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父与子》屠格涅夫(上)

读书笔记:《父与子》屠格涅夫(上)

作者: 漫游在云海的鲸鱼 | 来源:发表于2021-02-01 00:34 被阅读0次

【原创】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评分】⭐️ ⭐️ ⭐️

【微信公众号:漫游在云海的鲸鱼】支持复制粘贴读书笔记

目录

  • 序言
  • 《初恋》

序言

【我的书评】
居然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外国文学教授写的前言,更加深了我对这所学校的向往,不知道有生之年能否考上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研究生呢?

美国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曾说屠格涅夫“是一位天生的小说家”。的确,在小说这片艺术天地里,屠格涅夫孜孜不倦地工作了40年,写下了数十大卷的作品,其中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自传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笔记体小说等等。可以说,小说创作是他一生最主要的成就。

西方传统小说的样式,在普希金之前就已基本定型了,俄国的文学发展是较晚的。屠格涅夫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西方几种主要语言,并熟悉西方文学,承袭了西方小说艺术的优秀传统;同时,作为一个俄国人,他也继承了从卡拉姆辛开始经过普希金、莱蒙托夫,到果戈里的俄国小说的成就,而这两股遗产在他身上融合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格局。这种格局长期以来,在19世纪一大部分俄国小说作家的作品中,在苏联现当代小说中,甚至在中国和某些西方现当代小说中都一定程度地表现了出来。屠格涅夫作为一个现实主义小说家,是有世界性地位和贡献的。在屠格涅夫为现实主义传统小说所制定的格局中,作者大体上是以一个幕后主持者的身份在操纵全局,由他把各个人物在作品中定位,加以描述,给以议论;情节在作品中起重要的作用,而又往往是遵循着“起、承、转、合”的规律发展的,不排斥使用倒叙、插叙等手法;人物肖像的刻画,环境气氛的烘托,自然风景的描绘,尤其是人物内在心理状况的交代,是小说中主要的表现手段。他这种现实主义小说的类型与18、19世纪俄国和西方的其他流派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浪漫主义作品不同,它力求符合现实社会本来的面貌;同古典主义作品不同,人物有其复杂的多方面的性格、关系和内心世界;同自然主义作品不同,它能够通过概括化和典型化,深刻地反映现实的某些规律性。总之,它好像一面忠实、洁净、明亮、透彻的镜子,力求把生活本身从里到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真挚、诚实是屠格涅夫小说创作态度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他在《文学回忆录》中说:“准确地、强有力地再现生活的真实和现实,对于文学家来说,是莫大的幸福,即使这种真实与作家自己的同情并不相符。”这可以说是他一生艺术创作的原则。而屠格涅夫一生的作家生涯和艺术实践证明他的确办到了。屠格涅夫为人真挚、诚实,怎样想就怎样说,只要他认为对的,他便去做。他跟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和赫尔岑等人的关系便是这样。尽管他不能接受他们的革命立场,但对他们追求革命事业的精神满怀尊敬。他终生把别林斯基奉为良师,并把他致果戈里的那封著名的公开信称为自己的“宗教”。他跟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曾为《前夜》有过激烈的争论,这主要因为他的自由主义政治立场,然而他自始至终高度评价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俄国文学的果戈里时期概况》,对杜勃罗留波夫的才能和一些论文的观点与文采一直很是欣赏。他曾经与赫尔岑一度绝交,跟冈察洛夫法庭相见,并且还曾经要跟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决斗,然而他在艺术上不但承认他们,而且尊重他们。在个人生活方面,他终身不娶,钟情的对象是一位异国的歌女,只因相见恨晚,结识时对方已不可能成为他的妻子。也许他这些表现会被今天的人们认为是有些荒诞,而在当时世路坎坷、黑白颠倒、真伪难辨的俄国社会里,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他这种诚实的为人态度,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便成为一种极其可贵的现实主义的品质。早在40年代末,他便敢于出来正面歌颂农奴人物,把他们一个个描写得远比当时文学中那些贵族主人公高大可爱,还把他在本阶级内,甚至自己亲人身上看见的丑恶,也毫不留情地如实写出。《猎人笔记》中一个残暴的老地主写的是他的外祖父,而《木木》中那个专横的地主婆写的是他自己的母亲。在他的许多中篇爱情小说中,他坦率地把自己青年时代的身影表现在书中男主人公身上,而又无情地对之加以批判。《阿霞》中的恩先生和《春潮》中的萨宁,都是这样的形象。从他一生的创作活动中,我们看见,他所选取的正面男女主人公,也都是些灵魂纯洁,敢于对邪恶进行斗争和维护社会利益的真诚的人。他的真挚诚实的艺术态度,也说明为什么作为一个站在自由主义立场上的“西方派”,能够写出带有强烈进步政治倾向性的《前夜》和《父与子》这种作品。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之间,虽然矛盾不少,但托尔斯泰对屠格涅夫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真挚诚实这一特点,是认识很深的。

敏感是小说家屠格涅夫艺术眼光上的又一重要特点。唯真挚才能敏感。因为不为私利所蔽,勇于追求真理的人,才会留意去发现真理。所以说,屠格涅夫艺术眼光上的敏感,是和他真挚诚实的态度分不开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他整个创作过程的每一阶段上都可以见到。早在19世纪40年代便能从农奴身上看见俄罗斯民族优秀品质的是他;继普希金和莱蒙托夫之后,写出俄国新一代多余人的新特征的是他;看出农奴制必然崩溃,首先出来为贵族阶级唱出一曲哀怨动人的挽歌的是他;当50年代到60年代俄国生活中刚刚出现平民革命者的身影时,又是他第一个及时把他们真实的典型形象描写出来,即使到了他已是暮年的60年代末到70年代,那时他已经长久地侨居国外,仍然力图把握俄国现实生活的脉搏,并尽量迅速忠实地把它反映在自己最后的两部长篇小说中。所以文学史上几乎一致认为屠格涅夫的六部长篇小说是俄国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的“社会编年史”。如果说,文学的使命是推动生活向前进,那么,正是屠格涅夫艺术上的敏感这一突出特点使他的作品具有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浓烈的政治色彩,起了推动生活前进的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个善于从大处着眼的人,他所敏锐地发现并及时反映在作品中的往往是整个社会的动态和方向,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他的敏感是一种可贵的政治敏感。然而,他又不仅是一个能见“舆薪”的有大目光的人,而且也能“明察秋毫之末”,敏锐地注意到事物的细小之处,并且能从小处入手去描写。屠格涅夫是一个身材魁梧健壮的男子,然而他的描绘却往往细致入微,如女性般细腻。他在艺术上的这种细腻,其实也是他高度的敏感性和锐利的观察力的表现。他能见人之所未见,把握瞬间即逝的变化和一些细小的但是本质的特征。由于观察力的敏锐,他不仅能描写得细腻,而且描写得非常准确。即使有时故作夸张,也令人觉得恰如其分,真实可信。比如,在《草原上的李尔王》这篇他晚期创作的中篇小说中,他在刻画主人公的那幅肖像时,说“他的脊背有两个阿尔申宽,足有四尺多”,说他说话的声音也“叫人联想到装了铁条的运货马车经过崎岖不平的道路时所发出的叮当声”。那段数百字的描绘不仅写出了这个怪人的每一处外部特征,而且也令人透彻地了解了这个“一头公牛一样”的人的内在品质。如果没有高度锐利的观察力,是无法做出这样入木三分的、细腻的、虽然夸张但又非常准确的描绘。我们知道,这种描绘细节的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实主义典型形象的价值和艺术力量。

