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最近研读了《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感觉很有收获。此书由美国罗纳德·B·阿德勒(Ronald B.Adler)、拉塞尔·F·普罗科特(Russell F.Proctor)所著,黄素菲、李恩翻译。这是一本畅销40载、再版14次的美国权威沟通教材,从“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个层面,教你养成既有效又适当的沟通方式。这本书,让我对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有了更多的认识。今天,与大家分享我研读这本书的第一篇读后感:如何成为人际沟通高手?
要成为人际沟通高手,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人际沟通。
让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图片来自《沟通的艺术》从上图可以看出,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主要有:
1. 沟通者及背景。沟通者的家庭出身、学历阅历、三观、兴趣爱好、个性脾气、文化习俗,等等,都可视作背景。两个沟通者的背景重叠部分越多,沟通就越顺畅,反之亦然。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人在婚姻上讲究门当户对,在交朋友时讲求势均力敌?”哈,原来答案就在这里。
2. 信息和渠道。信息如何编码、传递、解码?是通过文字、言语(手语),还是通过行为、实物?是面对面谈话,还是通过电话、短信、邮件?对话时,沟通双方的空间距离是远是近?双方的语音、语速、语调是平和还是急躁?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如何?所有这些,都将对沟通结果带来影响。
3. 噪音。沟通的噪音包括三部分。一是外在的噪音,比如沟通时的环境很嘈杂,沟通者双方听不清楚对方的声音。二是生理性的噪音,包括但不限于生病、疲倦、失聪等。三是心理性的噪音,比如心情沮丧,成见,自我封闭,不愿意沟通,等等。心理性的噪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沟通问题。
由此可见,影响沟通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沟通的主体——沟通者,而且不仅仅取决于沟通一方,而是取决于沟通的双方。
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那样:
“人际沟通更像是跳舞,当然是需要同伴的那种跳舞。沟通就像跳舞,取决于同伴的参与。而且成功的沟通,就像好的舞蹈,绝不仅仅取决于主导(领舞)的那个人。一个舞者再成功,如果他(或她)不能考虑或者配合他(或她)同伴的技术,看起来也会很糟糕。在沟通和舞蹈中,即便有两个天才也不能确保一次成功。当两位熟练的舞者在台上表演时,如果他们不能配合彼此的动作,不仅他们自己感觉糟糕,观众也觉得愚蠢。”
每天,我们都在与人沟通——要么我们与别人沟通,要么别人与我们沟通。要想成为一名人际沟通高手,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将心比心,做到心有他人,推己及人,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同理心”。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 己之不欲,勿施于人。
人际交往中有一条黄金法则:我们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去对待别人。这句话的另一个含义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于人。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人“讲话不经大脑”,说出来的话,让人听了很不舒服。究其原因,就是在讲话前没有换位思考,不顾及他人感受,只图自己心直口快。
也有一些人会经常后悔自己说错话。可是,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再也无法收回。特别是那些伤人的话,即使你再道歉,也不可能完全抹去。我曾在《管好自己的嘴,做一个有质量的人》一文中说过,“我们需要用行动赢得朋友,却常常用言语制造敌人”,可见语言的杀伤力有多么巨大!
所以,我们在讲话时,一定要快快地想,慢慢地说。如果你对某一句话该不该说把握不定时,就先问一问自己:我这话说出口以后,对方会有什么感受?会不会伤了人家?或者说,假如别人这样说我,我会有什么感觉?今天我说了这话,以后会不会后悔?
