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娃就对和娃有关的事情特别敏感。我居住的小区年轻人居多,小区里的小宝宝们也非常多。夏天到了,经常看到家长在小区里溜娃,耳畔时不时就会想起“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的声音,伴随的画面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孩子们充耳不闻,大人们唠唠叨叨。
不禁会想,小宝宝们真的听懂“不”或者“没有”这样的否定词吗?
富贵儿14个月大的时候忽然间说“不要了”,一说一串儿“不要不要不要”,我知道孩子的自我 意识开始萌发了。有段时间还特别爱说“没有”,问什么都是 “没有”。明明刚刚吃过饭,问他吃饭了没有,他会说“没有”;刚刚洗过澡,你问他你洗澡了没有,他也说“没有”。那段时间特别爱逗他,他回答什么都是“没有”,全家人听他说“没有”就会哈哈大笑。仔细想想这么大的孩子是不是真的能够理解“不”或“没有”这样的否定词呢?
研究表明,四岁以下的孩子不能真正理解“不”这种抽象概念。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对同一件事情的理解,与成年人的理解有着极大的不同。他们还缺乏“自控”与“判别”所需的大脑发育成熟度。他们并不明白一件事的起因和后果(这就是说教不起作用的原因)。
小宝宝正处在探索世界的阶段,很多成人眼中的“不良”行为其实都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行为,但并不为社会规范所接受。如何才能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呢?
1. 告诉孩子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
富贵儿15个月不到的时候已经可以熟练地使用勺子吃饭了,但每次吃完饭他都会看着你的眼睛把勺子和碗都纷纷扔到地上,虽然每次姥姥都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不!要!扔!勺!子!”但每次他不仅会扔下去,还会看着你扔下去(有种严重挑战权威的意味)。我决定试一试告诉孩子做什么而不是一味强调不做什么的魅力,有一次他吃饭,吃着吃着他拿着勺子的小手伸了出去,一边看着我一边说“扔,扔”,嘴上这样说,但并未立即行动,我知道他在试探大人的反应。于是故作镇定(其实内心狂跳)地对他说“把饭饭放嘴里,宝宝,把饭饭放嘴里”,边说边做动作示范加引导。贵儿哥看了看我,思考了一下,勺子终究是没有扔下去,而是放到了嘴里。我长吁了一口气。谁成想,这只是这顿饭的第一次试探,接下来,他故技重施了5次,每次都是一边看着我,一边做出要扔的动作 ,嘴里一边念叨“扔,扔”。“别扔”两个字简直就要冲口而出。我知道只要这两个字一说出口,勺子肯定应声落地 。克制住自己的冲动,不厌其烦地告诉他要把勺子放到嘴里,神奇的是今天这顿饭虽然险象环生,终究是有惊无险地过来了。勺子一次也没有被扔。在一旁看着的姥姥不禁啧啧称奇,并连连表示这个方法真的有效,今后她也要试一试。:-)
2. 用行动向孩子表明你的立场
贵儿哥有一次在小区的沙坑玩,忽然他发现把沙子扬到滑梯上是个不错的主意,并且乐此不疲。周围还有很多其他孩子在排队玩滑梯,我感觉周围家长们的眼睛目光如炬,都在盯着我,压力陡增。我很想冲孩子大声喊:“别把沙子扬到滑梯上!”,这样可以有效缓解我的压力,但我明白这个举动更多地是做给周围家长们看的。你们看啊,我有管教我的孩子哦,他不听 是因为他太小了,小孩子不懂事嘛,不能怪我哦。我克制住自己说“不”的冲动,走到他面前,蹲下对他说,咱们去另外一边玩好不好,贵儿哥不予理睬;无奈我把他抱到了沙坑的另一侧。贵儿哥大叫,打挺,把他放下后,他一溜烟又跑回去玩;我继续走过去,告诉他我们去另外一边玩,其他小朋友要在这里打滑梯,同时把他抱到沙坑另一侧。如此反复了6次,贵贵终于明白妈妈不允许他把沙子扬到滑梯上,放弃了努力。对于小朋友,用行动表明你的立场比说教唠叨要有效得多。
3. 转移孩子的行为
有一次富贵儿爸爸的手机正在电视柜上充电,他拿起手机就点着玩,一直以来我们都不怎么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爸爸看到他拿手机,本能地说“富贵儿,别拿爸爸手机”。孩子充耳不闻。我想到最近给他买的一个小恐龙,他很喜欢,就对他说“宝宝,把你的小恐龙给姥姥送过去,快去”。富贵看了看我,迟疑了一下,放下电话,拿起恐龙给姥姥送了过去。这个阶段的小宝宝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所以转移他的行为也是不错的选择哦。
4. 忽略
还是扔勺子的例子,如果我们一直强调不要扔勺子,不要扔勺子,那么扔这个词就会不断出现在孩子的脑海中,反而强化了他的行为。如果我们不强化而是忽略这个行为,那么孩子很快可能就会觉得没意思而放弃这个行为。所以有的时候貌似无为,实则更为有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