屠格涅夫文笔的简练,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天才小说家的一个杰出的艺术本领。

【我的书评】
我想起了现在很多网络爽文小说,动不动就是百万巨著,让我读得又好气又好笑,全都是冠冕堂皇的口水话,让人当时看得过瘾,看完以后立刻遗忘,不会对自身有任何启发与改变,只是让人继续麻木和沉醉其中,不敢直面现实中自己的卑微而已,可谓又臭又长。


【原文】
屠格涅夫的作品结构严谨,情节紧凑,没有多余的枝蔓,不复杂烦琐,也不故弄玄虚。他具有出色的长话短说的本领,善于用最少的篇幅来表达最多的内容。他的长篇小说,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浓缩、最紧凑的长篇作品。

【我的书评】
我想这是因为俄罗斯人民都是战斗民族的后裔吧,与生俱来的那种粗旷豪迈的气概让他们的眼界更为开阔,能够从大处着眼避过琐碎的细枝末节。相较而言,日本社会的小国寡民状态让日本文学家更显得小家子气,整天在一个问题上绕来绕去,净写些个人生活里面的小小感悟和体会,翻来覆去地描摹景物的特征,造成了私小说的传统。


【原文】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俄罗斯诗歌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不喜欢机械地描写细节和拖拉情节的特点。”我们在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散文中所领略到的那种简洁精练的风格,在屠格涅夫笔下,带着这位新一代伟大作家本身的全部独特性,又重新显现了出来。

在他的小说中,往往都是只有一两个中心人物,其他人物都是围绕着这一两个人物而安排的,并且为表现这些中心人物而服务。他的作品一般不采用多条情节线索的描写方法,他不追求广大宏伟的历史背景的描述,也不喜欢太多地正面谈国家大事。他只是描写一个人或几个人,写他(她)们的生活、思想、爱情、痛苦、欢乐,而通过描写这些,来反映时代的气息和生活的脉搏,并且往往可以写得相当辽阔、相当长远;写得深刻而概括,而这可以从他那六部不朽的长篇小说中见到。

我们还可以举一个中篇小说的例子,他在70年代初期所写的一部中篇小说《普宁与巴布林》,从思想水平上看,虽然算不上上乘之作,然而在情节和布局上很有他的特点。在一篇短短70来页的小说中,写了前后30年间的事,让人隐隐看见了农奴改革时俄国社会数十年中的许多变化,从农村写到城市,从知识分子写到农民和地主,从浪漫主义者写到地下的革命小组。

屠格涅夫小说的每一篇情节都是发展迅速的。比如《父与子》,开始不过五六页,巴扎罗夫已经和帕维尔吵架了。整个这部小说以人物间的交锋作为情节发展的契机,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情节发展迅速、出人意料而又毫无忸怩之感。又比如,罗亭这个言语的巨人、行动的侏儒的主要性格特征,在作品一开头,他刚一出现在拉松斯卡娅家的客厅时,就立即生动地显现了。

但是屠格涅夫的小说又绝不是靠异常的情节取胜的。一部《基督山伯爵》情节离奇,变幻无穷,但是经不住人们用生活逻辑对它进行推敲。而屠格涅夫作品的情节尽管简练却有其内在的合理性,所以他反映生活更真实,更能吸引人和说服人。

屠格涅夫还非常善于选取一个场景,通过不同人物在同一事件上不同的反应、态度和关系,深刻揭示出各种人物的本质。这种手法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一举数得,而又最省笔墨。《父与子》中有一个不大为人注意的场面,即巴扎罗夫与费涅奇卡在凉亭中相遇并且接吻的那个场面,可以作为一个通过场景、一个事件的刻画来描写许多人物,并且展开情节、深入揭示矛盾的好例子。当时,除了巴扎罗夫和费涅奇卡两人之外,凉亭旁的花丛中还躲着一个帕维尔。这部作品的主要矛盾存在于巴扎罗夫和帕维尔之间,而费涅奇卡在某些方面发挥了两人矛盾交接点的作用。屠格涅夫让巴扎罗夫和费涅奇卡两人在凉亭相会,让巴扎罗夫在刚刚失去奥金佐娃的爱情的情况下,既是出于爱怜又多少有些唐突地吻了费涅奇卡一下,而同时费涅奇卡这个寄人篱下的可怜女人,她从巴扎罗夫这个乡村医生的儿子身上感觉到一种自然的亲和力。她实际上已经在爱着他,只不过在这以前,她出于自己淳朴的天性只把这种爱当作一种信任的感情来解释而已。于是,她这时便也半推半就地让他吻了自己,并且让他紧紧拥抱自己,一吻再吻。而那个躲在花丛后的帕维尔又是一个用贵族阶级的骄傲与堂堂的仪表和绅士派头掩盖住他内心不能见人的东西的人,他手边正缺少一个把柄让他来打垮他的对手巴扎罗夫,他也一向在寻找一个机会让自己以英雄的姿态出现在费涅奇卡面前,今天他总算抓住了一个可以一举两得的机会。于是这一吻便使作品情节得到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新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各个矛盾得到了一个突然间冲突的机会。表面看来,这仅仅是一个从来不曾真实尝过爱情滋味的可怜少女和一个鲁莽然而又怀有真情的乡村医生的儿子之间一次感情撞击的火花,然而通过它却激化了作品中革命民主主义者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两个对垒阵营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并且也显示了与此相关的各方面人物的感情、思想、情操和处境。

这种写法真可谓天衣无缝。有人认为巴扎罗夫吻费涅奇卡是一种“调戏”,是作者通过费涅奇卡责备巴扎罗夫;还有人认为这一吻仅仅是巴扎罗夫的一时冲动,是巴扎罗夫辜负了费涅奇卡对他的尊重和信任,并且认为若不是这一吻,便不会带来巴扎罗夫和帕维尔决斗的后果等等。这些分析也许是把这些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得过于简单了,并且没有看出这一场描写在艺术处理上的别具匠心。实际上,巴扎罗夫与费涅奇卡的这一吻是有深刻的社会基础、感情基础和心理基础的。即使没有这一吻,巴扎罗夫与帕维尔的决斗也不可避免。这一吻正是屠格涅夫的写作妙处,是他非常善于抓住一点、带动全局的简洁精练的高明表现。

屠格涅夫还是一位心理描写大师。出色的心理描写技巧和他敏锐细腻的艺术观察和描写能力结合起来,使他笔下的人物获得不朽的生命,并为他赢得世界声誉。他从不为哗众取宠或故弄玄虚的目的而描写人物心理。在他的笔下,心理活动不是偶然一时的喜怒哀乐,而是人物稳定的性格特征的表现,而且往往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他的那些表面看来是儿女情长的故事,却往往都能有重大的社会政治意义,其秘诀之一在于他善于在描写人物心理时,把带有广泛社会意义的东西表现出来。我们常见有人引用他致列昂节耶夫的信中的一句话:“诗人必须是一位心理学家,但却是一位隐蔽的心理学家,他必须知道并且感觉到现象的根源,但是又只能描写这些现象本身。”描写具体生动的心理状态,通过形象去显示“根源”,这样的心理叙述才是艺术,才是文学。比如,《阿霞》中所塑造的恩先生和阿霞的哥哥哈金这两个多余人形象,作家对他们一举百动所反映出来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即使在细小处,都往往能耐人寻味地和俄国这一代青年人的共同特征联系起来。

