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高宗时代的上官仪以他个人命名的“上官体”影响极大,格式上精研音韵、对仗;题材上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修辞之美,显出“绮错婉媚”的文笔特征。看一下他那首代表作《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评价,刘餗的《隋唐嘉话》有段小记:高宗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上官侍郎仪独持国政,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咏诗云:“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晓,蝉噪野风秋。”音韵清亮,群公望之,犹神仙焉。
后来王勃“猿吟山漏晓,萤散野风秋”、张说的“雁飞江月冷,猿啸野风秋”以及柳宗元“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等,均由上官仪此诗化用而来。
上官仪当时是宰辅,与高宗、武则天关系融洽,后来却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内斗中当了替罪羊被灭门,他的孙女,历史上著名的才女上官婉儿被充入后宫为婢,反倒开启了另外一段精彩人生。
其实,我更欣赏上官婉儿的诗作,从宫廷诗一味的歌功颂德,转到描写内心细腻的感情,格外脱俗清雅,譬如这首《彩书怨》: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上官婉儿冰雪聪敏,颇有才具,接连在武则天和唐中宗李显身边混得风生水起,从才人进封至昭容,权势日盛,竟能参决政务,干涉宫掖后庭,并淫乱宫闱,骄奢淫逸。这还了得,最后的结局是,临淄王李隆基发动了唐隆之变,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所有韦后一党,顺便一刀结果了其性命。
但不得不承认,上官婉儿是一位奇女子,才华诗文不让须眉,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彩重抹的一笔。
武则天时代还有几位值得一提,他们就是号称“文章四友”的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他们文风相似,作品内容不外乎歌功颂德、宫苑游宴的宫廷诗范畴。其中李峤的《风》是其难得一见的佳作,将风不可一世的力量甚至慈爱多情的风姿描画殆尽。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不过,这风如此彪悍又如此温存,我想,很有可能是借物喻人,他其实是在拍唐中宗的马屁,毕竟他对武后篡位耿耿于怀,还算是刚直廉正。
“四友”中成就最高的当推杜审言,这位杜甫的祖父恃才狂傲,目空一切,自负得有点过头。他放言屈原、宋玉的文章不乍的,认为自己的书法都胜过王羲之。
这样的人自然容易得罪人。这不,对他嫉恨在心的两位同僚设计构陷,将他定成了死罪。听闻消息,杜审言的次子,年仅十三岁的杜并,也就是杜甫的叔叔,怒发冲冠,拍案而起,凭着一股子少年的血性和豪气,只身潜入仇家,刺杀了其中一位为父雪恨,可惜寡不敌众,最后喋血殒命。
此事很快传扬,朝野震动,大家都称赏杜并的孝行。武则天听闻此事,不胜感慨之余,不仅赦免了杜审言,反而对他加官进爵。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到了晚年病重临终时分,宋之问等人去探望,杜审言仍继续着他牛哄哄的口吻,说“我受尽了造化小儿的苦,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我活着,老是让你们出不了头。如今我快死了,只是遗憾找不到接替我的人呀!”
或许杜甫吸取了爷爷的教训,一生谨慎持重,任何时候都收敛着心性,从不敢放肆造次。结果,心中装着国计民生,自己一辈子局促困顿,在忧患病痛中几乎饿死在客船上。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态度,只要心存善念没有害人之心,只要不突破做人的底线,意气用事,我行我素,潇洒恣肆,未尝不可取。某种意义上说,杜审言是个可爱的人,何况他的某些诗作确实值得一观,如《登襄阳城》: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这是杜审言流放途径襄阳所作。看得出来,虽处逆境,老杜并没有凄楚悲怨之态,相反被襄阳雄伟壮观的山水感染得豪气干云。尤其颔联“楚山”两句,笔力尤其横壮,气魄相当雄浑。这就难怪杜甫自豪地说“吾祖诗冠古”,明代胡应麟夸他为五言律诗第一人了。
至于他的《春日京中有怀》,也是较为成熟的七律了。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怀友思归之离情,难免触动愁思,但并不消极颓丧,稍稍的惆怅外,更多呈现的是对东京洛阳风物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正是真性情,出语才痴,才有尾联清新新颖别出心裁的佳句问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