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学习,为什么是可能的,又为什么是好的?
传统的学校制度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设计了班级授课制,把年龄相同的学生编班教学。
虽然总体上来说,相同年龄的学生有着基本相同的认知水平与行为特征,但具体到每个学生又是完全不同的。
正如一个美国心理学家说的那样,同样是7岁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发育年龄可能是5~10岁。而且,即使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混龄学习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100多年前,蒙台梭利曾经批评传统的按照年龄“一刀切”的做法。她指出:“把人根据年龄分隔开来,是一件非常冷酷又不符合人性的事情。对于儿童也是一样,这样会打断生活之间的联系,使人与人之间无法互相学习。”所以,混龄学习是蒙氏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不仅在幼儿园期间可以混龄学习,其实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可以采取这一学习方式。
我是恢复高考以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我们那时候就是真正的“混龄学习”。我们班级中有跳级的不到20岁的应届高中生,也有三四十岁的孩子他爸和孩子他妈。
这种混龄学习的确有很多优势。大同学和小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对我们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
那时,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大同学的社会阅历和经验比老师都丰富,很多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可以帮助解决。现在我们的大学辅导员自己还是孩子,在教育我们的孩子时,其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一方面,年轻辅导员有更贴近孩子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有相似的缺失。在一个班级内或学习群体里,如果是“混龄学习”,如果有阅历更丰富的同学,那么整个教育的活力和能量就会更强。
同时,同学里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随时可以向他们请教。小同学精力旺盛,学习能力强,也促使大同学不能懈怠。现在的大学教育,因为基本上都是培养应届生,学生来了以后基本都是和同龄人一起在学习,混龄学习已经成为历史。
其实,国外大学也不像我们这样清一色的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在美国大学里就可以看见许多年龄较大的人在学习。美国《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就规定,军人在退伍后到州立大学学习可以获得全额学费、书本费和各州不一的生活费补助。根据民间研究机构美国教育委员会的一份报告,2007—2008年,美国大约有66万名退伍军人和21.5万名军人就读大学,占所有大学生的4%。
相对而言,中国的大学学生来源结构过于单一。我们应该鼓励社会人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让混龄学习成为大学教育的常态,使其发挥出我们高等教育独特的优势。
不仅大学可以,中小学也是完全可行的。2008年,桑德佛夫妇创办了一所混龄学习的学校——阿克顿学院。这所学校虽然有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但是年级的概念在那里完全不适用。它是一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型学校,学生完全自主安排日程,自己组成项目学习小组,自己确定探索目标,自己学习如何利用学习资源,自行举办苏格拉底式研讨会。学生在公示的宣传栏中定期更新自己的学习进展,他们能够准确地知道自己距离学习目标还有多远。
在《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如果强行按照年龄将孩子分开,那么每个孩子都可能损失一些东西。年纪小的孩子失去了心中的榜样,失去了偶像,失去了也许会在人生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导师;而更糟糕的是,年长一些的孩子被剥夺了锻炼领导才能以及承担责任的机会,他们的心智无法变得成熟。”也就是说,在未来学习中心,混龄学习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必需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混龄学习的优势。
少年儿童来学,父母也可以同时来学
在未来学习中心,少年儿童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学习。
在学校教育体系建立之前,少年儿童的成长完全是在父母的陪伴下进行的。现代学校制度产生以后,随着女性走出家庭、父母的职业化程度的提高,少年儿童的教育权让渡给了学校,部分的家庭教育权交给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代抚养成为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其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孩子的语言,孩子的思维,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都是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学会的。为孩子做榜样是父母的重要任务。对许多孩子来说,和父母在一起的意义、与父母交流的时间,远远比父母给予他的金钱、玩具重要得多。
少年儿童来学,老年人也可以来学
未来学习中心是破解这个难题的好办法。现在的老年大学是把老年人“圈养”起来的,他们虽然可以互相温暖、减少孤独、增进健康,但是如果能够创建老年人与少年儿童一起学习的新体系,与父母的陪伴学习一样,把老年人的隔代抚养变成隔代教育与隔代学习,有分有合,三代人同堂学习,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将成为可能。
不同社区、不同城市的学生都可以来学
政府永远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教育需求,政府只能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服务,只能保证最基本的教育内容的提供,那么对大多数人而言,未来更需要的是个性化的服务。
未来学习中心提供的学习资源会极为丰富,其中有一部分由政府和公益组织免费提供,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学习者自己付费。如现在的知乎、喜马拉雅等知识付费产品提供商一样,未来的学习中心将是一种政府买单和学习者买单并存的共同买单付费方式。
学习中心,未成年学生不一定是主流
在未来社会,学习的场所会进一步多样化、多元化,教育资源将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社会财富的累积,通过各类制度的协调,变得越来越丰厚,这也意味着学习中心会越来越多。
例如,美国的一个民间教育机构“亚特兰大实验室”,就属于一种新型的学习中心。这个学习中心的学生是来自亚特兰大市各个地方的高中十年级学生。这些学生自行创建学习项目,帮助自己所在的城市开拓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去应对空气和饮用水质量、公共交通、共享能源和贫困问题。这些学生在这里学习整整一个学期,提供研究、思考、辩论等活动,进行项目式学习。学习结束以后,他们会举办一个“展览之夜”,向他们的朋友、同学、教师、家人以及社区展示他们的作品。
在未来社会中,简单的体力劳动、机械的智力劳动,都将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时代将会要求一个人具备更加丰沛的情感、独特的创造力。这是外在环境的要求。
第四章 学习中心,谁来教?