屠格涅夫的心理描写和他简洁凝练的艺术本领相结合,使他所描写的人物心理一针见血,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同时也使我们从这种心理描写中见到这位作家炉火纯青的艺术修养和功底。如他的中篇小说《初恋》,在这部诱人的小说中,女主人公济娜伊达一次脱口而出地把深深依恋她的那个少年唤作“小孩子”,但是话音未落,她又马上改了口叫他“年轻人”。这一改口,表示了多少复杂的人物内心活动!她已经21岁,过惯了与男性厮混的风流生活,而他才16岁,对她的依恋是他这一生中第一次品尝到女性的滋味,她出于习惯把他当作一个跟别人(甚至跟他父亲)一样的男性来和他调情,但内心里又的确感到他还是一个天真的孩子。她愿意把他吸引在身边,使自己多一个追求者,以满足自己的虚荣,而同时又深切地感到他和她周围的其他追求者是多么的不同,他的淳朴、诚实和天真给她那可悲的轻浮生活带来多少亲切的暖意和甜美。她喜欢他,然而从年龄、从社会地位、从他可能为她的家庭带来的经济利益这些角度上,她又觉得他还够不上做她的情人,但是她又珍惜他对她的这份真挚的恋情,并且在内心里对他暗暗产生一种尊重和爱怜,不愿意伤害他的感情。而就是在这样一些极其复杂的思想和心理活动下,她才会在叫了他一声“小孩子”以后,又立即改口叫他“年轻人”的。济娜伊达的所有这些心理活动,我们从整个作品的生活逻辑中都可以客观地分析出来,而作家却只用了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便把这些复杂的东西表露无遗。这的确是一种极其出色的本领。

风景描写是俄罗斯文学史上许多作家的共同特长,而屠格涅夫尤其擅长于描写风景。在他的笔下,俄罗斯美丽的山川、草原、树林、河流都展现出了它们丰姿多采的面貌。比如,在短短的一篇《树林与草原》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从清晨到傍晚的景色变化,从晴天到阴天的景色变化,而且可以看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景色变化。那俄罗斯大地上的春天的欢悦、夏天的沉闷、秋天的肃杀、冬天的洁白,读过之后我们闭上眼睛仿佛已经看到了这些景色。

屠格涅夫当然不是为风景而写风景,他很懂得文学是“人学”的道理,他笔下的风景描写,都是为写人而服务的。即使是像《树林与草原》这样的完全描写大自然的作品,他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人心目中的大自然,写大自然和人的关系。并且他的风景描写是严格服从作品的主题和情节的需要的。比如《父与子》中的巴扎罗夫这个人不爱自然风景,作品中就很少提到大自然在他眼中的反映。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又和作品主人公的心理描写紧密结合,因此充满了感情色彩。比如《贵族之家》中拉夫列茨基在丽莎家的花园里静坐的那个夜晚;《罗亭》中罗亭和娜塔莉娅去幽会的那个黎明;《父与子》中巴扎罗夫和费涅奇卡在凉亭中接吻的那个7月的清晨;《幽静的田园》中玛丽亚朗读普希金诗歌时的夜景等。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之所以受读者重视,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描写从来都不是冷漠的、纯客观的,其中浸透了作家本人对所描写事物的观点感情。

屠格涅夫喜欢并且擅长描写风景,自然风景的描写在他的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历史渊源上看,卢梭的“回返自然”的口号,对于屠格涅夫有很大的影响,屠格涅夫的思想中有着某种类似卢梭的自然神论以及宿命论的东西。在屠格涅夫笔下,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好像有与人类相似的生命和命运。在描写一棵树时,他会这样写道:“新近砍倒的白杨树悲哀地横卧在地上。”描写一匹马时,他会这样说:“人家在卖它,仿佛事情与它无关似的,……其实,谁来打它,在它还不是一个样!”所有这些好似人一般的自然物,在屠格涅夫作品中还往往会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力量和对象。比如,白净草原上那香甜的俄罗斯夏夜的气息,那清晨升起的鲜红的,后来是大红的,再后来是金黄的一轮朝阳,那大滴大滴的辉煌闪耀的露珠,那迎面传来的清彻明朗的晨钟,以及日落时那一幅大自然昏昏入睡前的画面,都好似有它们自己的容貌和心情、形体的变化,好似一个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并且拥有一种人所没有甚至能左右人的威力。

《猎人笔记》中富有哲学家风度的农民卡西央,白净草原上那群可爱的农家孩子,他们的气质,性格和思想,都好像是大自然成功塑造的。

屠格涅夫对于大自然的观念,已经接近于一种神秘的超社会力量的观念。在他后期的爱情中篇小说如《爱的凯歌》中,这种对于自然力量的描写表现得尤其明显。

屠格涅夫还善于塑造女性形象。他的作品好似一个女性形象的画廊,一个接一个把自己美丽的身影和灵魂展现在我们面前。

《罗亭》中的娜塔莉娅,那种纯洁、忠实、勇于自我牺牲而又多少带些狭隘和幼稚的特征,令人觉得她好像是一块小小的翠绿的碧玉;《贵族之家》中的丽莎,她柔美、和蔼、深沉、雅丽、宛如一块温润的琥珀;《烟》中的依琳娜是个轻浮的、风骚的、聪明的、妖艳的女子,她花枝招展,引诱人、玩弄人而自己又供人玩弄,她心里也饱含着泪水,不妨把她比作一枝婀娜多姿的珊瑚。《前夜》中的叶琳娜是屠格涅夫笔下最崇高的女性形象,她坚贞、美丽、开朗、亭亭玉立,体现了19世纪中叶俄国青年一代思想品质的高度和深度,体现了俄国广大人民向往自由的精神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在她身上充满了纯洁和高贵,她晶莹而坚贞,好像是一块剔透的水晶。《父与子》中的奥金佐娃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女性,她也很美丽,很明亮,但她不会是晶莹和透明的,也绝不会像石头一样顽强,她的光亮是靠她身上的一层釉子发出的,她的美更多的是来自人工的修饰和描画。她虽然表面上是坚硬的,然而绝对经不起考验,一落地便会摔得粉碎,因此我们说她就像是一件瓷器。

屠格涅夫笔下还有许多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比如:《猎人笔记》中那个吉卜赛女郎玛霞,像一只贝壳不失其天真而又伤痕累累、饱经风霜;《阿霞》中的阿霞,好似一粒玲珑的珍珠。就连他作品中的一些次要人物,如《幽静的田园》中梅列霍娃的风流和爽朗;《初恋》中济娜伊达的包藏着率真和辛酸的风骚;《春潮》中吉玛的异国情调的美、忠诚和真实。凡此种种,无不生动鲜明,使人铭记在心。

值得注意的是,屠格涅夫非常善于在一种富有诗意的感情的紧要关头上来描写他的女性。比如:娜塔莉娅的真诚,是在那天她和罗亭在阿夫杜馨池边相会时最深刻地感觉到的;阿霞的纯洁、好幻想和任性,是在她突然提出要和恩先生幽会时最深刻地感觉到的;叶琳娜的忠贞和高贵,是在她决心冒雨去找英沙罗夫、不顾一切守在他的病床前,并且终于嫁给他时最深刻地感觉到的。而奥金佐娃的浅薄也恰恰在巴扎罗夫向她表示爱情时她的反应中看得最清楚,她虽然很需要这个野性人的爱,好像一个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人很需要吃点蔬菜吸取维生素一样;但是,当巴扎罗夫突然说出自己对她的恋情时,她害怕了。毕竟还是躺在软和的床上,看微风怎样轻轻掀动丝织的窗帘,对她更合适也更安全些。据说后来她嫁给一个有钱有势的人物,一辈子过着舒适安逸,却毫无爱情的生活。即使对男主人公,屠格涅夫也往往是用他对女性的爱情做试金石来加以考虑的。罗亭的软弱和徒尚空谈正是在娜塔莉娅决心离开家庭跟他私奔而他不敢接受的时候暴露出来的;《阿霞》中的恩先生,他的“多余人”的全部本质恰恰暴露在阿霞面前而没有暴露在其他人面前;巴扎罗夫这个硬汉子居然会拜倒在奥金佐娃的石榴裙下,原来这个硬汉子也有他不硬的一面。当然这里边有屠格涅夫对新人的偏见。对于舒宾、柏尔森涅夫和英沙罗夫,叶琳娜是他们三人共同的从思想到行动,从灵魂到外表的一个试金石。在屠格涅夫的时代,生活中各方面的主动权一般都是掌握在男人手中,爱情也是一样,而在屠格涅夫描写爱情的作品中(不妨说,屠格涅夫的全部作品都是在描写爱情。当然他是通过描写爱情而描写社会,并不是为写爱情而写爱情)。读者往往是通过男主人公对待女主人公的态度,更深刻地看见这些作为“当代英雄”的男性的灵魂。比如,雅可夫·巴辛可夫这个屠格涅夫对他偏爱有余批判不足的多余人的内心世界,我们是通过华尔华娜、索菲雅和玛莎这三个女性的不同性格、不同观点、不同教养、跟他不同的关系才看得明显的。似乎在人类的男女两性中,屠格涅夫显得更喜欢女性,他认为女性比男性思想更深沉、品质更纯洁、对爱情也更忠贞,认为女性身上有更多的人的本性。

