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说到秦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那首家喻户晓的《鹊桥仙》。因为这首短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和“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为了妇孺皆知的经典名句,也成为善男信女相互用来疗救因苦苦相思引发内心伤痛的一剂良药。作为婉约词的重要人物,秦观除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短词,还有很多名篇佳作。其中,《江城子》就是很有名的一首。而提及《江城子》,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苏东坡的那首“字字读来皆是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哀怨悲戚的基调穿越时空,感动了无数人。
当然,秦观的《江城子》不是悼念亡妻之作。不过,作为一种词牌,“江城子”有固定的句式要求和节奏规律。正是这样,虽然书写的题材不同,但相同的音律节奏要求,让词作带有舒缓哀婉的基调。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情感特质,是因为写作者书写的内容本身具有这样的格调。秦观的词与苏轼的词抒写的内容不同,但感情基调是相似的。仔细品读秦词,从字里行间能够品味出其间蕴涵的愁情。这种情感是从春愁离愁写起,再写失恋之愁和叹老嗟卑之愁。正是如此,整首词似一曲哀怨伤感的小夜曲,从遥远的天际飘来,直抵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综观全词,词作之所以具有如此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得益于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音韵节奏的变化,产生抑扬顿挫之美。因词牌格律的要求,“江城子”采取的是双调式,共七十个字,上下片各三十五个字,而且都是七句。而从七句的句式看,以七、三为主,稍有不同的是上片四、五句分别是四、五句式,下片四、五句是六、三句式。这种句式长短变化,本身就表现出参差错落之感,读起来自有抑扬顿挫之韵。除了句式的变化增强抒情性,“江城子”韵律上采取一韵到底的形式,中间不换韵,而且上下片都是五平韵,即押的是平声韵。这种一韵到底的平声韵,读起来给人一种悠远绵长之感,由此引发出的情感多是哀怨、凄凉和感伤。词作呈现出如此的感情色彩,除了词牌本身音律节奏使然,更关键的是由作品书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决定的。
其二,典型意象的选取,缀连极富表现力的画面。语言是文学的共性工具,是表情达意的符号媒介。而真正能够准确寄托作者情感,表现作品特色的是意象。自然之物经过作者的精挑细选,遴选出与自己所要抒发的情感具有相似特质的事物作为情感的载体,然后再根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缀连,绘制出一幅幅画面,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体验中感受画中之情。杨柳弄春图,婆娑的垂柳随风摇曳,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盛景,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可是就是在这良辰佳日,要与心上人告别,“杨柳”所寓之情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碧野朱桥”,春意浓浓,往昔两个人共沐春光,享受大自然美好的赐予。可是,时光荏苒,昔日的甜蜜与幸福都变成了美好的回忆;“飞絮落花”,岁月无情,时光难在,随着柳絮飘飞、落红纷飞,给人一种好景难在、人世飘零之感。
其三,时空转换的架设,对照中抒发无限的悲情。从词作反映的内容看,它很好地把两个生活的场景对接在一起,在今昔对照中抒发感伤之情。昔日两个人漫步在碧野中,享受美好的春光,沉醉在幸福之中。可是,美好的时光总是太匆匆。在春天将逝的时节,百花凋零之时,离别的钟声已经敲响。“动离忧,泪难收”,一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画面呈现在眼前。泪眼婆娑,难舍难离,读之无不让人动容;曾经嬉戏玩耍的地方,现在已经变得冷清,“人不见,水空流”,抒发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感叹;离别不可避免,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哀怨悲伤。“恨悠悠,几时休”,世事无常,人世无情。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只有怨恨和惆怅。“百川东到海”,当所有的愁情积蓄在一起,就有了最后三句情感的喷涌而出,这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具有同样的震慑心魂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流不尽,许多愁”,营造了一种“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氛围。
另外,为了抒发无尽的感伤之情,词作还综合性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谐音双关,表难舍难离之意,“柳”,留的谐音,言不忍离别之意;借代,多情本是描写人的情感丰富,此处指恋人;对比,过去的“今年欢笑复明年”的幸福快乐与眼前的寂寥空旷形成鲜明对比,衬托此时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与痛苦;比喻,把无尽的愁思比作浩浩汤汤的春江水,极言主人公愁之多、之浓、之重。
一首抒写无尽伤感的短词,有情人天各一方,难成眷属,这是人生最深的痛;时光飞逝,好景难在,一切在时间的淘洗中都很难保持原初的模样。“韶华不为少年留”,既然如此,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不辜负好韶光,老之将至时就少却了太多的哀怨和悲戚。这也许就是今人读秦观的《江城子》应该汲取的营养。(皖西 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