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侄女小筱有一次跟她妈妈闹脾气。她很生气地和我说,她妈妈只知道带着弟弟到处玩,她生病了,妈妈只是跟她说,没事,吃点药就好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全家都只疼弟弟。他们既然都不喜欢她,为什么要把她生下来呢?我很吃惊,这孩子小小年纪就有这么多的想法。后来转念一想,孩子的思维简单,这样想也很正常。小筱或许需要的是换位思考。这世界上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只是有时候表达的方式出了点问题。
小筱的原生家庭其实并不差,只是她认为家人重男轻女,对她的关心不够。
百度百科中“原生家庭”是这样定义的: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自己组建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父母。
每个家庭都是有系统排列的,家庭有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之分。 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原生家庭往往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但是我们今后的发展道路是自己决定的。
二、
小马哥说:” 我们的父母的确会犯错,因为他们也是凡人,都是从懵懂少年成长为 爸妈 的,犯了错可能他们自己还意识不到。但我想只要不是极端的例子,孩子还是应该多理解和体谅。如果非要记得,那你为什么不同时记住另外一些事。“
不懂事的姑娘漠寒,也曾对原生家庭有一些的不满。她希望妈妈给她买她想要的东西,她总是在乎自己那点芝麻大小的事。她的青春年华,是忧郁的蓝色。眼睛烟雨朦胧不说,脸上还出现了许多闪烁的小星星。陪伴她的,只有那些五彩缤纷的书籍。它们是阴霾的那些年里,唯一的一抹色彩。她在深夜里偷偷啜泣,踽踽独行;她独自一人坐30多小时的硬座去他乡求学:她在医院茕茕孑立,做各种检查……她的妈妈没有时间陪她。妈妈生气时会说扔下她,自己远走高飞。她回应的只有眼泪。
多年以后,那个多愁善感的小女孩已经成长为很多小朋友的知心姐姐了。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让她收获了快乐。在那些小朋友身上,她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幸运的是,她走出来了,并且可以温暖那群孩子。
工作后的她也有过极度心塞的时候。在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室,她一不小心,把自己所有的秘密都告诉了心理咨询师。善良的心理咨询师姐姐安慰她,说她很有韧性,能坚持走到现在很不容易。她的眼眶又湿润了。
二、
小姐姐和漠寒说了她同事Z的故事。Z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Z的爸爸妈妈,重男轻女,Z从小跟着奶奶生活。她努力做家务,初中就外出打工挣钱,领到工资第一件事就是把钱交待给爸爸妈妈。即便如此,他们对她仍旧是不冷不热。
工作后,她遇到一个男孩,男孩的妈妈特别疼爱那个男孩子。她和他结婚了。那个男孩是妈宝男,幸福很短暂。她在怀孕后没多久,就想离婚。趁着怀孕期间的空闲时间,她坚持学习,参加专升本考试。可惜最后成绩被别人花钱弄走了,她只好重新再考。后来,她坚持工作之余学习,功夫不负苦心人,又学了社会工作专业,终于拿到了本科学历。同时,她坚持练瑜伽,已经是一个资深的瑜伽教练。Z的故事虽然不是什么逆袭、黑马之类的励志典型,但是一个平凡人的奋斗故事,同样可歌可泣。漠寒想,终身成长,并不在乎什么形式吧,多年坚持跑马拉松,那种感觉真的很棒。
三、
Z的故事,在漠寒心里泛起一阵涟漪,很短暂的涟漪。偶尔,她还是会有一些的情绪。成长在一个破碎的原生家庭,她从小到大就渴望挣脱枷锁。在眼睛度数飞涨的那些年,她想要买 ok镜,妈妈说随她便。她也不敢擅自主张,只能用泪水来发泄情绪。家人的苛责,有时候让她更伤心。
突然有一天,她放下了所有的执拗。每天早晨上街买菜,自己炒菜做饭、拖地板······在一地鸡毛中,她开始感受到妈妈的辛苦。她明白了很多人都是在逆境中成长,接受那些不可以改变的事实,决心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比如《我的苦难我的大学》的作者,虽然早早辍学,但赵美萍坚持写作,终于在写作领域展露头角。
漠寒在工作之余,她自学了播音主持的书籍,坚持练习朗诵、写作、阅读。她开始专注于当下的每分每秒。
她认识了一边挣钱一边读书,还要照顾家人,完成学业并走上公益之路的“向日葵姐姐”何平;认识了在肾炎终末期,每天自己透析,还研发了几项专利,与时间赛跑的邹勇松小哥哥;认识了患有多种先天性疾病,拥有超常音乐天赋的“天籁男孩“杨砚希······她感到自我的渺小,与同样逆境下成长的孩子的坚韧。或许,她离心理意义上的成长不远了。
是啊, 从实际行动上改变,从而让认知升级。审视自己,和自己和解,接纳自己的原生家庭,是成长的关键一步。与其要求父母为自己提供各种东西,倒不如自力更生,自己努力去创造圆梦的机会。
小马哥的微信公众号中有一期节目:《你是否也曾怨过“原生家庭”》让我深受启发。其中说道,“我们很多人都可能会怨恨原生家庭,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一个家庭是完美的。现实面前甩锅给原生家庭是最简单的,有的人不断重复怨恨自己的原生家庭,有的人从父母那里得到教训,避免那些父母掉过的坑 。”是啊,父母文化水平有限,怎么能苛求他们呢。理解他们的辛苦,包容他们偶尔的情绪化,原谅他们处理有些事情上的不妥当。这也是让我们成长的一步。
陈海贤老师的《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中说,“成为自己的教养者”,你期待父母怎么爱你,你就怎么爱自己,这并不容易。在我看来,接纳不完美的原生家庭,并通过我们的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就是“成为自己的教养者。”
弘一法师说,“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可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家庭出身不可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当下。悦纳原生家庭,成为自己的教养者。当你有一天,能够笑着说出你所经历的一切,把你不曾有过的那份幸福,赠给别人的时候,你就真的成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