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能量、安慰剂是流行热词。
- 冥想是源于东方的“心灵修炼”方式,风靡全球;
- 能量是标量,本无正负,现在“正能量”已经成为汉语流行词汇新宠,用于描述某种力量、思想或者资源的正向作用;
- 安慰剂效益指人们接受各种心理暗示或者行为暗示,而产生积极作用的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冥想、能量、安慰剂可以理解为“成功学”的另类分支。
缅甸的僧侣在冥想冥想、正能量、安慰剂的底层作用机制类似,都是积极有效的暗示:
- 冥想是主动安慰或者积极消除某些病症。冥想者通过观察自己的念头,让自己的心灵成为自己与环境的观察者,主观营造心灵世界,保持平和、保持呼吸稳定自由;
- 正能量是二元论哲学观点典型应用,依照一分为二的方式将不好的视为“负能量”,抛弃和避免,将好的视为“正能量”,予以肯定、弘扬和分享,正能量受益者以此营造心灵和现实中的“正能量”环境,获得心灵满足和事业成功;
- 安慰剂是依靠安慰药物或者器具、仪式辅助获得的心理激励或者心理安慰。在某些患者身上服用安慰剂确实有-非主观陈述的*病情改善。
冥想、正能量、安慰剂都面临着无法确切验证的难题。用客观的科学方法研究主观世界都会面临这些尴尬。在健康、疾病、亚健康领域,我们还无法确切验证大量关键性问题,只能依靠主观认知“断言”。
冥想
冥想,心性锻炼法,瑜伽经常使用,佛教道教称打坐,佛教也称坐禅。
打坐大致分为两种方式:
- 一为将注意力集中一处不动,例如集中于身上脉轮、咒语或身前的烛火等等;
- 二为心里观想特定图案景象维持不动,如复杂的曼陀罗图案,有次序的颜色景象变换以及上师神明图案等等。
通常必须先于第一种方式获得成果再进行第二种方式,任何一种观想或集中都有其特定效果与副作用,所以必须依赖有经验的老师指导。
道家也有“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精神不散”、“积精全神”、“守一”、“心斋”、“坐忘”之类的冥想方法。上清派强调登斋入靖、存思诸神形象等。
对冥想过程和效果的研究是神经学研究中的持续成长的分支领域。
现代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和脑电图等已被用来观测冥想,当人们打坐时以及当人们规律打坐后,他们的身体和大脑怎么变化。有些研究显示,定期冥想操练的结果,造成身体明显的变化。例如,理查德·戴维森和兹恩-津恩的一项研究显示,八周正念为基础的冥想训练显著地增进左侧前大脑活动,这个活动与正向的情绪状态有关。正向情绪可以是一个技能,可以像学习骑自行车或弹钢琴那样的训练来做到。
自从1950年代以来,数以百计的冥想研究已经进行,但许多早期的研究是有缺陷的,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导向对冥想的理论建构及对冥想的定义。
人们自古已在宗教传统中操练冥想,特别是在寺院中。现在在西方也有许多非宗教性的冥想课程存在,包括正念为基础的课程。今天,正念为基础的冥想课程已经在西方医学和心理学界内流行,这主要是由于这样的过程对患有压力相关健康状况的患者,有观察得到的正面影响。
冥想除了产生可观测的生理变化外,在心理学范畴也有很多神奇现象:
放松反应
赫伯特本森博士-身心医学研究所(Mind-Body Medical Institute)的创办人,这个研究所是隶属于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几个医院。他报告说,冥想能引起一系列统称为“放松反应”的体内生化和物理变化。这放松反应包括代谢变化,心脏跳动率,呼吸,血压和大脑化学物质的变化。本森博士和他的团队也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佛教寺院做临床研究。本森写了《放松反应》这本书记录冥想的好处,这在1975年时尚未广为人知。
冥想的平静效果
根据在“心理学报”2006年3月的一篇文章,做冥想活动会让脑电图相关的活动放缓。人类的神经系统是由副交感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组成,前者调控心脏速率、呼吸和其他不自主运动功能。后者则是要唤起身体对剧烈活动作准备。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有写下以下叙述:“目前有被认为,某些类型的冥想可能有效,这是由于冥想减少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及增加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或者也可以说,冥想造成激发活动的减低以及增加了放松。
西方的治疗用途和MBSR
做为减轻压力和疼痛的一个方法,冥想已经进入医疗保健的主流。做为减轻压力的一个方法,冥想已经被应用于医院中的慢性或绝症个案,以减低因升高的压力-包含已被压抑的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在医学界,有越来越多人同意,心理因素,如压力、紧张的确是身体缺乏健康的部分因素,在主流科学里,有越来越多人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提供资助。
