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书.卢承庆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卢承庆,字子余,唐初幽州涿县(今属河北省)人,在唐太宗时期,曾任“考功员外郎”官职。是专管官吏考评的,属于吏部。据说, 卢承庆对考功工作公正、负责。一次有一个负责运粮的官员, 由于发生粮船沉没事件,受过处罚。卢承庆在给他进行考绩时,便给他评定为”中下“等级,并通知本人。那位官员得知后,既没有提出意见, 也没有任何疑惧的表情。
卢承庆继而一想:”粮船沉没, 不是他个人的责任也不是他个人力量所能挽救的,评为‘中下’,恐怕不合适。 ”决定改评为“中中”等级,并且又通知本人, 那位官员依然没有发表意见,既不说一句虚伪客套的感谢话,也没有什么激动的神色。 卢承庆见他如此这般,非常称赞,脱口便道:“好,宠辱不惊,难得难得!”当即又把他的功绩改为“中上”等级。从此, “宠辱不惊”这个成语典故便广为流传到今天。
人生苦短,人生的路有千条万条,做人的品味也是千差万别。为人处世能做到对功名利禄,失之不忧,得之不喜,保持心平气和、淡泊自适的心态。实在是人生的大风范,大水准,大境界。
《幽窗小记》曾有联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望天上云卷云舒。”这一副联可谓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在世,能视宠辱如草芥,不萦怀,不沉溺,能视官位如浮云,不怨艾,不迷恋。就可得一种人生大情怀。大丈夫能屈能伸,荣不得意, 失不伤怀。才是人生对待名誉和地位应持的正确态度。这一点, 古代那位运粮官可谓楷模。
古人说无欲则刚,做人要想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丝毫不受外界干扰,关键就看自己能不能淡泊名利,看淡得失。 纵观历史风云,细看人间百态。常见一些为官者, 在位时是何等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一旦下台,就心灰意冷,了无生气; 大失做人的风范做人的精神。
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为官从政, 不是出于一片公心,而是为了谋取私利,把区区小钱视作性命, 把轻轻官帽看得太重。私心如此之重,一旦失去, 如何能不感到失意如何能不感到悲哀。做人还是应该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对待荣辱得失, 这样才真正称得上风流人物,不枉此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