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爆裂鼓手》是一部关于打鼓的励志片,本来邀请儿子一起看。但看了一下前面整个气氛压抑色调灰暗,于是决定自己先看完再说是否与孩子共赏。看完后发现,这是一部励志片,却不是一般意义上过程艰辛结局圆满的励志片,那种为了成功逼到绝境的状态可能他现在还不能理解。待他大一些再说吧。
昨天我又一次把学鼓的时间记错了,只好借了钥匙在教室自己练习一下。练了两遍教材的内容,说给我打一段舞狮的鼓,乱打一气自由发挥,挺乐在其中的。回家时说:“如果爸爸把吉它练好一些,我再学鼓学好一些,我们就可以组一个乐队了。妈妈你准备做点什么呢?”我说如果不嫌弃我当你们主唱吧。他觉得不够好,让我去学学钢琴。我说:“那你可以找关叔叔,他既会弹钢琴,歌又唱得好。这样我可以退居二线给你们收门票。”他哈哈大笑没再继续。
其实作为我们这样普通没有音乐体育传承的家庭,选择让孩子学一样乐器,没有想过能走专业道路。而是希望他能够有一项兴趣陪伴一生,在无聊时开心时有个解闷的方式。不要像我们现在问喜欢什么,只能哑口无言。如果将来孩子真的有兴趣走专业路线,那也是坚持几年后的事了。而在小的时候,当然是快乐教育以启发兴趣为主了。我比较赞同一个观点,小时候可以让孩子多学一些项目,然后再筛选真正有兴趣和擅长的就行。而不是流行什么学什么。不过其实还有一项最重要的课题,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完成的,那就是“坚持”。
《爆裂鼓手》里的老师用变态打击的方式挑选和激励学生,甚至在他的强压下有学生抑郁选择了自杀,看到都有些让我战颤。在体无完肤全面的打击下,连成年人都承受不了可能否定自己从此一厥不振,更何况未成年人。人生是长跑是全能赛,又不是输了一场比赛就game over的游戏。
有时候,学一项新技能,坚持一项兴趣的作用,反而是相信自己我能够学会,坚信自己绝大部分的技能在不断的磨练下会越做越好。有不断重新开始的勇心和信心。像《鼓手》这样被打击到完全放弃在我看来真是不划算的。所以我想兴趣嘛,就在初生时期,以快乐体验引导入门为主。再在逐步的坚持中强化练习,最终能够靠刻苦练习达到专业水平。这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更多的也希望在这些过程中体会到与之共生的快乐,而不是只是为了目标枯燥练习而已。虎妈蔡美儿的女儿曾经在她的严格教导下,拿到了小提琴最高等级。然而在当能够自由选择的时候,女儿选择了一辈子再也不碰小提琴。这段物极必反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有时抱怨,马来的兴趣班的水平比较国内太弱了,虽然小朋友非常喜爱去,常常感觉学了一年啥也没学到。老师经常会说,现在就是希望保持他的兴趣,不给太大强度,怕压力太大小朋友没有兴趣了。转念换一个角度想也对现在幼儿园阶段不就是启发兴趣的吗?“是想陪伴一辈子,还是只是学习一阵子”呢?
《爆裂鼓手》中除了“Practice makes perfect”这个价值观我认同之外,其他似乎不是很赞同。结合孩子现在学习的兴趣班,我还是结合家庭实际状态,继续坚持“保持兴趣,坚持练习,继续积累”的原则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