2003年一项对MBSR课程-MBSR中的操练,包含对意识的不断觉知而且不寻求压抑念头-的元分析(meta-analysis)统计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冥想可能对一个企图处理临床和非临床问题的人是有用的。对几种病的诊断,包括慢性疼痛,纤维肌痛,癌症患者和冠状动脉疾病发现,MBSR是有帮助的。改善包含了身体和心理层面。
流(Mind Flow,Heart Flow)
正念冥想及相关技术,旨在引发洞察力,培养注意力。广泛、灵活的注意力可以容易地感知情境,更容易在情感或道德上的困境中保持客观,而且更容易达到一个反应性的、创造性的觉知或心流(流畅,flow)的状态。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也显示,冥想过程中,实验中的生理讯号显示呼吸减缓,还有心脏跳动率和血含氧饱和度上升。
维特根斯坦:能说清的都说清楚了,不能说清楚的保持沉默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考察冥想,在心灵修炼经验丰富者看来,只是乐见其成,很少给出具体评价。原因大概是:能说清的都说清楚了,不能说清楚的保持沉默。
正能量
“正能量”正式流行,是因为现任中国国家领导人倡导。2012年被《咬文嚼字》选为中国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政治正确的言论可被认为是“正能量”,与之相反的言论则被成为是“负能量”。
正能量已经在企业界、营销界、民众当中成为一个新的文化模因。倡导正能量是一种激励、暗示,可以成为积极有效的思维模式和行为驱动力。
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被认为是期望效应和条件反射的结果。有些研究者认为安慰剂效应是伪命题。还有研究者质疑安慰剂效应的伦理。在医学应用上使用安慰剂的准则引起了激烈讨论。有人认为使用安慰剂是可取的,因为安慰剂本身无害,有时候甚至可能有益。
安慰剂可以算是某种程度的“心药”2000年的一个研究显示,丹麦有48%的普通科执业员在过去一年曾至少开出10次安慰剂予病人。最经常使用的安慰剂治疗是以抗生素医治病毒感染及以维生素医治疲劳。(专科及医院医生则较少使用安慰剂。)于2004年,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刊出的一份研究指出,有60%的以色列医生使用安慰剂,通常的原因只是为了安抚病人或“回避”病人要求使用不当药物治疗。在所有使用安慰剂的医生当中,只有15%医生告诉病人他们接受的是安慰剂或非特定药物治疗。
有研究指出,约有25%丹麦及以色列医生使用安慰剂作为诊断工具,以断定病人的症状是真确或是只是诈病。批评及辩护双方都同样认为以安慰剂作这样用途是不道德的。英国医学期刊评论文章写道,“病人接受安慰剂后痛楚得到舒缓并不暗示其痛楚是假的……使用安慰剂去‘诊断’痛楚是否真实的做法是被误导的。”
安慰剂在中国古代医学故事里经常出现,往往是用于给“诈病者”和贫困者使用。被称为“心药”。
内生性吗啡
1975年,苏格兰的约翰·休斯(John Hughes)及汉斯·科斯特利兹(Hans Kosterlitz)首次由猪的脑中发现有α(alpha)、β(beta)及γ(gamma)3种脑内啡,美国研究人员Rabi Simantov和Solomon H. Snyder在牛的脑中发现脑内啡。
脑内啡分别由两组独立的研究人员同时发现。
近几年跑步成为身心锻炼的流行方式,研究发现:“跑步者的愉悦感”(runner's high),是指当运动量超过某一阶段时,体内便会分泌脑内啡。长时间、连续性的、中量至重量级的运动、深呼吸也是分泌脑内啡的条件。长时间运动把肌肉内的糖原用尽,脑内啡便会分泌。这些运动包括跑步,游泳,越野滑雪,长距离划船,骑单车,举重,有氧运动舞或球类运动(例如篮球,足球或美式足球)。
跑步会产生内啡肽,所以跑步会上瘾神奇的效果探秘
-
冥想、自我暗示、安慰剂、跑步,这些活动进行时身体深处的生物化学反应,产生了某种对神经系统的“奖励”措施,并形成正反馈,于是出现神奇的效果?
-
因为采取了转移措施,消除了疾病的某种程度的痛苦,身体在没有感受到“正常”痛苦的情况下自愈,所以神奇的效果只是转移注意力后时间的自然结果。
-
心灵修炼会产生难以用因果律解释的效果,因此,有效果的就可以尝试,而没有必要追究太多。
-
我不知道、我好奇、我保持开放的态度、只要有效果我都可以接受。
从神秘主义、到科学探究、再到实用主义、最后是实用经验主义,这是对于各种非现代医学流行机制的关于“健康、亚健康、疾病”的四大脉络,不应该简单批评某一个,也不应该崇拜某一个。
在“健康、亚健康、疾病”的领域里,我推荐:
保持开放、警惕风险、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尊重实用、经验,选择边际收益最大化的方法。
心灵修炼:可以找到生理、心理、社会学的完整科学解析吗?
2.疾病、亚健康、健康
2.7 冥想、正能量、安慰剂:神奇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