还有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讲话比较注意,但在网络上就比较随意。有的人以为,在网络上讲过的话,没人会知道。其实,“互联网不会遗忘,你在今天发布的信息会一直跟着你,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互联网记录了整个社会,把我们过去的所有言行都捆绑在我们身上,(事实上)永远也无法逃离。”(《沟通的艺术》P35)无独有偶,前些天,VOA上就有一篇报道,题目就叫做《想入境美国? 先交出社交媒体账户!》。
2. 己之所欲,慎施于人。
虽然,“像对待自己一样去对待别人”,是一条黄金法则,在人际交往中普遍适用。但世界充满多样性,人与人之间的兴趣爱好差别很大,你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喜欢,所以己之所欲,还要慎施于人。
文化背景不同,会产生很大的差异。现在我们住在地球村,需要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有时候在一种文化之中行之有效的技能,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完全不适合甚至带有冒犯之意。
有一件事,我一直印象深刻。那是很多年前,我的朋友家中来了一位北欧客人,当时天有些冷,家中又没有暖气,朋友看到客人早晨起来衣服穿得比较少,就好心地提示了下:天冷,多穿点衣服。客人没有吭声。吃完早饭,准备外出游玩,朋友见客人还没有加衣服,忍不住又提醒了两次,客人有些不高兴了,说:“我是成年人,不是小孩,我知道应该穿多少衣服”。我的朋友一下子意识到:原来老外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别。在中国,嘘寒问暖是一种关心,在老外眼里,这竟然是一种冒犯!从此以后,客人爱吃多少、爱穿多少,我朋友再也没有过问。没想到,两人相处反而更融洽了。
即使是同一个社会里,因为年龄、习俗、个性的不同,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也会大相径庭。比如,对于饭桌文化,每个人就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喜好。有的人喜欢通过喝酒来加深彼此的感情,有的人则喜欢用聊天来加深彼此的了解。对喜欢喝酒的人来说,在饭桌上劝酒是一种好客的表现;对不爱喝酒的人来讲,频繁劝酒却是一种冒犯。对有的人来说,大鱼大肉、生猛海鲜,才显得主人的热情好客;但对有的人来说,家常饭菜才是TA的最爱。
所以,要成为沟通高手,知己知彼,非常重要。与此同时,还要对每一种文化和习俗保持开放和理解的态度,尊重别人的习惯,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到别人身上。
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那样:“我一直告诉自己在文化交流的规则里没有什么“正确”或者“错误”,有的只是单纯的差异。成为一个好的沟通者,意味着我需要对不同的文化规范都保持清醒的认识,同时尽可能去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以便能够适应他们。”
3. 人之所欲,善施于人。
因为每个人的爱好和需求不同,有学者(Milton Bennet)提出了“白金法则:按照别人所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对待别人。与黄金法则不同,这个法则要求我们在决定如何有道德地做事之前,先去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和他们想要的是什么。换句话说,白金法则意味着同理心是道德敏感性的先决条件。”
比如,大家都知道,诚实是美德。但有些时候,过于诚实的回答,可能会令人不快。
举个例子:
你的朋友刚买了一件新衣服,兴冲冲地问你意见。从内心里,你可能并不认同这件衣服,感觉有些怪异。但如果你诚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恩,你这衣服看上去好怪异哦,我不喜欢。”相信你的朋友肯定会不高兴。
如果,你为了讨朋友开心,违心的说:“哇,这衣服好棒哦,我很喜欢!”说完以后,我估计你自己就会很难受,而且你朋友也未必会相信你说的是真的。因为,许多时候,你的眼神和表情会在不经意间,泄露了你内心真实的想法。
所以合适的回答是:“恩,这件衣服看上去挺别致的。”这样说,你既没有违背自己的本意,也兼顾了朋友的感觉,因为“喜欢赞美、排斥责备”,这是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不例外,区别只在于或多或少罢了。况且,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你不喜欢的,不一定就不好。
所以,以别人喜欢的方式待人,既不能过于直白,也不能无原则的迁就,而是要运用好你的智慧。
为更好地使用“白金法则”,我们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首先,不能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对于别人明显不合理、不合法的要求,我们需要明确拒绝。
其次,你不必讨好所有人。如果你讨好了所有人,那就虐待了一个生灵,这就是你自己。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第三,对人性的弱点要始终保持警醒。人的欲望是无休止的,要懂得把欲望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不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
"总之,人际沟通——就像跳舞——是一个经由同伴间的互动而创造出的独特活动。同样,你的沟通方式必然会因为同伴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作者的话,我深以为然。
子诺不离原创文章,欢迎转发给你的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并简信联系获得授权,谢谢!
网友评论
您的文章是非常有价值,值得肯定的。每读完一篇,我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它的作者是逐字逐句花了心思去用心完成的,这点实属不易,多数人做不到您这一点。
您的这些文章中有的是生活随笔,有的是追忆往事,更多的则是您为大家分享的难得的人生经验。当然,这上面的文章无非也就这几类,可您的文章最大的与众不同,就是读者能从文章中轻松获取到实实在在有价值的信息,并且您的这些文章里面所提出的问题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职场中会经常碰见的。不像有些文章那样,要么冗长不堪不知所云;要么脱离生活,鸡汤满满没有任何价值,通篇看完脑子里却什么也没有记住。
您的文章,分析问题深刻全面,引经据典,却又能解析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轻松学习又不至于感到枯燥乏味。然后,提出的解决办法又会清楚详细地罗列出来,一应俱全。如此一来,深入浅出,读者读完就能有针对性的根据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去进行反思,继而加以改正,不断提高。而这,就是您文章的价值所在。
说了这么多,不为别的。您说过,写作的过程,同时也是跟自己内心一种交流的过程,我非常赞同您的这个观点。只是我想,既然您的文章确实提点了我,令我发生了改变,那么我就应该感激您!尽管只是以这种方式。
再次感谢您!子诺老师
以后若有需要,望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