼仪,作为“周礼”制定者的周公也无论如何都不会肯定来找他解梦的人可能存在的“恋母情结”)。

本书用语略显专业,表达中有些许偏西方化的时代感(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生于1875年,卒于1961年),但读者仔细阅读时,还是能够看得懂。如果辅以原本是荣格老师的弗洛伊德的著作内容作为参照对比,则更能深入理解荣格的主张。本书揭示了这样的道理:每个人对现实理解和期待的不同,无意识的范畴和自我之间的分分合合,自然需要每个人细细品读,不断驱使自我去探寻,才能让自己的精神领域更加丰富。反过来,每个人的精神领域,也值得在这个世界上成为独一无二的样本,为后人的前进道路排雷、照亮。

相关文章

  • 《自我与无意识》——那些驱使我们探寻自我的精神领域

    自我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因为我们都是在“自我”的标签下追寻独一无二的个体,就此区别于他人。所以,我们在探寻各自的...

  • [100天计划]每天三个词——第51天

    【探寻,自我,心灵】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

  • 探寻自我与职业

    本文的两个关键: 两个图片,“可能的职业”与“数字的我” 直接看结论:自我分析 1 背景 使用 Onet 系统探索...

  • 自我探寻

    当你认为想法是你的的时候。。 你需要意识到你有一个非常坚固的思维模式。 由于它很坚固,所以它一再重复。由于它一再重...

  • 探寻自我

    “天赋生涯训练营”已经于昨日闭营了,在这二十多天的时间里,我根据老师的指引一步一步梳理自己,对自己有了更为清晰地认...

  • 自我探寻,自我成长

    今晚,听了翔宇年课堂:第五讲《我的能力探索》颇有感触,也跟着何老师为自己做了能力探索。 探寻第一站:...

  • 情绪功能表

    恐惧 :告诉我们要逃跑/自我保护 生气 :促使我们反击/捍卫自我 爱 :驱使我们关心配偶、孩子和他人 热忱 :促使...

  • 印象笔记能力系列之四:能力如何培养(上)

    (一)立足自我觉察,不断练习,从挫败中学习。 能力是潜意识的领域,是一种无意识状态,是一种调动注意力和精神的资源最...

  • 听书 |《习惯心理学》:好的改变,源于好的习惯

    1.听书笔记 我们有两个自我,一个有意识的自我,一个无意识的习惯性自我,生活中有近一半的动作其实是无意识的自我在掌...

  • 《青少年家庭治疗》研读 第一章 精神动力、体验式、

    一、精神动力与客体关系学派的家庭治疗 精神动力与客体关系学派的家庭治疗更加强调:从无意识材料中激发艺术化的自我觉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我与无意识》——那些驱使我们探寻自我的精神领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rfd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