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看黄小海老师上《扇形统计图》,这一次与第一次的感觉完全不同。课堂中不再是一问一答的碎片化的问题,而是通过四个大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研讨,再通过数据精准挑人进行对话,逐渐厘清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应用。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失衡与调试中达到学习的新状态。
一、谁更爱吃零食?
课堂伊始,黄小海老师让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判断总支出不同的两位同学谁更爱吃零食,然后出示扇形统计图让对学生再次选择。通过两种统计图的对比,让学生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设计巧妙,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在条形统计图得到数据之后,能分别挑选B和C选项的学生表达选择理由,应该可帮助学生更加明晰条形统计图的局限性,在通过扇形统计图的对比,更好的总结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二、小组活动,总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先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小组交流、分享、修正自己的想法。老师给出了手拿发言牌轮流表达、倾听,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修正等详细的小组活动要求,并告知稍后会用随机挑人的方式汇报小组结论,促进学生参与活动。
汇报环节,小海老师只挑选了一组学生,虽然这组的总结比较到位,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应该也是本课的重点,可以再多选一组进行汇报,了解更多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统计图应用大考验。
老师这里用了“可以”使用哪种统计图,发散学生思维,强化不同统计图的应用。利用学生生成的答案作为选项,让全班投票选择。根据数据选择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后进行二次作答,正确率达到了100%,又通过选项精准挑人,挑选改变答案的学生表达原因。过程中老师没有教给学生什么样的数据要用哪种统计图,但学生都能够独立思考,倾听同伴的想法,调试自己的想法,达到认知的新状态,学习自然的发生了。
四、强化练习。
这一环节的二次作答,有3人选择了原来没人选的“D其他”选项,学生们也有关注到这个结果。如果1个人可能是按错了,但是3个人,是否真的产生了不同的想法,有了新的迷失?是否有必要倾听他们的声音?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整节课中,每次投票前,老师都会给学生时间,准备好反馈器,快按快答,帮助学生建立很好的学具使用习惯。遗憾的是19号反馈器一致不在线,如果是学生缺席,建议老师可以在课中说明一下,让观众知晓,避免误解。另外建议老师在课前检查好所有反馈器是否可以正常使用,避免出现反馈器一直不在线的情况,一来不美观,二来学生因为反馈器故障不能正常参与课堂活动,对该学生也是不公平。况且这么热闹的课堂,学生不能完全参与,该有多失落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