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一再强调他从不凭空创造,而总是写有原型的人物和事件。这一点在他的《关于〈父与子〉》和《六部长篇小说总序》以及《文学回忆录》等文章中都曾明确表示过。别林斯基在《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中就极具眼力地肯定了屠格涅夫早期作品中已出现的这一特点。在稳稳扎根于现实土壤这一创作原则下,屠格涅夫所使用的现实主义典型化手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猎人笔记》式的写法;第二种是六部长篇小说式的写法;第三种是那些带有自传性质的中篇爱情小说的写法。

六部长篇小说的典型化手法和前一种很不相同。作者在生活中接触到一个素材,便以此为出发点和核心,把生活中所感受、所观察、所理解到的东西集中到这个事实上来,对这一原始素材进行补充、改造,使它最终成为完整的艺术作品。这类实例最明显不过的是《前夜》和《父与子》。根据作家在《六部长篇小说总序》中和《屠格涅夫全集》的编者在附录和注释中所提供的材料,《前夜》的素材本来是他的一个名叫卡拉节耶夫的邻居所提供的自身恋爱故事,其中仅讲到他过去的一位女友因为爱上了另一位更值得她爱的革命家,便抛弃了他。这本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情,然而作家根据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动向的敏锐把握,大大地拔高了这位女主人公的思想境界和灵魂,并且给她周围另外安排了好几个代表着现实生活中不同的阶层和方面的典型人物。他使这位女主人公积极地对待生活,主动去寻找理想的爱人。而同时把英沙罗夫描写成一个被她找到的英雄,而不是一个把她从庸俗生活中引导出来的拯救者。这样叶琳娜的形象便具有了更深刻的历史概括性。《父与子》也是如此,从作家最初在火车上碰见的乡村医生开始,到作品写成后的那个巴扎罗夫为止,中间经过的加工制作并不比《前夜》更少。

至于第三类的典型化手法,可以说是前两类的结合。大都运用在他的一些中篇恋爱故事中。《阿霞》《浮士德》《初恋》《春潮》等中篇小说都和屠格涅夫自己早年的恋爱生活有所联系。从选材的角度看,这些作品有类似于《猎人笔记》的写法,但又绝不是作家本人的传记,作家把他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多余人”的性格特点也添加进去,达到深刻反映现实本质的目的。如《阿霞》一篇,它虽然是从屠格涅夫早年恋爱经历中的一个片断发展而来的,但是它又是采用了类似六部长篇小说那种广泛吸收在生活中观察和理解到的事实来进行加工改造的方法。

总之,屠格涅夫是一位罕有的文学的天才,一位有杰出成就和世界声誉的小说家,是一位“小说家之中的小说家”。他为人类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后世人应该永远记住他,并向他学习,继承他的遗产。


《初恋》

【我的书评】
小说开启的引子常见的有这几种:
1是很多玄幻小说都会采用的完全以第三人称视角来讲述故事,站在上帝的角度看待主人公的冒险经历,故事一开头就能让读者感觉到这事儿跟他们没啥关系,他们只是在个听众。
2是像《盗墓笔记》里那样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故事。故事是主人公亲身经历的,充满了真实感,而且故事的开头就好像是读者和主人公一起坐在火炉旁的沙发里,娓娓道来自己曲折离奇的人生经历。
3是一开始作者就表明这故事是从别人那旁听而来的,他现在只是在转述这个故事。这事儿是否真有其事,作者可不得而知,你们爱听不听。
4就是这里的场景让一大群人聚集在一起,在他们彼此交谈中引出一个个故事。这种写法特别适合于那种整本书有很多个彼此平行的小故事的书籍,也可以用于电影,比如《蛮荒故事》


【原文】
我不是讲故事的高手:要么讲得简短枯燥,要么冗长虚假;如果你们许可,我把我记得的一切都写在小笔记本上,然后念给你们听。


我母亲的日子过得比较惨:她总是激动不安,猜忌生气——可又不在父亲面前流露出来;她非常怕他,而他总是那么严峻、冷淡、疏远……我没见过比他更镇定、自信和独断专行的人。

【我的书评】
青春就是美啊!生如夏花般绚烂,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


哭过 笑过 恋过 恨过,
仿佛是一梦蹉跎,
迷惑 失落 犹豫 寂寞,
谁都是凡人一个,
细水还来不及长流,
抽刀已经断不了情愁,
牵手还是放手,不如一歌,
在遗忘中不舍,醉醒交错,
青春大概如你所说,
在花落时结果,期望很多,
青春大概都这样过,
数着 等着 望着 怕着,
青春已时日无多,
诱惑 赤裸 抑郁 闪躲,
谁不是凡人一个,
细水还等不到长流,
抽刀已经斩不断情愁,
我亲爱的朋友,不如一歌,
在遗忘中不舍,醉醒交错。


【原文】
总在期待着什么,担心着什么,而又对什么都诧异,全身心地准备迎接着什么;我想象着,这种幻想总是快速地萦绕着一些同样的东西,就像雨燕在晨曦中绕着钟楼飞翔;我深思,忧郁,甚至哭起来;可即使透过由吟唱的诗句,透过由日暮之美所引起的泪水和忧伤,青春及沸腾的生命亦如春草一样疯长起来。

【我的书评】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海子


【原文】
我有一匹骑用的小马,我常常自己给它备鞍,骑着它独自向远处飞驰,幻想中自己成了中世纪比武中的骑士——风在我耳边多么愉快地歌唱!我抑或抬头望望天空,把那灿烂的阳光和一片蔚蓝映入我敞开的心扉。

我还记得,那时女人的形象,女人爱的幻影在我的脑海中还只是模模糊糊的;可我所思所感受到的一切中,已隐隐约约透着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莫名甜蜜的女性形象的预感,一种半朦胧、羞涩的预感。这预感、这期盼浸透了我的全身:我呼吸着它,它存在于每一滴血里,流遍了我的每一根血管……它注定很快要实现。


【我的书评】
对20岁左右的男孩子来说,真的太馋女孩子的身子了,馋到流口水的地步。女孩子的身子在我们眼中散发着奇异的光彩,真的是太美了。


【原文】
我忘掉了一切,贪婪地凝视着那挺秀的身材、颈项、纤纤玉手、白帕子下略微散乱的金发,那半闭的慧眸,那睫毛,还有睫毛下柔柔的脸颊……

【我的书评】
真爱的第一个征兆,在男孩身上是胆怯,在女孩身上是大胆。——雨果 《悲惨世界》


【原文】
那张活泼灵动的脸上镶嵌着一双灰色的大眼睛——这张脸突然微微颤动了一下,她笑了起来,一口皓齿在闪亮,眉毛有趣地往上一抬……我面红耳赤,从地上抓起枪,身后传来一阵善意的哄然大笑,我跑回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用双手把脸捂起来。心怦怦地跳着,我既羞涩又很快乐,我感到从未经历过的激动。

【我的书评】
我喜欢上一个女孩子的时候会失眠,整夜整夜的想着她的样子,脑海里像是有首循环音乐一样不停播放着她对我说过的话语,她怎么可以这么可爱!好想明天赶快见到她,对明天的相遇充满了期待,我以后会不会和她在一起?那么美的她真的会和我在一起吗?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要不要打开手机再看看她的照片,怎么又把她的空间翻完了。天怎么还没亮,时间过得好慢呀!别的男孩子要是也去追她怎么办?啊啊啊啊啊好烦呀!


