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岚源
今天是农历十月初一,也是我国民间传统祭祀节日——“寒衣节”。农历“十月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等,民间特别注重祭奠祖先和亡故之人,有家祭,也有墓祭,谓之“送寒衣”。
十月初一是冬三月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日趋寒冷,在我国不少地方自古以来流传着这样的习俗:人们怕故去的祖先和亲人在冥间缺衣少穿,因此在祭祀时除了备好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物品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祭祀时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就是“送寒衣”。清代风俗志书《帝京岁时纪胜》中就记述了那时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关于寒衣节的由来,一种观点认为这与先秦时的迎冬礼仪有关。《礼记 · 月令》记载,孟冬之月,天子出郊举行迎冬之礼后,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要封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对活着的人“赐冬衣”,那么死去的人如何“感受温暖”呢?有人推测为其“送寒衣”当是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寒衣节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有关。传说秦时孟姜女的丈夫被抓去修筑长城,孟姜女思夫心切,千里迢迢去送寒衣,寻至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在城墙下。孟姜女悲愤交加,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诗经 · 豳风 · 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说从九月起天逐渐变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衣裳了,故十月初一又称授衣节。最初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至唐玄宗下诏“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这直接影响到民间扫墓送寒衣的习俗。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在关中西府民间,每年“十月一”,人们都要去陵园祭扫或去墓地烧纸,祭祀先人,晚上不少人家还会在门前或路口烧纸,为故去的人“送寒衣”,寄托哀思。在不少年份,“寒衣节”这天老天也会突然变脸,刮风降温,降下雨雪,好像在呼应人们的伤感之情。
古老的节俗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十月一,送寒衣”实质上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恩之情。但“烧纸钱”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近年来各地都在不断倡导移风易俗,在城市街道路口摆放铁制祭祀盆,在陵园推出冥币免费换鲜花服务,引导人们文明祭奠,这样既减少了污染环境和火灾隐患,也尊重了民间传统和群众意愿。
十月一,送寒衣,天虽寒,情却暖,从中我们也可了解到传统文化并有选择地传承其内涵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