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共读经典,体悟人生。
同读《金刚经》,共习八段锦。
感受:和平--喜悦—憧憬(中国教育)
四、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1、随感而应。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解读:凡夫说法,心有所得。如来说法。心无所得,若言如来说法,心有生灭者,即为谤佛。《维摩经》云:真说法者,无说无示;听法者,无闻无得。了万法空寂,一切名言皆是假立,于自空性中,炽然建立一切言辞,演说诸法无相无为,开导迷人,令见本性,修证无上菩提,是名说法。破法相。
执法相就会向经典、向外求般若,忘记本自具足,受限。
执法吃药,不管对不对症,会吃死人。
无法可说:连说法相也要破掉,不作此念,也有说法。
【知行合一】执法相就会忘记本自具足,受限。破除一切法,常观自在,持自心经,随感而应。

2、声有声灭闻性恒常
“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二元对立。到处追课如同阿难,只向外闻,不闻自己的闻性。真信:自信,信本自具足,自己是佛。
【知行合一】自信,信本自具足,随感显化。
链接B:声有声灭闻性恒常
3、常行普敬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众生都是自性圆满的,觉无过去未来之分,人我之分,说法听法之分。
众生只是被遮蔽的状态,离开即佛。众生是意识被遮蔽的状态,下一秒不遮了,即是佛,你说的是哪个?时间,包括我执和法执。我执就是迷时的这辈子时间段。
【知行合一】众生皆是佛,常行普敬,礼佛灭相,成己成人。
五、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解读:所得心尽,即是菩提。我于菩提实无希求心,亦无所得心,以如是故,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扫地雷,边埋边扫掉。
【知行合一】本自具足,无法可得,随立随破,回归无限。
六、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1、用平等心来看待一切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读:上至诸佛,下至昆虫,尽含种智,与佛无异,故言平等,无有高下。以菩提无二故,但离四相,修一切善法,则得菩提。若不离四相,修一切善法,转增我人,欲证解脱之心。无由可得。若离四相,而修一切善法,解脱可期。修一切善法者,于一切法,无有染着,对一切境,不动不摇,于出世法,不贪不着不爱,于一切处常行方便,随顺众生,使之欢喜信服,为说正法,令悟菩提。如是始名修行,故言修一切善法。
用平等心来观一切法,用因果思维做选择。现实中我们以是非善恶、正误做选择,佛法超越对错,只转化,破除一切执著,只是平等的做一切事。
平等心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恒久的中。孔子:日间做的了主?夜间做的了主?做梦时做的了主吗?不觉察的话即使身处世外桃源,也会“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觉察真相则可不断从“扫地红尘飞,才著工夫便起障”的浑浊愚迷状态回到“开窗日月明,能通灵窍自生明”的清净觉醒状态。
【知行合一】平等心即是恒久的中。用平等心来看待一切,用因果思维做选择。

2、不著善恶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
解读:修一切善法,希望果报,即非善法。六度万行炽然俱作,心不望报,是名善法。
心有善恶则不平。分别善恶,但不起分别心。
【知行合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不著善恶。
B:《楞严经》第四卷 第十二章 声有声灭闻性恒常
“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尘根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解读:“所有的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都紧紧跟随在那些声音、色尘等上面,在那上面起心动念,住色生心,从而不断地在轮回中流转。可是这些众生,却从来都没有明白过:自己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恒常的,不会因为日常种种尘相的生灭而出现生灭变化。众生正因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也就放弃了坚持真正的清净恒常的本性,反而去追逐那些生生灭灭不断变化的外尘,因此也就生生世世地不断沾染尘垢而轮回。如果能够放弃外部的生灭不定的外尘,而回转坚守本来圆满清净的真性,那本有的、恒常的光明就会现前,所有虚妄的外尘、六根、诸识等也都会应声而忘,从而就会远离内想外相的尘相,远离有情含识的执著垢染,清净法眼自然也就会当下清明。这时,还要担心成不了无上正等正觉吗?”
此处“声有声灭闻性恒常”的理。和《楞严经》最前面佛和阿难辨见中所明确的“见明见暗见性未变”的理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外部色尘的变化、生尘的变化,并不代表着众生自己本来恒常真性的变化,真性的恒常如果能守住,又何尝需要担心是否会成就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