【原文】
清晨前我醒了一会儿,抬头欣喜地环顾一下周围,又睡着了。


【我的书评】
认识女孩子只有一个办法,不是靠电影里那种戏剧化的命运之神的眷顾,而是鼓起勇气,上前说话,不要犹豫哪怕一秒钟,一旦冒出了犹豫的念头就会害怕,就会错过留下遗憾,just do it !


【原文】
“可怎么才能认识呢?这倒是个问题。”我搜索起昨日相遇的种种细节:尤其清晰地记着她对我的嫣然一笑……不过就在我激动地设想着各种办法时,命运已来眷顾我了。

【我的书评】
哈哈哈,无论男女都会为悦己者容,我女朋友在周末见我的时候,涂上了她以前从未染指过的口红哈哈哈。她那时刚满十八岁。


【原文】
我秘而不宣的愿望这么快就要实现,真叫我又喜又惧;不过我一点也没显出内心的惊慌不安——就先回到自己房间,系上新领结,穿上新礼服:我在家还穿短上衣和小翻领衬衫,尽管觉得它们太累赘。


【我的书评】
今天看见了一个穿着咖啡色毛衣和白色衬衫的女孩,留着短短的头发,脸上皮肤非常细腻光滑,脸小小的看起来像是个初中生或者高中生,看起来特别少女特别干净。我一直想走上去认识她,但想到自己可能比她大好几岁……就又不敢上前了。

她选了很久的书,最终买了本《十宗罪》走了,她似乎很喜欢看书的样子,把书店里面各色各样的柜台都充满好奇心地浏览了一遍,看见感兴趣的就拿起来翻开看看,我随手拿起一本书,装作在看书,其实余光一直停留在她的脸上,她看书的样子真的好美呀!像极了那个在我梦里时常出现的中文系女孩读书时候的样子,简直就是从我梦里走出来的女孩,一下子把我完全迷住了。可我一直不敢上前和她攀谈,不仅因为她可能只是一个高中生,更是因为书店里还有很多人走动,还有一个男店员不知道为什么老是瞥向我,大概是注意到我的图谋不轨了吧,弄得我怪尴尬的。

后来她离开了西西弗书店,我本来想着就这样算了,只剩下一段遗憾吧。结果身体不由自主地追了上去,她上了扶梯,我纠结了一分钟又回到了书店,过了几分钟心一横就冲上了扶梯,结果在商场3楼已经看不到她的身影了,留我呆在原地黯然神伤……我在3楼随意走走,想着要不要去汉堡王把午餐顺便解决了,结果无意间在杂物间店铺前瞥见了她的身影,心头一阵狂喜,刚想上前说话,结果她刚好转过头看见了我,之前在书店的时候她就对我有点印象了,现在突然又看到我,她会不会想我是跟踪狂之类的坏人?我产生了一种做贼心虚的感觉……踟蹰不敢上前,怕真的被误会成了流氓。

于是我非常不甘心地离开了,每走一步心理都在挣扎着……突然我不知不觉走到了一家糖果铺,旁边有些缠着家长买糖果的小孩子,我被那些小时候的糖果吸引住了,下意识地选了一些,付完帐往回走想着她肯定离开了吧,结果她还在排队等结账!我铁了心走进了杂货铺,装作没看见她的样子,选了一只印着海贼王的圆珠笔,也去结帐,刚好排到了她的身后,这是我离她最近的一会儿,甚至还能闻到她身上隐隐散发着的一股香气,像我每天喝的鲜牛奶的味道,也许这就是少女的气息吧,好甜。令我灰心丧气的是,她结账的时候,打开了自己的钱包掏出了纸币,这意味着她并没有电子支付的能力😧,这很大程度上说明她可能还只是个14或者15岁的小女孩,比我小太多了……我跟她根本不可能在一起,暴风雨哭泣。

我瞬间放弃了搭讪的念头,等她离开后,站在原地望了一会儿她的背影,看她渐行渐远,心里有点遗憾不过也无可奈何。我拿着买到的糖果回到了书店,刚一进门,我那个惊讶呀!她怎么又回来了!!!这可叫我如何是好?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走过了她的身边,那一刻我的心里在翻江倒海……


借她低头的机会,我细细打量着她,起先是偷偷地,而后胆子越来越大。我觉得她的容颜比昨晚更迷人:她脸上一切都那么清秀、聪慧、俊俏。她背窗坐着,那儿挂了幅白色的窗帘,阳光透过窗帘射进来,光线柔柔地洒在她蓬松的金发、洁白无瑕的脖子、那对削肩及柔嫩、宁静的胸脯上。我凝视着她——她和我有多么亲密、接近!我仿佛和她相识已久,而在这之前我好像对一切都懵懵懂懂,什么也没经历过……她的眼睑缓缓抬起,那双明眸又在我面前温柔地闪亮——笑意又写在了她脸上。


久久地坐在椅子上,着迷了一般。我所感受到的一切是那么新鲜而甜蜜……我一动不动地坐着,对什么都视而不见,缓缓地呼吸着,当回忆起什么时,才静静地笑笑,我有时想我恋爱了,意中人便是她,这就是爱。这想法叫我内心激动得发冷。幽暗中济娜伊达的脸在我面前萦绕——飘来飘去便飘不走了;她的双唇依然浮现出谜一般的微笑,眼睛稍稍斜望着我,询问地、如梦地、柔媚地……就像我和她道别时一个模样。我终于站起身来,踮着脚来到自己的床前,没脱外衣,小心翼翼地把头放到枕头上,仿佛生怕大动作会惊扰了我内心洋溢的感受……

我只是躺着,眼睛都没合上。很快我发现我的屋子不断洒进微弱的反光。我微欠起身,望着窗外。窗棂和神秘莫测、模糊发白的窗玻璃清晰分开。“雷雨。”我想,的确下过雷雨,可它是在很远的地方,雷声都听不见;天空只是不断闪烁不晦暗的、长长的、宛如分成一绺绺的电光:它们不像在闪烁,更像垂死小鸟的翅膀一样抖动痉挛。我起身走到窗前,在那儿一直站到黎明……闪电一直没住,那是民间所谓的“雀夜”。我盯着静寂的沙地,瞅着涅斯库奇内公园里黑黢黢的一大片,眺望远处建筑物发黄的门面,它也仿佛在每一次闪烁的微光中颤栗……我盯着——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无声的闪电,这些瞬间的闪耀,仿佛呼应着我内心同样沉默、隐秘的情感闪电。黎明降临,出现了点点火红的朝霞。随着旭日冉冉升起,闪电渐渐变白稀少,终于在明媚的霞光中消遁……

我内心的闪电也已逝去。我感到非常疲倦和静寂……可济娜伊达的影子依然在我心里得意洋洋地飘来飘去。只是这个影子本身也显得很娴静:如同一只飞出沼泽水草的天鹅,与周围的龌龊有天壤之别,我快入眠时,最后一次以惜别、信任的心情跪拜在它的面前……

