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日暖暖的阳台上,读思知彌先生这画作《与物为春》,可谓恰逢其时。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缘故,久居室内,春天的大地上到底怎样的万物勃发,山川中到底怎样的盎然生机,却是不得领略了。若为往年,则是最兴奋兴趣的畅游时节,今年则是错过了许多,还是在家“隐忍”着吧!
“与物为春”,一个庄子早言的人生文化或文化人生的命题,蕴含是博大丰富的。知彌先生却别有意趣,以四个葫芦入画而意象之,可谓一种“以小见大”的画境,尤其以三个成熟的葫芦和一个嫩绿葫芦而相间成画,颇让人思忖了。
见到这葫芦的画像,我首先想到是少年岁月故乡生活中的水瓮和水瓢。在那个年月,放学后或打草归来,一到家中,口渴了是不大讲究的,冲到水瓮前,拿起水瓢,舀起一瓢水,咕咚咕咚就下肚了,解渴了,真是痛快!那水,是清冽的自然井水,根本不像现在还要考虑污染的问题,痛快地喝就是了。现在,回到故里,再也见不到那水井台了,挑水的身影也不见了,水瓮也多为现代性的饮水机取代了,水瓢则换成纸杯了。这该是故乡现代化变迁的一个侧面了。
那时,我乡种葫芦的是很少的,如知彌先生故乡以葫芦入菜更是未曾见过,集市上卖葫芦水瓢的,我以为那时也该是从外地贩来的比较多,本地种植的是比较少的。当然,这也可能是我少年识见不多,今日记忆中就狭隘了。
“与物为春”——待人像春天一样温暖。在这一义上,我自信并无愧的是自己一生都是这样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作为。记得六七年前,自己带着七八位男女同事到故乡“大平台龙居瀑布景区”游玩,自己不仅事先设计好行程,还自掏腰包购置了统一着装的T恤衫和太阳帽,并调动自己的高中同学好友来接待,不仅玩得愉快开心,乐享周末好时光,还让大家铭心地记忆,每回忆起来,都还是一种乐趣的享受。后来,我又多次带同事到那一条故乡的风景线上去游玩,记得有一次就是在葫芦架下休息的,那一架葫芦,却也是长得美妙的风景,多有同事观赏赞美。我想,那可算是家乡的葫芦对我“与物为春”的捧场吧!
知彌先生说:“古时候,葫芦跟吉祥、长寿乃至一个阴阳道家玄学相关联着——小小的葫芦,实在是承载太多了。”为什么呢?我没有更多更深地去探究,但从“草木生灵”的旨趣而思想,葫芦似像人体,但更像两个头脑的灵魂,这该是其多有“生灵”之所在吧?
“与物为春”,是庄子的大智慧。尽管人为万物之灵,但还是要从大自然的万物中汲取更多灵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