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书单满天飞,掉下来能把人给闷死的时代,许多人得了一种病,姑且称之为:书单功能性紊乱综合症。
症候:无目的性地到处搜罗书单,多多益善,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幻觉,认为书单里搁置已久的书自己已经读过。
并发症:由于网上大力度的图书打折,他们不惜沦为“剁手一族”也要把书单尽可能地转化为实物,将书房塞得严严实实,满满当当。
当然这种病其实并无大碍。患者一般不会因为这种病而产生什么严重的生理或精神上的痛苦。很多人还乐在其中。这是私事,旁人不便指手画脚。
其实,笔者也是一名资历不浅的患者,幸好由于精力有限,财力匮乏,不至于病入膏肓。随着年岁增长,家道不济,为了节省精力与财力,笔者不得已,决定自我诊断,以求早日康复。
于是乎,笔者静下心来,进入“思想者”模式。期间日落日出,斗转星移,长出一脸胡渣子后终于在脑海里冒出一个巨大的问号:
如何将主要精力和财力花费在对自己最有利的阅读行为上?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开始查阅各大典籍,终于有幸在《越读者》中找到了四种阅读饮食菜单,不妨先按部就班地将过去的饮食习惯分类,诊断一下大脑补充的营养是否均衡。
阅读饮食第一类:主食——生存需求
为了寻求人生在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一些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对学生来说最简单,是教科书。对普通打工仔来说,什么《短线炒股技巧》、《卡耐基终极成功学》、《非暴力沟通》等,都是实实在在的主食,另外各自专业领域的书也是必不可少。
自我诊断
笔者仔细审视了自己的主食,结果后背直冒冷汗。
对于投资理财之类,假装视金钱如粪土,活该是个穷鬼;对于人际交往之类,性格孤僻反社会,注定没几个朋友;对于专业领域的专著,工作吊儿郎当,难怪工资老不涨。
偏方
既然对当前的工作没有什么兴趣,不如考虑转行。是的,转行!
思来夺去,只有编辑这一行当才和大量的阅读行为相匹配。笔者决定以编辑为目标重新考虑职业规划。
当务之急是理性建立一份主食书单。无论如何,一定要把《如何阅读一本书》放到主食书单里。毕竟谈论的是阅读,方法论必不可少。另外还有《断舍离》,重视当下生活状态有益于书单制定过程中的取舍抉择。所谓深谋远虑也是在兼顾当下的情况下才有用处。
阅读饮食第二类:美食——思想需求
为了帮助我们体会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常见的有历史、哲学、艺术、部分文学作品等。
这一类书与生活没有直接的联系,比较难读。读者容易碰壁,会在不同学科之间辗转游走,浅尝即止,往往追逐不到深处,徒留表面浮夸的显摆。而一旦碰触到核心,将终身受益匪浅。
自我诊断
笔者非常倾心于此类,却总是不小心跌进了思想追求的陷阱。被各种美食搞得眼花缭乱,不知从何下手,造成了对周遭世界的迷茫。
历经十多年的应试教育,很遗憾没能培养出一种自我探索问题的能力,真是愧对祖先,愧对祖国。
偏方
追问和解答,本应该如同DNA的两条基因链,以螺旋上升的态势,使人类得以从这广袤大地之上雄然崛起,将人类文明推向极致。
誓将追问进行到底,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那时,笔者必将进化成XMAN。至于解答?就交给X教授了。
阅读饮食第三类:果蔬——工具需求
用工具来形容,其功能不言之明。不过用水果蔬菜来体现工具书的功能性有些牵强。在笔者看来,工具书的诉求是一首杨宗纬的《洋葱》。听过的人懂。
自我诊断
工具需求与以上两类挂钩。无需多说。
偏方
学会《洋葱》,不准降KEY。
阅读饮食第四类:甜食——消遣需求
多数人的最爱,没人会讨厌。很多人甚至把整个阅读行为作为一种消遣。“读着开心就好”。“读书嘛,就是一种享受”。
这种阅读的理想状态,就是在一个和煦的日子里,咖啡馆外墨绿色的遮阳伞下,啜着浓郁的咖啡,尝着提拉米苏,怀抱一本牛皮烫金封面精装书,背靠沙发椅,与微风一起随性翻阅。这本书不可能是《销售口才训练方法》,也不可能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更不可能是一本《牛津英语词典》。
自我诊断
笔者曾自命清高地鄙视那些消遣的书,实际上,却以一种消遣的态度来阅读本适合于思想需求的书。如此,休闲需求和思想需求都没能够达成,愧对大好青春。
偏方
“要玩就玩个痛快。”虽然忘了是谁说的,但对笔者的影响刻骨铭心。为了反省自己的阅读之道,终于想起了上半句:”要学就学个踏实。“
为了改善休闲需求的效果,就要熟稔这两句话,它们应该是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的。哎呦?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辩证思维?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有以上四种需求。有些人没有休闲需求,还将思想需求和生存需求合二为一,真是惊为天人。
但笔者只是一个普通人,按照目前的阅读饮食,存在严重的营养不良。若不尽快调整,恐怕……会饿死。
所以,继续查阅各大典籍,看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作者:兰若
职业:工程师
特长:
能从排山倒海的蒸汽放空声中辨出宏伟的交响乐,
可在纵横交错的设备管道后窥到光与影的缠绵。
碎碎念:讨厌在幽暗房间的光束下脱袜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