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共读活动的第三天,今天4:45起,起床后10分钟的洗漱,开电脑进入直播。
今天共读内容是序言,上来老师就说了一堆概念,什么髓鞘质,什么本质,逻辑,电流,导体,绝缘体,漏电什么的,听着说神经学什么的我就头大,一种想逃的想法就来了(突然想到一点是触发器吗?会让我想逃,哇这是关联上了吗?问题来了,怎么训练触发器!),但通过老师的举栗子,我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神经系统是电流传递,如果没有绝缘体包裹,电流就不能定向快速传导,随着试错,在通路上包裹髓鞘质,相当于绝缘体,就不会“漏电”,就能加速传导到指定地点。(或者打电流当作人,人要到达一个指定地点,路上有很多分枝,只有你不断试错,在通路上用一个东西(髓鞘质)把错的路堵住(相当于绝缘),这样你就能加速到达指定地点了),不过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有待向高手验证。老师说完这随即说道:为什么要早起,就是要培养这个通路,不要因为周六就晚起,那就“漏电”了,呵呵呵,今天人变少了,少了大约三分一。到这是不是觉得老师很有趣,其实每次共读,老师开讲之前都会有一段对今天内容有帮助的概念啊,方法啊,心得啊,什么的,开始让你疑惑,说完后就用收获啦,这就是他说 的研发式吧(突然间想到,也不知道引入是否正确)。
然后正式进入序言部分:老师说他采用快速blah...blah...的方式阅读,然后说重点,找关键词&句。
(我在用老师带领我们的模式,自己重新读,这过程中会加入我的问题(疑惑)和自己的关联等)
序言前部分(无标题部分,我称为前部分),共五段,
第一段:作者上来就说是“办公室饮水机旁的闲谈”(我在读的时候也没懂,为什么说这个是,又是什么意思呢?老师解释后懂了,就是电视剧里看到大公司有茶歇休息间,大家在那儿碰面,取水,闲聊下的场景,作者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大家觉得轻松),接着就说了目的,然后自问自答的说了why,最后说了些观点。
问题:对别有见地的有所期待是进行严厉的自然批评的强大动力,是什么意思? (未解决)
第二段:举栗子。
前段:(自命为前段,方便在第二段中的阅读):医生想成为专家,必须掌握疾病特征,各疾病的病理和症状,自身可能出现的发病前兆及病因、病情发展、结果和治疗干预手段等。医学当然也包括对医学用语的学习。要想对他人的判断和决策有更深入的了解,就要有更丰富的词汇,日常生活用语中的词汇还远远满足不了这一要求。
后段:(自命为后段,方便在第二段中的阅读)我们很可能在闲谈中发现人们出错的方式各不相同,而一再出错就会令人印象深刻,而且我们可以预料到这种情况在特定环境中会再次发生。
问题:这两段我理解为前段是举栗子,后段是说观点的吗?如果是,后段这句是什么意思,我没读懂,没懂跟前段说的关系在哪?(感觉已解决)
后面又举例了,但我对这个栗子不太明白。
文中有个概念叫:光环效应
百度百科:光环效应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所以光环效应也可以称为“一点概面效应”。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与阿希等人在印象形成实验中证实了这个效应的存在。可以把这个效应看做是主观推断的泛化、定势的结果。
喔,百度了光环效应的概念以后,又对这段做了阅读,仿佛懂了他们之前的关系了,我原本理解的是作者想说不只知道临床症状、病情分析及治疗,还要有医学方面的专业术语---这就是我理解作者说这段的目的。后来这样理解了就觉得通了:发现人们在闲谈中出错的方式各不相同,拿医生来举栗子,他的出错不仅可能体现在他对临床症状、病情分析及治疗等,实际操作方面,还可能出现在他的医学专用术语方面等等一系列的,如果一再出错就会令人印象深刻,或许预料到这种情况在特定环境中会再次发生。
第三段:运用成人学习法:EAT模式。
E:体验
A:认知
T:理论
第四段:关键句:本书很多内容与直觉的成见相关。
第五段:总结
再次说明目的:给读者提供更丰富精确的语言来讨论他人乃至自己在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提升发现和理解这些失误的能力。
序言前部分结束,哦,在检视阅读时可以略过栗子,因为栗子是帮你去理解观点,帮你找到启法的。
引入:属性
对属性把握越清晰,逻辑越强,无论写作上架构、阅读上理解都会加快。不断读写,就会不断加速把握属性,提高效率。推荐《批判性思维》,了解多种属性识别方法及背后的原理。
第一部分:(序言有标题部分)关于判断与决策的有趣研究
这部分是关于作者研究判断与决策的过程
主要内容:直觉型统计者、方式、案例、给他们的启发、到成见、到启发法的研究、到不同领域实践、对不确定因素的决策过程。
判断:是指我怎么看待你这个事情?看待的方式:直觉型统计者、统计直觉、成见(对事件的概率赋值、对未来预测、对假设评估、对频率预估)、启发法等。
老师引入
判断:概率,前提
决策:栗子-是否符合杠铃策略?我们怎么提升成功的概率?通过什么手段?(试错,反思)
Q1:if老板问你,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你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是主动阅读中的第四个问题:跟自己联系是什么?】
可能性VS概率:
一般人:谈可能性,直觉型统计者。(成见,系统1 ,小样本)
高手:谈概率,作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通常是反直觉的。谈概率不谈可能,一切皆有可能,但要找高概率
Q2:如果你看完这本书,你要选择学什么?
