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爱在天边 天边有一片 辽阔的大草原
草原茫茫天地间 洁白的蒙古包散落在河边
我的心爱在高山 高山深处是 巍巍的大兴安
林海茫茫云雾间 矫健的雄鹰 俯瞰着草原
—— 题记 《呼伦贝尔大草原》
正文

满洲里风光
起了床,8:00喝过小米粥的早餐,坐上车再荡满洲里。天气晴朗,云依旧那么低,棉花糖的比喻非常贴切。一路的欧式建筑,在国门前停下,人就不进去了,拉长相机的镜头,透过相机看国门。门口一位士兵警戒着,冷不防我踩进了线区,被说了。虽然不太理解这个可以说景区的门口的黄线(还是红线)代表什么,可能是一种不可侵犯的威严,表示尊重,我乖乖地听了话。镜头拉长,远方一处白色建筑物用红色大字(貌似行楷)写着“国门第一哨”;镜头拉近,一辆黑色的火车停在广场上,机车号为“1861”(“18”代表满洲里到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的距离,即18里;“61”代表毛泽东在满洲里期间,对驾驶这辆火车头的司机长说的“六要”);继续切换,国门上“中国人民共和国”七个鲜红色的大字,上面闪亮着国徽,建筑中间飘扬着五星红旗,啊,这是我的祖国。巍巍中俄边境处的国门,中国在这头,俄罗斯在那头。


绕着外围走,穿过纪念馆区,打开门,对面的“三美神”雕塑(说法一:贞洁女神、美神、爱神;说法二:美神维纳斯、温柔女神塔利亚、欢喜女神阿格莱亚。代表中俄蒙三国的友谊青春活力)在望着我们。大片大片的云朵,蔚蓝蔚蓝的天空,定格成一幅美丽的画。一边是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区,两国进行经济贸易的往来,在国家间流通,石上刻着“商以诚交行天下,业精于勤铸辉煌”的字样。另一边颇有故宫建筑风格的城门上有“北国第一门”的牌匾,此情此景,毛泽东的一首诗进入脑海,稍改变为“北国风光,千里不冰封,万里不雪飘”。再往里走,41/1号界桩的前方全是铁丝绕成的墙栏,蓝牌跟红牌上均写着非凡越界将判处监禁的内容。

俄罗斯有个极具特色的玩具叫套娃(一个空心木娃娃套着另一个空心娃娃,层层嵌套),在满洲里这个交叉着俄罗斯风情的地区,存在着一个套娃景区并不奇怪。而在这广场发生的一件有意思的事让我“涨了姿势”。一位“米老鼠”在向我们招手,表示欢迎,卡通的服装让ta的行为增添了可爱的气质。同行的两位姑娘上前跟ta拍了照,意外“米老师”摆了好几个POS,让我这位“摄影师”表示点惊讶,姿势很棒。姑娘也配合着拍了几张照,问我来不来,摇摇头,兴趣不大。临走的时候,“米老鼠”伸出了俩手,摆着“yeah”的剪刀手,我想,这“米老鼠”热情呀,态度非常的好,走了还表示欢送。一姑娘反应了过来,这是要钱。眼见着“米老鼠”掏出了藏在衣服里的工作证,写着“工作人员 拍照二十”之类的词。oh,这样的情景依稀记得网上看到过,但全然没反应过来,竟然发生在我的现实里。南方曾也见过很多卡通娃娃,多为宣传,大家合影拍照开心挥别,这真真拓展了我的眼界。
猛犸公园了解到扎赉诺尔的文化,扎赉诺尔博物馆感受着北方草原的文明之源,地下煤矿展览区我体会到煤矿职业的艰辛。联想到曾经看到新闻的煤矿坍塌、煤矿爆炸,南方的我以前对煤矿感触印象不深,而当我站在黑黝黝的煤矿通道里,当我摸着黑黝黝的煤壁,额上仿佛戴着熏黑的矿灯,对这个被我遗忘的职业,表示敬意。
蒙古风俗
前往蒙古包住所的一路,草依然那么黄,牛羊依然在低头啃草,中途去了巴尔虎部落,车到达时,外面正下着雨,很明显这是阵雨。听着外面的呼呼风声,前方似乎在唱歌,我好想感受着这强劲的风。开门,下车,雨大,但少,风强,但不至于把我刮走,爽,让我拥抱它吧。雨没一会儿就停了,不过风依旧在,吹得巴尔虎部落一面面彩旗飞扬,颇有《还珠格格》里乾隆领着众人策马奔腾的既视感。