近年来在讨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时,许多人曾经发问:未来,还需要老师吗?未来,究竟谁来做教师?
这是围棋界人机大战新闻发布之后,老师们问得最多的问题。
这个问题,当然也是许多行业面对的共同问题。大家都在问,未来,我们这个行业还需要人吗?
现在,我说未来学校要被学习中心取代,马上就有人问我:朱老师,老师未来会失业吗?你所说的学习中心,谁来教呢?既然学习中心的学生可以有教无类,学习中心的教师会从哪里来呢?还会像过去一样吗?答案其实很简单:能者为师,谁能教谁教。
智能机器人成为风云人物
2017年5月发生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围棋(AlphaGo)三场连胜世界围棋冠军柯洁。接着,2017年10月,阿尔法围棋的升级版阿尔法元(AlphaZero)在没有人类导师的情况下无师自通,通过不到24小时的自我对弈、强化学习,就轻松击败了包括国际象棋、将棋和围棋在内的三大棋世界第一人。人工智能,攻陷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
在医学和法律两个同样需要高智慧的领域,智能机器人也出手不凡。如在医疗诊断方面,2017年2月4日世界癌症日这一天,机器人医生“沃森”从美国来华。据说“沃森”的“大脑”里储存了200多部肿瘤专业领域的教科书、超过300种医学期刊,以及1500多万页肿瘤文献的关键信息和临床试验中的60多万条医疗证据,可以根据患者的病症、病史和诊查数据,自动搜索海量的病历和医学图书、论文数据库,进行对比匹配,得出诊断结果,并给出治疗方案。国防科技大学彭绍亮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超算医疗机器人,对100份病历进行批量临床诊断,只花了4.8秒,平均单个病例需要的时间仅为0.04秒。经过对比研究,智能机器人的诊断和专业医生做出的诊断结论一致度达到100%。
在法律事务方面,美国拥有约900名律师的贝克&霍斯泰特勒(Baker & Hostetler)律师事务所启用了人工智能机器人,负责协助处理企业破产相关事务。而由志愿者共同研发的一款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免费给人做法律指导的聊天机器人,也已经在全美50个州上线。据称,这种机器人律师在两年内帮人打赢了大量交通违法官司,有37.5万张违规停车罚单被交管部门撤销。
河南人机教育大赛
4天的教学过程结束以后,人机大战的结果是机器人人工智能教学全面碾压真人教学,在最核心的平均提分上以36.13分(机器人教学)完胜26.18分(真人教学),在最大提分和最小提分两项上,机器人组也分别高出真人组5分和4分。
2018年,人工智能再一次高歌猛进。年初就有一个惊人的消息:在由斯坦福大学发起的SQuAD(Stanford Question Answering Dataset)文本阅读理解挑战赛中,微软和阿里巴巴团队的人工智能模型分别以高分战胜了人类选手,位列榜单的前两位。虽然领先分数不多,但这是人工智能首次在文本阅读理解挑战赛中战胜人类,意味着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已经达到了人类对语言词句的理解层次。
未来的智能机器人会帮助教师更好地从教,未来的教育也会进入“人机共教”的新时代,但教师职业不会消失,也不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
教师作为一个古老的职业,在未来是不会被取代的,智能机器人也不可能全面取代真人教师。要想不被淘汰,我认为其实关键是做到两条:一是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
怀特海曾经说,在教育过程中,“一旦你忘记了你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那么你就会遭遇悲惨的失败”。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学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无时不在的情感交流。所以,未来的教育会更具情感性和互动性,未来的教师也应该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成长伙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未来的教师需要娴熟地运用智能机器人获取各种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技术,及时分析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案例与问题。
脸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曾经预测,未来的教师将会成为自由职业者。
随着新的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随着新的学校形态的出现,随着教育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需求的增长,完全从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教师那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时代也将终结,新的“能者为师”的时代即将到来。
未来的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他们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这是未来教师的重要特点。
一方面,传统学校教育中的教师仍然会存在,他们负责教育的“兜底”职责,贯彻国家的意志和教育方针,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目标和基本内容。
另一方面,教育有更大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机构,会对社会提供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认证与评估,选择诸如罗辑思维、喜马拉雅、知乎这样的民间知识传播平台,史金霞这样的个体性质的“自由教师”,或者胡进这样的教师工作室(课程公司),甚至类似新东方、学而思这样的社会教育机构,以及各种技能培养机构,用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教师资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