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处于迷茫中,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现状不满,我们想要给自己定下目标,继而去改变,甚至想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又觉得自己改变不了,能有什么办法,能有什么选择。
一、我们真的没有选择吗?
我们想要改变不规律的生活习惯,但是我们又总是经常不能够坚持建立新的生活习惯,例如想要早起,却总是要赖床;
我们想要改变和伴侣间的相处关系,但是我们每次遇到问题时,又克制不住自己,又要与伴侣争吵;
我们想要改变自己现在相对低下的工作能力,但是每次要努力学习的时候,却又想要拖延犯懒癌... ...
这种种问题出现在我们身上,使得我们觉得改变是困难的,也让我们觉得我们只能处于原来的状态,别无选择。
我有一个朋友,她总是责备自己的老公,觉得自己的老公不爱做家里的事情,她自己一个人承担这些事情,让她觉得很委屈,经常因为这些事情和老公闹别扭,我建议她改变自己和老公的沟通方式,她却说,老公是个没有责任心的人,沟通了也没用。
看看,我们是不是经常把改变归咎为没办法,没选择,就像我的这个朋友一样。我们总是会以自己的过往经验、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别人,但实际上,我们又不是别人,怎么就知道和别人沟通没有用呢?
我们可以想一下,我们真的是别无选择吗?其实,不然,我们时刻在做选择,就像上面提到的,想要改变不规律的生活习惯,但是最后还是选择维持旧有的习惯;我们想要改变和伴侣的关系,但是遇到问题时,我们还是选择了争吵;我们想要改变自己相对低下的工作能力,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犯懒不去学习。这些都是我们做出的选择啊,怎么说自己没有选择呢,就算我们认为我们没有选择,这种想法其实也是一种选择,不是吗?
这些想法都是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的,也就是说我们自己的头脑认为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我们没有选择。
改变,我们一直有选择二、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没有选择?
然而,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有两点原因:
(一)我们认为自己的选择不足够好,不足够充分。只有足够好、足够充分的选项才是有选择,否则就是没有选择。
我的朋友说自己要减肥,我说那你去健身房健身吧,她说,健身房离自己家太远了,于是减肥这件事就这样被她搁置了,一年过去了,她还在纠结这个事情。看到没,选择去健身房健身这个事情,对于她来说不足够好。朋友们不要觉得夸张,这真的是我们很多人的写照。你有没有过嘴里一直喊着健康对自己很重要,却不做出任何保养的行为,直到有病了才不得不去看医生。选择去做保养,对很多人来说不足够好,总会有太花时间太花钱等类似的理由。
我们认为自己的选择不足够好,不足够充分,这是一种对未来结果的构想,而我们要改变的并不是未来的结果,我们要改变的是现在的行为。只有改变的行为才能促成未来的结果,我们在头脑中构建的是未来,而我们需要改变的是现在的行为。这存在着不对称。
而那些勇于改变的少数人,他们比我们多数不愿意改变的人多出来一种认知行为:建立了头脑中的未来和改变现有行为之间的连接———立刻行动!
(二)逃避对自己的责任。
很多事情,我们不去改变,并不会造成什么眼前的灾难,比如,想要改变,想去学习一门外语,但是准备要翻开书本的那一刻,你可能会想,今天不学也没什么的,明天再开始吧!是的,今天不学似乎并不能造成眼前的什么灾难。今天不学就可以逃避今天的责任了,要不然多出这样一件事,多麻烦。
很多时候,我们希望自己有多些选择,但实际上,当我们多些选择时,我们就开始逃避选择了,因为有时候我们说自己有选择,我们会有焦虑感,为什么有选择,还是现在这个鬼样子,还是过的不怎么样,这时我们会责备自己是不是错了。就像上面我们选择学习英语,可是为什么学了一段时间也没进步,是不是自己错了,不如不学。
我们经常这样思考问题,用对与错来衡量,这也许是和我们传统的教育有关,从小到大被灌输的较多的是对与错的选择题,而不是开放性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学生再回答开放性的问题时很费劲。
然而,用对与错来衡量问题,就会涉及到受害者和施害者。我们觉得自己没有选择是源于环境、自己的遭遇或是他人给予的伤害,自己处于受害者的角色,这样,我们就推卸了责任,觉得好受多了。
所以,我们不要用对错来衡量问题,应该用是否有用来衡量问题。就像我们处理和同事之间的不同见解的问题时,不要说谁对谁错,要考虑哪个人的见解更有用。
如果我们能够用是否有用来衡量问题,那效果则不同,比如,我们在对待时间这件事情上,与其我们后悔自己浪费了那么多时间,认为自己做错了,不停自责,倒不如我们考虑自己的时间在哪些地方是有用的,哪些地方应该变得有用,从而改善和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不是更好吗?
三、改变,我们一直有选择
基于以上这两点,我们觉得自己没有选择,不愿意改变就变得顺理成章了。但如果我们还是不转换思维,还是一直认为自己没有选择,那我们依然还是不会改变,改变,其实,我们一直有选择,只是我们最首要的是先改变自己的思维。
学习陈老师的《自我发展心理学》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