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习惯就是一种不虚花费很大力气、每天自然而然就会做的惯性行为。
最近在朋友圈里风靡一个活动,叫“21天习惯养成计划之每日打卡”。即在每天完成了自己的一项计划之后,发一条已完成任务的朋友圈,利用圈友们的无形监控,去督促自己克服惰性,从而长期以往来形成这么一个微习惯。

在制定我个人的目标之前,我犹豫了很久。想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旅游,读书,练出马甲线,高分飘过雅思等等;想要获得的技能也很多,比如学会爵士舞,练好文笔,掌握高级钢琴技巧等等…然而一天的精力有限,我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去做所有想做的事。因此,我决定把这些目标分为每天必做的计划(即要养成的微习惯),和阶段性必完成的目标。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每日必做计划”有两个必要特征:一是不需要花大片时间去进行的,再忙也会有罅隙可以去抽空做的,是对心理层面有一个提升的目标;二是生活必须的,不做会影响健康的,是生理层面的一个行为目标。
而“阶段性必完成计划”,是需要通过长期坚持或者练习才能完成且必须完成,但可以弹性控制执行时间,非强制性每天进行的计划。

在明确好目标分类后,所需要做的就是将我想要做的、学的事填在相应的目标下面。
【每日必做】由于日常上课以及准备双学位毕业的事,我的课余时间并不是非常多,所以我的微习惯计划只定了两个:①每日练习英语的口语和听力(为出国留学做准备);②每日傍晚锻炼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虽然看上去不多,区区两个,但是每天都要坚持下来,还是有挑战性的。
起先可能是我给自己的每日计划设定的太重,坚持一个星期下来发现有点疲累。之后为了能更好地坚持,我在不改动目标的前提下微调了计划的任务量:
原本我的每日计划是每天早上利用早起的时间完成一份听力练习和一段语料的学习跟读。但后来发现完成这个计划,要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需要至少一个半小时。尽管我将起床的时间提早至六点,然而在有第一节课的情况下,我没办法精确完成它,而一旦为了完成计划而赶进度,最后的练习效果往往不佳,反而浪费了材料和时间,并且让人对坚持执行计划的必要性有了动摇。
因此,我放宽了任务要求,把一天一份听力材料练习,改成精听一份听力材料或做一份听力题库练习。这样我就可以根据早上的时间宽裕与否来决定我练习的时间长短,最终达到保持耳感的需要就好。
也正因如此,我每天都可以完成自己的计划,而达成后的成就感也会激励自己第二天继续去执行,并渐渐养成这么一个习惯——在刷牙洗脸护肤的同时,播放口语学习语料,洗漱完毕进行跟读;第一节若有课,就在啃早点的同时精听一段听力,力求听懂每一句话;若无课,就在享用完早点后,坐下来做一份完整的听力,并进行批改和纠错。

总而言之,所谓每日计划就是要让自己在轻松自由的情况下,毫无压力地完成自己的任务目标,就像晨起就要刷牙这般自然。
【阶段性计划】目前暂定了①每月两本书;②每月一支爵士舞;③每月出游一次(即使是周边公园一游也可以,重在享受自然);④一学期两首钢琴曲
这些计划视自己当日的工作学习密度来决定当日是否进行,但是无论如何在计划时间内都要达成。
通过阶段性计划,就不会让自己把忙碌的一天变得太过精神紧绷,又可以作为一种鞭策,使得在闲暇时刻不会太过颓靡。
而每完成一个大计划,不同于每日计划点滴积累的小确幸,结束后可以收获一个显著的“里程碑”。比如到此一游的城市又多了一个,读书清单里又划去一项,再出一份游记攻略或者一篇千字读后感与人滔滔不绝分享,简直相当畅快。

做事最好的循环就是:
计划-执行-检测-行动
So, just do i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