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台阁
‘咚咚咚’,鼓声响起,来自各村的台阁顺着家家户户的门口到达东巴黎,人潮顺着台阁向前进。
这时的大街小巷总是热闹非凡,每户人家都会张灯结彩,也总是聚在一起。大家都会一起讨论台阁上的人物和小孩的神韵。
因为是各村的小孩,所以有亲戚也会买一些牛奶或是零食,亦或是包个红包塞到台阁上,这倒给原本美观的台阁增添了一丝‘难看’。而坐在台阁里的小孩倒一点也不气愤,反而是一路笑眯眯的。
要说力量能手,我想,那么不属于在台阁底下扛台阁的人和在前面举着火炉或是举着村名牌子的人,他们一举就是几小时,在大街上走时要举着,在台阁停下供人们欣赏是也要举着。一些‘外来朋友’ ,总是拍手连连称赞小朋友的美丽却不知其真正意义。
台阁只要开始抬,就会有着各种歌声,像是为了振奋人心。
街上的人能跟着台阁从这一村到哪一村,反正就是人越来越多,你想回家都未必可以。除了这些,台阁上的人物扮演才是主要,人物里可以从现代到古代,从仙界到魔界,从可爱到庄重等,应有尽有,也许一个包租公,会让一个小胖墩来扮演,一个嫦娥,会让长相淑女的女孩子来扮演,前面还会放一只兔子子子。这样一来,演下去倒也挺像回事的。
这样子的夜晚短的持续六七天,长的持续十几天,但相同的是前几天都是人潮汹涌,而后几天则是在街上能见的都是车,却不见几个人影。
而台阁表演完后,回到各村都会有宵夜来迎接这些‘辛苦’ 了一晚的孩子们。
扛台阁是石塘风俗,却也是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这种遗产一直被保护下去,不失传。
修改文:
元宵台阁人物记
“咚咚咚”,鼓声响起,来自各村的台阁顺着家家户户的门口到达东巴黎广场,人潮顺着台阁向前进。这是小镇的盛事,小镇的所有心跳也就随着台阁闪耀。盛景之下,观各类人物。
一个个可爱稚嫩的孩子
看台阁,主要是看台阁上的人物。演员全是小孩子,最小的可能只有三四岁,最大也不过七八岁。扮演的是从古代到现代,从仙界到魔界,从可爱到庄重等,应有尽有,也许一个包租公,会让一个小胖墩来扮演,一个嫦娥,会让长相淑女的女孩子来扮演,前面还会放一只兔子。小皇帝儿正襟危坐,一派威严之势;小红娘乖巧伶俐,眼珠儿会说话;观音菩萨清清爽爽,许文强帅气硬朗……
配着相和的音乐,倒也挺像回事的。大家都会一起讨论台阁上的人物和小孩的神韵。而这些孩子呢,置若罔闻,毫无影响,一丝不苟地扮着自已的角色。越是这样,越觉得可爱。为鼓励他们,亲戚也会买一些牛奶或是零食,亦或是包个红包塞到台阁上,而坐在台阁里的小孩则是完全并不在意,只管眼看着前方。
一个个孔武有力的壮汉
要说力量能手,我想,是非在台阁底下扛台阁的他们莫属的。小镇道路沿山而建,很多村就在半山腰。虽说村村通公路,但还是免不了上下坡,免不了一些高低不平的石阶的。但是这些汉子们,组织有序。
一个台阁往往要分配到十六个人,每次八人,也许就是以前的八抬大轿吧。现在虽是安装上轮子,可以推着走。但遇到险路时,这些汉子们就要将台阁整个的抬起来。到了石阶往上爬山时,后面的几个汉子就只得将台阁举过头顶。这时,往往会听到他们雄壮有力的号子声。如一人力气不足,替补壮汉马上接上岗位,从不让台阁有任何的倾斜。
一群群评头论足的观客
台阁就如一个彗星,后面拖着长长的尾巴。而组成这个尾巴的,自然就是评头论足的观客了。可谓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三五成群,互相在评点着每一个台阁的优劣,完全是一群艺术评论家的派头。
而关于台阁衍生的故事,会从这一村到哪一村,流言走的比什么都快。从一开始的孩子的盼相,到给孩子塞了多少红包,甚至细到孩子父母的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如哪天在哪家吃醉了酒等等八卦全被翻了出来,小镇里的人际情况比网络的人肉搜索更厉害。
现在,小镇的台阁也闻名了,不少外地游客专程赶来看台阁,这些善于评论的主儿,正好也有了展示的机会,虽然普通话儿不是那么标准,但总会很仔细很热情地介绍自已所知道的一切信息。
一批批各司其职的幕后英雄
不能不说的还有一批人,他们往往隐藏在盛景的背后,但他们比谁都忙碌。在台阁未成型成,他们设计、焊接、安装灯线、装饰。在台阁成型后,保护台阁,一遇雨,赶紧用油布给盖全,一放晴,忍不住又敞开来展示展示。在要抬出台阁时,更有一批人,忙得连饭也来不及吃,化妆师、服装师,她们按照台阁的角色,进行化妆扮演。还要打听别的村里扮演的是哪几幕,可千万不能撞了车。 还有在路上,指挥着交通人流的那些志愿者。
我们常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样的一场盛事,需要的是所有的人的齐心协力。扛台阁是石塘风俗,扛起的是团结,扛起的是人人都出力,扛起的是一整个村的众志成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