啊,这份温馨的感觉,这种软绵绵的话语,美丽恬淡下一颗悸动的心,初恋那令人陶醉的欢乐。


十三

符合她诗意的心弦:他非常沉着,和所有的作家一样,他竭力使她深信不疑,可能也是使自己信服,他把她奉若神明,他不断写长诗颂扬她,用一种有点矫情、又真诚的欣喜给她朗诵。她同情他,又有点拿他取乐。

这一整天我都是那么高兴和自豪,济娜伊达的吻依然那么鲜活地保留在我的脸颊,我欣喜若狂地颤栗着回忆起她的每一个字,我是如此珍视这突如其来的幸福,甚至有些害怕,不想见到她,这个给我新感受的人。我觉得我对命运没有其他奢求了,现在该“好好呼吸最后一次,然后就死”。然而第二天当我又走进那厢房时,感到非常窘迫,我竭力把自己装扮得从容自如、文质彬彬一些,装扮成看上去能够守住秘密的那种人,可这一切都是白费。济娜伊达非常平静自如地接待了我。只是用手指吓唬了我一下,问我身上有没有受伤的青斑?我的无拘无束和神秘感顿时消失殆尽,我的窘迫也随之顷刻瓦解。当然,我本来并没什么特别的冀盼,可济娜伊达的安详给我迎头一盆冷水。我终于意识到,我在她眼中还是个孩子——我非常伤心!


十四

【我的书评】
前面说父亲的年龄比母亲小10岁,父母感情不和,这里又说父亲和这个21岁女孩各自的脸色,一个满脸通红,一个脸色苍白,说明极有可能父亲要求这个女孩作他的情人……父子之间居然成为了情敌。这个父亲真不是个好东西,之前结婚是贪财,现在追求情人是好色。


【原文】
我加快步伐,到家正赶上开饭。父亲已换好衣服,梳洗完毕,精神焕发,他坐在母亲的扶手椅旁,用平静、洪亮的声音给她读《Journal des Débats》上的小品文,母亲漫不经心地听着,见到我便盘问这一整天我的行踪,又说她不喜欢我常去些乱七八糟的地方,跟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就我独自在散步。”我本想这么回答,可望望父亲,自己也不知为何沉默了。

天气绝佳,晴朗又不太热,欢乐清新的微风拂过大地,恰到好处地喧哗着,翩翩起舞,吹拂了一切却又丝毫不乱。我久久徜徉在山冈林间;离家时,我就有意让自己沉湎于一种苦闷之中,然而青春的活力,美妙的天气,清新的空气,漫步的乐趣,独自躺在繁茂草地上的怡然自得——带来了一切美好回忆:那些难忘的话语,那些接吻的场景又涌上心头。

我又开始想象了。我幻想如何把她从敌人手中夺回,如何浑身是血地把她从监狱劫出,如何死在她的脚下。

我还想尝试写一首哀怨的抒情诗,甚至已想好全诗的结尾:“啊,济娜伊达!济娜伊达!”可诗却没构思好。


十五

【我的书评】
《闻窗一如初见》
恰如年夏 梧桐花开,
盛夏末路 荼靡开败,
我凝望窗外 只等雨来,
你素衣浅衫走过窗外,
恰如年秋 木槿凋谢,
明月仲秋 桂花初开,
把一张旧照 放在窗台,
你笑靥如花如期归来,
回首雨时春分 丁香花开,

言语青涩 还是小孩,
年少时的夕阳 它来的太快,
忘记什么是两小无猜,
转眼冬至那天 飞雪漫天,
留不下的 那个少年,
记忆留在昨天 还是搁浅,
无心这世间悲欢上演,
恰如年夏 梧桐花开,
盛夏末路 荼靡开败,
我凝望窗外 只等雨来,
你素衣浅衫走过窗外,
恰如年秋 木槿凋谢,
明月仲秋 桂花初开,
把一张旧照 放在窗台,
你笑靥如花如期归来,
回首雨时春分 丁香花开,

言语青涩 还是小孩,
年少时的夕阳 它来的太快,
忘记什么是两小无猜,
转眼冬至那天 飞雪漫天,
留不下的 那个少年,
记忆留在昨天 还是搁浅,
无心这世间悲欢上演,
回首雨时春分 丁香花开,

言语青涩 还是小孩,
年少时的夕阳 它来的太快,
忘记什么是两小无猜,
转眼冬至那天 飞雪漫天,
留不下的 那个少年,
记忆留在昨天 还是搁浅,
无心这世间悲欢上演,
笛声穿越人海 寂寞掩盖,
骊声婉转 相月徘徊,
长亭一梦如初 曾为沧海,
曾经初心不负的简爱,
你是我的窗外 如风驶来,
落花多少 再难释怀,
所爱如风易逝 不及未来,
从此四季 疏途的窗外 窗外。


【原文】
济娜伊达在躲着我:我的出现——我不可能看不出来——令她不快。她下意识地回避我……下意识地,这真令我悲伤,叫我心碎!无奈中——我只得尽量不出现在她眼前,远远地瞅着她,这也不是总能办到的。她又依旧发生了不可理喻的变化,她的脸成了另外一副模样,和从前判若两人。一次在一个和煦静寂的黄昏,她的那种改变使我大吃一惊。当时我坐在接骨木繁茂的树丛下一张低矮的长凳上;我喜欢这个角落:从这儿望得见济娜伊达房间的窗子。我坐着,头顶上一只小鸟在开始发黑的枝叶丛中蹦来蹦去;一只灰猫伸个懒腰,悄悄地溜到花园里,新生的甲虫在朦胧透亮的空气中浅唱低吟。我坐着,盯着那扇窗,等待着,看窗子是否会打开:果然开了,济娜伊达出现在那儿。她身着一袭白衣——她自己,她的脸,肩和双手都惨白如雪。她静静地在那儿站了很久,皱着的眉头下的一双秀目凝神望着。我从未见过她那种目光。后来她双手紧握,把它们送到唇边、前额——一下子又松开指头,把头发从耳边撩开,晃晃头发,毅然决然地将头使劲一点,把窗砰的一声关上。

她俯向我,在我的额头印下一个纯洁安宁的吻。


十六

“不,都很可爱迷人。可所有的男人只爱女王。她亭亭玉立,黑黑的头发上戴一顶小小的金王冠。”

我瞧了瞧济娜伊达——这一瞬,我觉得她比我们大家都高贵多了,从她白皙的前额和宁静的眉宇之间,可以看出她有多么清晰的头脑,显得多么威严,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你就是那个女王!”
“所有人都聚集在她身旁,”济娜伊达接着说,“全都用最谄媚的话来极力赞美她。

女王听着这些奉承话,听着音乐,可她对哪个客人都不屑一顾,六扇窗户从顶开到下,从天花板一直到地板,窗外黑漆漆的夜空嵌着许多大的星星,黑黢黢的花园里长着许多大树。女王望着花园。那儿的大树旁有一个喷泉,暮色中它闪着白光——长长的,长长的如幽灵一般。透过谈话及音乐声,女王听到泉水轻轻的飞珠溅玉声。她瞅着,想道:你们这些先生都是气度不凡,都很聪明,富有,你们围绕着我,珍视我的每一个字,你们都准备死在我的脚下,我控制着你们……可在那个喷泉旁,在那涓涓的泉水边,立着一个等我的人,那是我爱的人,支配我的人。他没有华美的衣衫,没有贵重的宝石,没人知道他,可他在等我并且坚信,我会去——我会去的,没有一种力量能够挡住我,当我想去他身边,和他待在一起,和他一起消逝在花园的暮色里,消逝在树叶的沙沙声和泉水的涓涓声中的时候……

