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下班焦虑症”么?
不是快要下班工作还未做完的焦虑,也不是下班后还要继续加班的焦虑,而是,一天工作结束后,当你在家躺倒时,此刻反而开始焦虑。
955、996不同的世界
却“共享”下班焦虑
你身边一定有这样两类人,一类是小镇青年,他们生活在三四线城市,做着一份朝九晚五稳定的工作。
下班有时间做饭、健身、遛狗,从抖音最美小姐姐、最新的娱乐和社会新闻到最火的电影、电视剧,他们无所不知,谈资丰富。
来源:思小妞 LinkedIn中国他们不太会为“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这样的问题犯愁,当然,KPI、创业、融资x轮这样的词语也不会从他们嘴巴里说出。
这样的小镇青年是很多长辈眼里的“人生赢家”,工作稳定、五险一金齐全、周末可以全家自驾游,不太操劳、齐齐整整,生活美好。
但身在福中的他们会和你抱怨自己的焦虑:
都说“下班后的2-4小时决定你未来人生的高度”,我下班时间倒不缺,但就是没什么动力干“正事”,周围的人都如此,总觉得在虚度生命。
还有996一伙人,没有外卖小哥就会饿死、没怎么见过太阳和夕阳,几乎没有完整的双休,节假日也身在景点不忘项目,办公室才是他们的家or伴侣。
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健身打卡、有人烘焙、有人一杯清茗配书雅坐,他们也想。
但到家后结局通常是妆都懒得卸倒头就睡。
被工作结结实实包裹着的他们在下班后也会和你抱怨焦虑:
都说“毁掉一个人最快的方法就是让他忙死”、“让他没时间学习”,工作让我这般充(负)实(荷),我却如此心慌。
955、996们,无论是闲、是忙,回归到业余生活中,难免下班焦虑:
闲的人怕温水煮青蛙,忙的人则是疲于应付。
下班后
躺倒即罪?
下班焦虑症(After Work Anxiety)是这个时代出现的集体“病征”。
在网上搜关键词“下班后”,跳出来的都是这样的问题:
“放弃娱乐”、“利用好时间”、“学习”……
父母一辈下班后的节目是喝小酒、下棋、侃大山,赚得不多,焦虑也不多。
到了我们这一代,即便你拼成了007,下班后还要对自己灵魂拷问:休息、娱乐是不是罪?
更励(恐)志(怖)的是,当你咬牙“充电”时,有人会告诉你,活在这个世界,这才是常规操作。
劝你换个角度看,心里会舒服很多。
并且当代人都有这个觉悟,很正常!
而当你搬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这样的想让自己放纵一下时,鸡汤文就会把业余时间用到极致的榜样们甩到你面前:
爱因斯坦一边在专利局做小文员,一边读博、一边带娃,常常一手抱着娃,一手推公式,然后还利用业余时间搞科研。
最后,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他在《物理年鉴》上发表了4篇划时代的论文。
还有恩格斯,在父亲创办的公司里经商,利用业余时间去搞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写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最后成为马克思的好搭档。
如果说天才和“导师”的例子难以复刻,那我们再说个接地气的例子,刘慈欣,曾经是平凡的电力工程师,利用业余时间写科幻小说,最后把雨果奖抱回家。
有句老话叫“功夫之外见文章”,如果说职场是我们的第一战场,显然,职场之外的业余生活已成为我们的第二战场。
太多文章、励志书在告诉我们,时间是公平的,但用法是不同的。确保职场之外的时间能够被高效利用,你才有可能搏得一个美好的未来。
果真如此么?
下班后的N小时,就像身上的细胞一样,能“推陈出新”,让你在若干年后的某一天焕然一新,成为升级后的自己?
to be a better you的第一优先级
始终在“功夫之内”
首先,我承认坚持把时间花在刀刃儿上,确实会成为更好的自己。但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对“充电”这件事的理解不能狭隘。
表弟是职场小白,去年才上岗的程序员。
作为艰难的北漂一族,表弟深知在大城市没有背景的自己只能不断精进,所以工作之外的时间都用来学习、考证。
他说,自己可不想像公司那些老油条一样,每天下班就知道和同事、领导喝酒、扯淡,无所事事。
多么上进又天真的表弟啊!