巴尔虎部落的歌声响起,蒙古小哥斟着美酒欢迎远方的客人。我拿了一杯,由于没怎么喝过酒,浅尝一口便放了回去,有些像白酒,估计没那么高的度数。下马酒这个蒙古习俗事先做过功课,如果不会喝酒抿一口也行,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蒙古小哥继续斟满我那口银碗,递给我,脑海中浮过“也有地方一定要喝完,没喝完继续斟满,斟到你喝完”的内容,好吧,盛情难却,我领了。下马酒,左手端银碗,右手无名指蘸酒一敬长生天,二敬大地,三敬祖宗,双手端碗,一饮而尽。
后来到敖包(石头堆成一个圆形实心塔,这里的石面多为蓝或白的哈达,上方插满柳条,四周连着五彩绸布条),一领队说着敖包的习俗,也不需要还愿。我们没有当地人那么多的繁文缛节,但也虔诚地由左向右(顺时针)绕了三圈,许下愿。有名的《呼麦》音乐奏起,离开的时候跟邀请我们喝酒的小哥合了影,画面定格在每个人竖起大拇指,这是他们喜欢的姿势。
一路向前,大约17:00左右到达入住的蒙古包,白色的蒙古包散落在河边茫茫的草原上。天哪,真的要住毡房的蒙古包了,外面用绳子固定勒紧,内心欢喜,一个蒙古包放了几张床,配着白色的蚊帐,壁上挂着成吉思汗的画像,呼伦贝尔的虫子不得不承认,还是很多的。
穿上当地的蒙古服,男女装还是男士的舒服,简单方便,看我“射雕”姿势拉满弓,飞向箭靶,箭艺虽不精,依样画葫芦还是会的,结果一次都没中过靶,要么飞过,要么没到,但也让弓箭反弹得手臂青了两块,想起张智霖跟黄蓉的《射雕英雄传》(儿时的本),射箭姿势满分。

脱下蒙古袍,跟着车去看看钓鱼战况如何,据说钓到好几条,晚上可以喝鱼汤了(事实证明,当晚的鱼汤鲜美得要再来一碗,然而已经吃完了)。另有两人在摸贝壳,那贝壳像青口贝/海虹/淡菜,黑色的外壳,各有说法的名称,捞了一麻袋都不夸张。我带着相机,一个人往其他地方走了走,或许是草原的辽阔,让我觉得前方的草高坡很远,当我跑到那个草坡,才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路程,被自己的思维迷惑了,这就是所谓的视觉误差啊,可我的参照物只有草原,正常。站了会儿,往回跑想着叫上司机,路上摔了一跤是什么鬼,妈呀,被自己笑到了,起了身,拍拍手上衣服裤子上的泥土,它能阻挡得了我的步伐么?哈哈,再次站在那个草坡,我跟司机说,这路看起来远,实际上是很近的,后来,他去了,他信了。我们继续往前,再翻一个坡,坡的前方是一大片一大片白花花的羊,牧羊人骑着马站在草坡上,我跑下去,进入羊群,惊坏了它们,羊马上躲我远远的,哈哈。就让我在这个小草高坡上疯狂地跳跃吧,就让天地来看我这抹小小的人儿。

如此的生活
洗鱼的洗鱼,处理黑贝壳的拿着小刀,我成了烧烤一把手,诱人的羊肉串,不好意思。下面的炭火烧得旺,我翻动着一排的羊肉串,时不时拿着纸板扇,撒点盐,撒些孜然,肉串“滋滋滋”地冒着油,劳动最光荣。东家的牛羊一只跟着一只往家走,草原夕阳西下,红彤彤的太阳照人身,我在这烤着肉串,心里美滋滋。

吃过饭,啃过肉串,歌声响起,我们的篝火晚会躁起。手挽手,一步两步三步跳一跳,虽然我不知是哪个民族的舞,跟《情深深雨蒙蒙》里的云南民族舞倒有些像。而后,跟着一位跳得颇有经验的阿姨学起了舞蹈,收获两种舞步的皮毛,一是恰恰,二则类似于蒙古汉子的舞步。“呲”的一声,草原上放起了烟花,一咻飞上天空,如果两个人一起,这必然是浪漫的场景。
音乐声不停,我在篝火旁练习着新学的舞步,创造着自己的步伐,一副醉汉的模样,篝火将熄,如果能来点红薯便是极好的。我们跳着,不知名的舞,抬头望天空,星星还亮着几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