“难道这里有什么暗示吗?”我自问道,“暗示谁呢,她又暗示什么呢?如果真在暗示什么的话……我又该怎么办?不,不,不可能。”我喃喃地说,翻了个身,从一边滚烫的脸颊转到另一边……我又回味起济娜伊达讲故事时的神情……

这些都使我揣摩不透。“他是谁?”这几个字仿佛写在黑暗之中,立在我眼前,好像有一片不祥的低云压在我头顶——我感到了它的压迫,等待着,它马上就要变成倾盆大雨。

我竭力不去想它,把头埋在枕上,我很生气——可同时又琢磨,假如我能成为喷泉边那个幸运儿,我什么不能答应,什么不能牺牲啊!……

我满腔热血燃烧着,喷涌着。“花园……喷泉……”我想着。“现在就去花园。”我匆匆忙忙穿上衣服,溜出家门。四处黑漆漆的,树木偶尔窃窃私语着,凉意袭人,从菜园里飘来莳萝的清香。我将所有的小径踏了个遍,轻轻的脚步声使自己都感到不安,又令自己精神大振;我停下脚步,等待着,倾听着,心怦怦地狂跳不已。末了,我走近那道栅栏,倚在细细的栏杆上。突然——抑或是我的幻觉?——离我几步远闪过一个女人的身影……我凝神向黑暗中望去——大气不敢出一口。这是什么?是我听见了脚步声——还是我的心跳声?“谁在这儿?”我以勉强能听清的声音问道。这又是什么?一种抑住的笑声?……抑或树叶的簌簌声……还是谁在我耳边的叹息声?我觉得恐怖……“谁在这儿?”我声音更轻了。

瞬间便起了轻风,空中划过一道火光:流星飞逝。“济娜伊达?”我想问,可声音被锁在我的双唇之间。突然四周一片静谧,如午夜时分一般……树丛中的螽斯甚至都停止了鸣叫——只有某处的窗户嗒地响了一声。我站着站着,过了一阵子才回到自己的房间,回到自己已冷的床上。我感到一种奇怪的激动:就像我去约会——可独自一人待在那儿,从别人的幸福边擦过!


十七

他那容光焕发、英俊的面孔这一刻在我眼里是那么讨厌——他带着揶揄的鄙夷眼光望着我,以致我根本没搭理他。

他素来以特别会故作玄虚、愚弄他人而著称,并且在化装舞会戏弄别人是出了名的,他全身浸透着的那种几乎是无意识的虚伪,更使他的诈术炉火纯青……他不过想戏弄戏弄我,可他说的每一个字都如毒药般沿着血管流遍我全身。血直往上涌。

我要向全世界和那个负心女人(我居然叫她作‘负心女人’)证明,我是要复仇的!”我回到自己的卧室,从书桌里抽出一把新买的英式小刀,试了试它锐利的刀刃,蹙眉冷静果断地把它塞进了自己的口袋,仿佛我干这种事并不奇怪,也并非头一回。我满腹仇恨,心硬如铁,直到夜里,我也没有舒展过眉头,双唇一直紧闭,常常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用手握紧口袋里已发热的刀,早早地准备着应付什么可怕的事。这些新的、从未有过的体验攫住了我,甚至使我感到愉快,以至都很少想到济娜伊达这个人了。

刚开始等待的那一会儿很难熬,甚至是可怕的。我把所有的都想到了,只是想象着:“怎么动手呢?”要不要大吼一声:“哪里走?站住!招出来——不然死路一条!”还是就这么致命一刺……每一个声响,每一下沙沙簌簌声对我而言都有其含义,都非同一般……我准备好了……我俯身向前……可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我的血已静下来,冷下来;我觉得,我冤枉做了这一切,甚至有些滑稽,马列夫斯基不过在戏弄我——这些念头不知不觉涌上心头。我离开了我的隐藏地绕着花园走了一趟。好像有意作对似的,四周一片寂静,什么声音都听不到,一切都休憩了;甚至我们家的狗也蜷作一团,在小门边睡着了。

我浑身一抖……仿佛听到门打开的吱吱声,然后是树枝折断时轻微的喀嚓声。我两步跳下遗址——在那儿待住了。花园里清晰地传来一阵急急的、轻轻的,而又谨慎的脚步声。这脚步声离我越来越近了。“准是他……准是他,终于来了!”这个念头在我心里一闪而过。我猛然从口袋里掏出小刀,颤抖着把它扳开——我眼冒金星,又怕又恨,头发都竖立起来了……脚步直冲我走来——我俯下身,探头迎向他……一个人出现了……上帝啊!是我父亲!

我马上认出了他,尽管深色斗篷将他全身裹得严严实实,帽子一直拉到了脸上。他踮起脚尖从我身边走过。虽然没什么东西遮住我,他还是没发现我,我拼命瑟缩着,把身子缩成一团恨不得贴在地皮上了。忌妒、准备血刃的奥赛罗突然变成了小学生……父亲的意外出现,使我大惊失色,以至起初都没注意他打哪儿来,又要去何处。当四周又归于静谧时,我才直起身子,想道:“父亲干吗晚上到花园里来?”由于害怕,我把刀掉在了草地上,可我连找都没找:我觉得非常羞愧。我一下子清醒过来。返家途中,我还走到接骨木下那条长凳前,瞅了瞅济娜伊达卧室的窗户。朦胧夜色中,那些小小的、稍稍凸起的窗玻璃闪着幽幽的蓝色。突然——它们的颜色变了……窗后——我看得很清楚——小心地、轻轻垂下了白色窗帘,一直垂到窗台上——才静止不动了。

“这是怎么了?”当我又回到自己的房间,情不自禁出声道,“是梦,是巧合,还是……”各种推断突然都涌入脑海,那些推断那么新奇、古怪,以至于我都不敢多想它们了。


十八

早晨起来,我头痛欲裂。昨天的激动消失殆尽。它变成了一种沉沉的疑团和破天荒的忧愁——仿佛我身体里什么部分死去了。

我能对她说什么?她立在我眼前,凝视着我——只要她望我一眼,我便从头到脚都属于她了……一刻钟后,我便和济娜伊达姐弟俩你追我赶起来;我不哭了,笑了起来,尽管笑的时候红肿的眼皮还常落下泪来;我把济娜伊达的缎带当作领结系在自己的脖子上,当我成功地搂住她的腰时,兴奋得大嚷大叫。她和我打打闹闹,无所顾忌。


十九

如果让我详谈一下那次不成功的午夜探险后一周内我心底的感受,我会觉得困难重重。那是个奇怪、狂热的时期,是一种杂乱无章,其中包含着完全矛盾的各种感觉、想法、猜疑、希望、高兴及苦楚,它们如旋风飞舞着;我害怕探测自己的内心(如果一个16岁的孩子能够探测自己的内心的话),无论什么事情我都害怕前思后想,唯愿白昼快点结束;夜晚我就上床入睡……少年的轻率救了我。我不想弄明白,有没有人爱我,自己也不愿承认没人爱我;我回避着父亲——可躲开济娜伊达却办不到……在她面前,我如同火燎……可我何苦弄清,什么火在燃烧我,熔化我——既然我觉得熔得甜蜜,烧得甜蜜。我完全陷入这种种感受里,欺骗自己,避开回忆,闭起双眼不去想预料之中的事……这种疲惫与烦恼大概不会持续很久……一声霹雳响过,一切都告结束,我被抛向一条新的轨道。


二十

我的心又像以前一样在她那无法抵御、难以描绘的魅力下荡漾着。“我?请相信,济娜伊达·亚历山德罗夫娜,不管您做过什么,不管您怎么使我痛苦过,我依然爱您,崇拜您,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她飞快地向我转过身,张开双臂,搂住我的头,紧紧地、热烈地吻着我。天晓得这个诀别的长吻是为谁,可我贪婪地享受着它的甜蜜。我清楚它一去不回。


