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歌原创作品——
长篇小说《前辈的人生》
第二部 打鬼子去
第十二章 区自卫队
轮渡过江后,再坐火车到中垾站下车,车站离家不远,傍晚时分,薛世光回到了阔别3年的大薛村。
村子里的人听说他回来了,都聚拢到他家,向他问这问那,当然,最集中的话题还是:日本鬼子要来了,我们怎么办?
昏暗的油灯下,十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焦虑,激动,七嘴八舌。
“日本鬼子长啥样?是三头六臂吗?”
“你咋回来了?是不是日本鬼子到了芜湖?”
“听说日本鬼子把南京城都炸了,人都杀光了,是这样的吗?”
“日本鬼子会不会到我们这边来?要是来了我们咋办?”
……
薛世光回答得很干脆:“日本鬼子也是人,没啥了不起,他们要是来了,我们就拿起锄头,拿起刀,和他们拼!”
“对!就这么干。”十几个年轻人齐声附和。
村里原先的族长薛大先生已经老了,他儿子接了他的班,村人便称他薛二先生。薛二先生听了年轻人的议论后,忧心忡忡,逢人便说:“世光回来,要出漏子了!蒋委员长有那么多军队,都不敢和日本人打,他还要用锄头大刀,和日本人的真枪真炮干,不是白白送死吗!我劝你们,不要听世光瞎吹。”
虽然受到了族长的压制,几个儿时的穷伙伴们并没有松劲,他们每天晚上聚在一起,商量着抗日保家乡的事。这中间,为首的就是薛世光和他的堂兄薛世忠。
转眼过了年关,农村就要春耕了。这时,日本鬼子真的过来了。
1938年4月底,一股日军朔江而上,从通江的裕溪河进入巢湖,占领了巢县城。
5月初,冯玉祥将军的侄儿冯宏谦和冯文华,在元山带领两千多难民,向皖西大别山区转移。
巢县的元山竹柯村,是冯玉祥将军的老家,抗战爆发后,冯将军从抗日保家乡考虑,派两个侄儿回来在元山开办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训练班办了不到一个月,鬼子来了,县城里的居民听说元山在办抗日训练班,纷纷跑到元山寻求保护。
恰在这时,训练班收到冯将军发来的紧急书信:为防止南京大屠杀事件在巢县重演,应在日军占领巢城前,组织城里的居民向大后方转移……
冯宏谦和冯文华收到来信后,立即以训练班的200多名学员为骨干,组织巢城逃难出来的二千多居民西撤。当晚,难民队伍行进到巢西重镇烔炀河,住宿在小学操场,准备第二天西渡巢湖。
在这里,跟随队伍行动的皖中工委委员张恺帆和冯宏谦、冯文华开了个小会,分析形势,认为不能这样一跑了之,应该组织一支抗日队伍,留下来同鬼子干。
随后,召开难民大会,宣布了西撤的目的地,冯将军已作安排,是广西桂林。同时,号召青壮年留下来抗日保家乡。
当场有30多个年轻人报名,军事总教官冯文华根据训练班现有枪支数,挑选了13人,宣布成立巢县抗日游击队,并连夜返回元山,边训练边捕捉战机。
这是巢县本土成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也是皖中一带出现最早的一支民众抗日武装,因而在当地迅速引起轰动。受此举影响,烔炀河镇随后也组建一支区级抗日自卫队。
大薛村属于烔炀河区的管辖范围,得知这个消息后,薛世光十分兴奋。薛二先生不是说,我们拿锄头当刀枪成不了气候,是送死吗,那我们就跟着队伍干,这该没说的吧。
在此之前,堂兄薛世忠受大家委托,出去找队伍。他也是有目标的,他的老师方先生,听说参加了在元山的巢县抗日游击队,他要去找方先生,若能找到,和游击队联络上,再回来喊小伙伴们一道参加。
薛世忠已出去七八天,一直没他的消息,薛世光便和二头匠商量,与其这样干等着,不如到镇上去看看,如果真有抗日队伍,我们就参加这边的队伍。镇上离村子近,应该都是本地人,这样也能更好地抗日保家乡。
于是,二人结伴而行,来到烔炀河镇。
时至晌午,二人在镇口连着问了几个人,都不知道抗日自卫队住在哪里。走到里面,见一摆农具摊的摊主,薛世光上前问道:“大哥,去区抗日自卫队怎么走?”
摊主笑笑,然后嘴朝那边弩弩,说:“瞧,那不是吗,他们来了。”
薛世光和二头匠抬头望去,看到一高一矮两个青年正向这边走来。高个子剃了个雪亮的光头,板着脸,面相不善。矮个子面带笑容,一边走一边在说着什么。
“请问你们是区抗日自卫队的吗?”薛世光和二头匠迎头拦着他们问。
“你们是什么人?”矮个子收起笑脸,反问道,“找自卫队干什么?”
“我们要参加。”
“参加?参加什么?”
“参加抗日队伍呀。”
“嗯,”一直没说话的光头哼了一声,“先跟我们一道,去收抗捐。”
收抗捐?尽管听得不明不白,薛世光和二头匠还是跟着他俩走了,也不知道要派他们做什么事,反正摊主大哥已经说了,他们就是抗日自卫队的,跟着他们没错。
没走几步,又回到卖农具的摊位前,矮个子看着摊主嘻嘻笑着,“老板,交抗捐了。”
摊主一愣,说:“昨天不是交过一块钱了吗?”
“还不够,”矮个子解释道,“我们领导说了,昨天的标准低了,像你这样的大户,应该要交三块钱,你还得再补两块钱。”
“小哥,可不带这样的,咱这小本生意,咋就成大户了?这些镰刀锄头的,一天卖不了几件,赚不到几角钱……”
“哪来这么多废话!”光头凶巴巴的打断了摊主的抱怨,“老子自卫队要抗日,没有枪,没有粮草,行吗?国难当头,你们这些做生意的,交几块钱抗捐就在这叫苦,老子还要和日本鬼子拼命呢,找谁去叫?”
摊主被这么一顿抢白,秃子嘴,摸摸索索地掏出两块钱。
目睹这么一出,薛世光心想,这光头说的也在理,只是这声势也太野了些,难道队伍上的人火气都这么冲?
一个上午,他们把镇上所有的摊贩和门面店都跑了个遍,一共收了七八十块钱抗捐。
大家在一起也算是混熟了,薛世光得知,那光头叫钱大力,是自卫队的临时队长,矮个子叫黄三秋。也弄明白了抗捐,就是为抗日捐款。黄三秋告诉他俩,其他人都去乡下收抗捐,他们明天也要到乡下去。
在镇边沿的一口水塘边,薛世光和二头匠终于看到了区抗日自卫队的住所,这里有一溜三间草屋,自卫队的十几个队员都住在这里。草屋后面另搭了一个棚子,做厨房,自卫队请了个50多岁的大爷做厨子。他们回来时,大爷正在杀鸡,鸡是下乡收抗捐的队员从农家买来的。
正看着,先前被光头钱队长支使买菜的黄三秋也回来了,只见他一手拎着两瓶酒,一手托着个挺大的荷叶包,进门后把荷叶包往大饭桌上一撂,唱一声:
“下酒菜来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