如:(都是作者的话,不是自己的话)
怎么看成见?
前提假设是什么?
概率怎么分析?
怎么把握概率?
怎么在不确定因素下的决策?
提高理解力要用作者的话来说,跟作者打通,将认知提升到跟作者的水平。
第一段:本书展现了我对判断和决策的理解。
属性:故事。
没有举栗子,讲了个背景故事。一定要写的简单,读懂,打动人。
第二段
关键词:直觉型统计者。
第三段
再次出现:直觉型统计者
关键词:统计直觉 VS 直觉型统计者
老师又引入重点:寻找关键词的方法
1、快速阅读,但不要落下任何一个字。
2、出现卡住的地方,就是知识堵塞之处,自己不够理解的地方。
3、继续使用留白和标记。
第四段:故事
第五段:故事
XVII:
关键句:把相似度当成启发手段,对它的依赖必然会造成预测带有成见。(例邻居……都在讨论:小样本容量对整体的判断)
关键句:依靠记忆作出判断的方法称为可得性法则,对经验的依赖必然会导致人们判断时的成见。(例:离婚率问题)
XVIII上部分:直觉思考所存在的成见
成见:简化思考。可能对直觉/直接下判断会产生很奇怪地干扰。
重点:对事件的概率赋值、对未来预测、对假设评估、对频率预估
列出了20多种成见。
XVIII下部分:
关键句:正常人思考时出现的系统性失误(大脑容易受系统性误差的影响),(认为这些失误)是由认知机制的构造造成的,并非情感导致的。
文章关注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XVIII:例如……
但凡看到例如,可以跳过去了。
XIX:意外成果。
XX:面对不确定因素时的决策过程
第二部分:(序言有标题部分)快思考,慢思考
关键词:直觉思维、成见、启发法、专家直觉、情感因素
关键句:直觉启发法的核心观点:当面对难题时,对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却忽略了自己已经置换了原始问题这个事实。
快思考包括:直觉思维的不同形式(如:专家式的和启发式的)和感觉、记忆等所有无意识的大脑活动(如:这些活动会让你想起袜子还没先,法国首都名字,你婚礼场景等等)
有时,有些问题无法凭直觉找出解决方案(不论是专业的解决方法,还是启发式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要找到一种更慢、更严谨、需要投入更多脑力的思考形式,这就是慢思考。
重点:本书大部分内容是关于系统1的动作及系统1和系统2间的相互影响的。
引入
推荐赫伯特·西蒙的《我生活的种种模式》,可能没有纸质书籍,只有PDF的了。
推荐赫伯特·西蒙学生的《刻意训练》。
第三部分:(序言有标题部分)主要内容
主要逻辑:长期不确定性下该如何作出更高概率成功的决策。
1.双系统应用
先讲本质道理,是判断和决策的关键原因和关键逻辑,是前置写出来的。
后面再说具体应用。
2.启发法更新
3.大脑的局限性---《黑天鹅》
4.决策制定的性质和经济因素为理性前提下,
5.两个自我的区别性描述
6.倒叙探索三个区别: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的区别,古典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区别,自主的系统1和需费脑力的系统2的区别。
另:有价值闲谈的好处,哪些内容有助于提升判断和自行决策的效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