若干年后终有一天,他会明白很多职场上的升职,靠人际关系修为的要远多于业务技术能力。
不是说硬实力不重要,而是作为一名技术人员,领导提拔你成为管理者的充分条件绝不仅仅是你优秀的技术水平。
所以,关于“充电”、“做正事”,我们要有一个广泛的解读:
读书、考证、学新技能是充电,周末跟领导打麻将、和领导家人一起搞亲子游、和同事在酒吧谈心约饭局,何尝不是“充电”?
“充电”这件事需要因地制宜,最怕“充电”还要搞一条“鄙视链”出来:
学习技能/考证的 ≥ 靠副业赚钱(取决于你的副业技能是什么)>看书/写作 >
健身/烘培/琴棋书画 >刷剧/打游戏/看短视频
这种鄙视链的存在,一方面意味着对他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够尊重。
另一方面,也说明对这个世界生存、成功之道理解的狭隘(“唯有读书高”这种学生思维走出象牙塔后效果会大打折扣)。
第二,你的“充电”是有“预谋”的,还是从众心理临时起意?
从长远来说,你下班“充电”和你最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有关。
从近处来看,它应该与你的升职、跳槽、转行、赚更多钱有关。
而现实中,不少人的“上进”不仅是间歇性的,更是出于从众心理盲目的。
我统计了一下朋友圈里打卡学英语的人:
有宝妈、培训师、编辑、健身教练、手串微商、视频剪辑师、民企薪酬经理、BAT程序员……
我不能说学英语对他们的人生没有帮助(毕竟那么多卖课文案里都是通过学英语年薪就翻倍的故事),但是否每个人都清楚学这门语言对自己职业发展有多少助益?(有兴趣的不算,出于兴趣去学习也不能称为“充电”)
坚持把时间花用在刀刃儿,确实会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无法保证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
更重要的是,把上下班割裂开、认为只有下班时间才是改变人生际遇,这种想法本身就有问题。
就像畅销书作家古典说的:
很多人的模式是:不喜欢上班,就单独搞一个未来,弥补下自己痛苦的生活——上班痛苦赚钱买自由,下班用自由买快乐缓一缓,第二天继续痛苦上班赚钱……
长此以往,这种想法会让你越来越轻视自己的工作,投入和效能都会越来越少。
可这份被轻视的工作,占据你一天三分之一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不将其最大化利用,无论几小时高质量的下班时间,终究无法弥补。
所以,正确玩法应该是:
少搞上下班“分裂”,抓住上班时学习和练习的机会。
工作当下就是“功夫之内”,它提供了“学习-反馈-修正”的最好场所,是我们最该抓住的机会。
一方面,你要在工作中尽快理清工作所需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比如我有位朋友在国内科研院所安全质检部门做工程师。
一开始他以为作为工程师自己的核心业务能力是技术,于是他买了很多专业书、打算利用业余时间啃书报考这方面的专业证书。
后来才发现自己的核心业务能力是如何写好一份公务文书。
他的工作需要专业技能,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每一个经手的项目能够写成专业、标准的报告让上级、甲方审查。
所以他开始在工作中尽快翻看更优秀文书报告、抓住机会向资深项目人员询问他们在报告中想要传达的信息、要求。
另一方面,在了解核心技能之后,你的下班“充电”时间应用来巩固、强化核心技能,与上班时间形成一个良好的闭环。
就像这位朋友,他把下班“充电”的目标调整为去熟悉所有的安全质检条例,而非死磕那些充门面的证书。
关于下班后的焦虑,无论是955式还是996式,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隐藏人物》中有句台词说得深得人心:
为你想要的东西奋斗,别再只是说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