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曾对北大中文系、历史系、艺术系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唐朝诗人李白排列第一,杜甫位居第二,王维第三。
李白、杜甫、王维,三位唐代大诗人,无一例外都走上了仕途。尤其是王维,二十岁就凭着琵琶演奏、诗歌才华和英俊外表引起皇族瞩目,青云直上。

然而这三位大诗人都和“安史之乱”搭上边了,在这场政治风波中,李白、杜甫由于政治嗅觉不灵敏,站错了队,王维是被安禄山挟持着任伪职。结果李白被流放;杜甫被贬为草芥小官,一生颠沛流离;大帅哥王维若不是弟弟的相救,结局好险。
唐朝是诗的鼎盛时代,诗人颇受礼遇,更何况是三个久仰大名的诗人。朝廷宽恕了他们。
李白听到赦令时,正行经至夔州一带,欣喜莫名,立即转身搭船,东下江陵。他在船头上吟出了一首不知多少中国人都会随口背诵的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快,快,快!赶快逃出连自己也完全没有弄明白的政治泥淖,去追赶失落已久的诗情。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实则是李太白内心真实的写照。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被贬后,从苦难中挖掘诗情,从民间疾苦中提炼人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无不体现他对劳苦大众的关爱和体恤。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像陶渊明一样,使世间一切华丽、嘈杂的文字无地自容。他们像明月一样安静,不想惊动谁,却实实在在地惊动了方圆一大片,这真可谓“月出惊山鸟”了。

大文豪苏东坡也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他官至太守。他的侍妾朝云就曾朗声道:“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大笑曰:“知我者朝云也!”
正是东坡的笔墨太出色,把同代的文人比得十分寒碜。于是引起小人的嫉恨、可耻地揭发,那起著名的“乌台诗案”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这位中国文学史上这么可爱、这么有魅力的人怎么也弄不明白自己为何深陷牢狱之灾,被屈打成招。打得你“淡妆浓抹”,打得你“又得浮生一日凉”,打得你“高处不胜寒”!东坡兄,你以后还敢写诗词吗?
苏东坡的才情虽遭小人嫉恨,但太后还是惜才的,迫使宋神宗赦免苏为她求寿。没有太后的袒护,东坡的小命难保哦!
贬谪黄州后,东坡诚恳地自省后,渐渐回归淡泊和空灵。他开始脱胎换骨,他的艺术才情不仅没有磨灭,反而获得升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名垂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黄州突围后诞生了。
一切伟大的文化现象在实际生存状态上,都是从最狭窄的独木桥上颤颤巍巍走过来的,都是从最脆弱的攀崖藤上抖抖索索爬过来的。稍有不慎,便粉身碎骨,烟消云散。
如果想把不属于文化范畴的罪名强加在文化天才身上,实在是易如反掌。而且,他们确实也天天给别人提供着这方面的把柄。他们的名声又使他们的这些弱点被无限地放大,使他们无法逃遁。
除了以上列举的李白、杜甫、王维、苏轼,唐代诗人刘禹锡、散文家柳宗元,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陆游等等文化名流的贬谪经历也足以明证。
他们确实“不合时宜”,在官场上不会钻营,不会察言观色,遭遇同僚的排挤。但是,当他们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时,他们觉悟了,从容而大气、淡泊而厚实。
他们的人生经历有了起伏,有了伟大和渺小的比照,有了时间和空间的交错,脚步虽然颤巍踉跄,丝毫不影响冥思和才情的发酵。也正因如此,才为人世间留下了超越一切“时宜”的灵魂,供不同时代的读者一次次贴近。
我们不应该感谢文人墨客的“不合时宜”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