二十一

我没见过像父亲那么棒的骑手,他骑在马上姿势那么优美,那么随意而敏捷,他胯下的马仿佛也感到了这点,以他为荣了。

离我四十步远有座临街小木宅,敞开的窗前父亲背对我站着;他胸部倚在窗台上,宅内坐着一个黑衣女人,她半个身子被窗帘拦住了,正在和父亲交谈;她便是济娜伊达。我呆若木鸡。要承认,这是我做梦也没料到的。我的第一个动作便是逃走。“父亲一回头,”我想,“我就完了……”可一种奇怪的感觉,比好奇、忌妒、恐惧更强烈的感觉,止住了我的脚步。我张望着,竖起双耳倾听着。大概父亲在坚持什么。济娜伊达不赞成。我现在仿佛还看见那张脸——悲哀、庄重、俊俏,一种说不出的忠贞不渝、忧郁、爱慕及绝望——我找不出其他合适的字眼了。

父亲蓦地举起那根正在拍打礼服下摆灰尘的马鞭——我听到马鞭打在她那裸露到肘的手臂上刺耳的声音。我几乎克制不住要大声叫起来,可济娜伊达只是哆嗦了一下,悄无声息地望着父亲,慢慢把胳膊举到唇边,吻着那发红的伤痕。

我吓得屏住气息,心中充满莫名的恐惧,便往回跑——跑出了小巷,返回河边,还差点让“蓝灰”跑丢了。我什么也弄不清。我了解,我那冷静而克制的父亲有时也会暴怒,可我看到的,我怎么也搞不清楚……不过那时就感到,我今生永远不会忘记济娜伊达的动作、眼神和微笑,而且她的形象,这个突然在我面前出现的新形象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中。我呆呆地望着河水,不觉眼泪直淌。“她挨了打……”我想,“她挨了打……挨了打……”

他低头陷入冥想……这一瞬我第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看见他那端正的面容流露出多少温存和懊悔。

这晚我做了一个奇怪而又恐怖的梦。梦见我走进一间矮矮的、黑黑的小房间……父亲手拿马鞭站着,气愤地跺着脚,济娜伊达紧紧地缩在一角,她的额头,而不是手臂上有一条红红的鞭痕……在他俩身后,浑身是血的别洛夫佐罗夫站起来,张开毫无血色的双唇,愤怒地威胁着父亲。


二十二

光阴荏苒,四年过去了。我刚告别大学校园,还不太清楚我该如何开始,该去敲开哪一扇大门:我暂时无事闲逛。一个美妙的黄昏,我在剧院碰上了迈达诺夫。他都结了婚工作了,可我在他身上并未找到什么变化。他依然是莫名地高兴一阵,又突然地垂头丧气。

仿佛什么东西在我心头撞了一下。我本可以见到她,却没有见到,我再也见不到她了——这个苦涩的念头无法辩驳地谴责着我,强烈地噬咬着我的心。“她死了!”我重复着,木呆呆地望着守门人,慢慢挪到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昔日的一切,一下子涌到我面前。这就是那个年轻、热情、辉煌灿烂的生命的所谓归宿,所努力激动追求的最终目标吗?我想着,揣摩着那迷人的容颜,那眼睛,那鬈发——如今都在那狭小的棺木里,在地底下潮湿的黑暗中——离现在活着的我不远,也许离我父亲只有几步路……我想着这一切,极力发挥想象力。

从淡漠的双唇我得到她的死讯,我也淡漠地聆听着这音讯——在我心底回旋。啊,青春!青春!你什么也不在乎,你好像拥有全宇宙的宝藏,连哀愁也赋予你安慰,连忧郁也和你相宜,你自信而桀骜不驯,你说:“唯我一人才是活着——瞧吧!”可你的时光也在飞逝,消逝得无影无踪,什么也没留下,你身上的一切也如同日头下的蜡和雪一样,融化得干干净净……也许,你所有可爱之处的秘密就在于,你并不能够做到任何事情,但你可以认为自己能做任何事情;在于你费尽了自己也不会用到别处去的力量;在于我们每个人都真心以为自己是挥霍者。真以为他有权说:“噢,如果我不白白浪费时间,能干出多少事来呀!”

我亦如此……当我勉强以一声叹息,一种忧郁的感觉告别我那转瞬即逝的初恋的幻影时,我冀盼过什么,期待过什么,又预见了什么璀璨的前景呢?而我冀盼的,又有什么实现了呢?现在当日暮的阴影已侵入我的生命之时,还有什么比对转瞬即逝的朝日春雷的回忆更不可磨灭,更弥足珍贵呢?

可我是白白诋毁自己了。虽然在那个轻率的年轻时代,对那些向我发出的凄凉的声音,从坟墓里传出、飞到我耳边的激昂的声音,我也并未置若罔闻。

我记得,当我得知济娜伊达的死讯之后过了几天,由于我自身强烈的冲动,在一个贫困老妇人弥留之际,我去看了她,她和我们住同一栋宅子。她身上盖着破衣烂衫,躺在硬木板上,枕着布袋子,死得很痛苦,令人难以忍受。她的一生都是在苦苦地为果腹而挣扎着,没有体验过欢乐,没享受过幸福的甜蜜——好像,她不该不为死亡——她的解脱和长眠而感到高兴吧?可当她那衰弱不堪的身体还能支持时,当她那放着冰冷的手的胸口还在痛苦地起伏时,当最后一丝力量还未离开她时——老妇人还一直画着十字,喃喃低语道:“主啊,饶恕我的罪过。”——她眼里流露出的濒死的恐怖和畏惧是和她意识的最后一星火花一同消逝的。我记得,在那老妇人的床前,我为济娜伊达感到可怖,我想为她,为我父亲——也为自己祈祷祈祷。


续文见下篇:读书笔记:《父与子》屠格涅夫(下)

相关文章

  • 读书笔记:《父与子》屠格涅夫(上)

    【原创】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评分】⭐️ ⭐️ ⭐️ 【微信公众号:漫游在云海的鲸鱼】支持复制粘贴读书笔记 目录...

  • 浅谈屠格涅夫《父与子》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能和我所憎恶的人在同一空气中生存一刻,我们的敌人有一定的形体,一定的名...

  • 读书笔记:《父与子》屠格涅夫(下)

    【原创】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评分】⭐️ ⭐️ ⭐️ 【微信公众号:漫游在云海的鲸鱼】支持复制粘贴读书笔记 续文...

  • 《父与子》读后感

    《父与子》,俄国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 《父与子》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却寓意隽永,让人思索和感叹。 全书通篇是由几段...

  • 读《父与子》有感

    《父与子》描写的是父与子冲突的主题。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着上了时代的色彩。巴扎罗父与子夫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的...

  • 屠格涅夫《父与子》读后感

    这两天利用上班闲暇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昨天读到二十四章,今天读了后面几章,读的内容不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昨天上班...

  • 屠格涅夫《父与子》精彩篇章赏析

    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由于在小说创作领域的杰出成就,被誉为小说...

  • 《父与子》中的巴扎罗夫

    《父与子》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屠格涅夫于1818年11月9日生于俄国奥廖尔省...

  • 父与子(上)

    人物 : 成老爹 成母 成功 成妻 成然 第一场: 景:老家土房 时:夜 人...

  • 父与子 -上-

    好久没有打羽毛球了。 于是,邀请爸爸和自己一起打羽毛球。忽然之间,有种鼻子很酸的感觉,孩子与父亲有多久没有这样的互...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父与子》屠格涅夫(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gd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