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湖北黄冈人。
准确地来说应该是麻城人,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被划分为县及市了。
有这么一道菜它深深地扎根在每个麻城人的心底,它代表着家乡的味道,代表着年味儿。对我们来说世界上任何的一道菜,都无法取代它在我们心目中的位置。
虽然堪称不上绝世佳肴,但是对麻城人来说,特别是对于身处异乡的我们来说,它就是我们每天朝思暮想的美食。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那么想吃,为什么不去买呢?
“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寻”,用这句话来形容它最恰当不过了。因为在外面确实想买都买不到,虽然现在网上也有卖,但味道终究还是没有家里的纯正地道。
它就是——肉糕。
肉糕的历史还是比较悠久的,相传楚王嗜鱼成性,但又时常因鱼刺卡喉咙而恼火,许多厨师因此而成了刀下鬼。后来,有一厨师在剖鱼时意外发现鱼刺很容易和鱼肉分离开来,于是把分离出来的鱼肉和猪肉混合,配上佐料剁成泥,蒸成块型。楚王食之,惊喜不已。肉糕从此问世,而且名声大震。从那时起,厨师告老还乡把技艺传流到民间后,人们把肉糕捧为“天子宴席”的佼佼者,所以很多湖北人,特别是麻城人直到现在喜爱吃肉糕的习惯只兴不衰。
我们吃肉糕一般喜欢将它切成长方形,在盘里整齐有序的加以排列,蒸熟后在肉糕表面撒上一层葱花,还未端上桌面,便已清香扑鼻。细眼观去,黄、白、绿三色相间,非常好看;尝之,则更是清香滑腻、唇齿流芳。在宴席上有“无糕不成席”的说法,宴席上肉糕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我们也将宴席称为“肉糕席”。
都说
“最好吃的菜是妈妈烧的菜”,但是在麻城,好吃的不仅是妈妈烧的菜,还有爸爸做的肉糕。
不知道为什么,肉糕全都由是男的来做,难道是传男不传女吗?哈哈,其实不是的。因为做肉糕是个体力加技术的活儿,女的做不来。
由于工序复杂,肉糕只有过年和宴席的时候才能吃到,所以每到过年或者有亲戚摆宴席我们就异常兴奋,因为又可以吃到肉糕了。在宴席上厨师会将肉糕叠成一个方形,并且很高,俗称“码长城”,寓意是告诉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
每逢过年,肉糕就是家家户户必须做的大菜,因为对我们来说有肉糕才叫过年。但是做起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仔细算算得足足准备一年。这得从肉糕的食材说起,肉糕是将鱼肉和猪肉去皮剔骨剁成肉末,加上相应比例的苕粉、食盐、水搅拌均匀后,放入笼屉里大火蒸制而成的。只要是家里来了客人,都会端上一碗撒着葱花用瘦肉煮的肉糕让你尝尝,顺便还要点评一下做的味道如何。当然其吃法也有好多种,可以煮火锅,也可以蒸、煎、炸、炒。
每年初春时,乡亲们就会把去年留下来的苕种用来育苗,待长成熟之后剪苗插植,秋收洗尽榨汁,让其沉淀数日,晒干成苕粉。猪肉也是养了大半年才宰杀的,
一般一头200多斤的猪由4-5户人家分,大部分都是用来做肉糕。
每到腊月廿十之后,整个村庄都在忙个不停,村里池塘边上,小河边上满是杀鱼和洗笼屉的人,一边剖着鱼腹,一边聊着关于肉糕的那些事,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忙活着做肉糕。乡里乡亲如果碰上面,问候的第一句话不再是“吃饭咯冇”,而是“你家的肉糕做咯冇”
“做咯几格” 等等类似的话题。
记得去年过年回家的时候。
老爸说:“早知道你回来,昨天就不该做肉糕,等你回来再做”
那时隔壁的叔叔也在我家,我问:“叔叔你家的肉糕做了没有?”
“没有。田儿还没有回来,等他回来再做。”
其实那时临近除夕了,已经过了做肉糕的旺季。但是为了让出门在外的子女回到家能吃上一顿热肉糕,他们愿意等。
对于返乡的我们来说,所有思念之情都在那一口新鲜的热肉糕里。那味道吃进胃里成了道不尽的乡愁,刻在心上就成了一辈子解不开的相思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