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有两个客户相继去世了。欧洲客户年65岁,南美客户年55,他们都是功成名就的商人。
欧洲客户,原是博士,教书为生,后从事商业,再后来白手起家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拥有了亿万身家。正准备退休去享受人生,竟不幸离去,让人叹息。
既然人都难逃一死,他们一切的努力又意义何在?
青少年更多关注的是人生的两大功课,成家、立业,而到中年后,人生已到顶峰,再看今后的道路,可谓开始“走下坡路”了。当中年危机如约而至,身边有亲朋好友去世时,你再也无法对死亡视而不见了。
而死亡如同骄阳,难以直视却又无所不在。
如何征服死亡焦虑?
《直视骄阳》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作者欧文.亚隆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著作流传最广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这本书有不少关于心理治疗的部分,如果不感兴趣,可以跳过。不妨将它视为一本哲学书,其中的六个观点很有启发意义:
1.学会直面死亡
西塞罗曾说:“思考哲学就是为死亡做好准备”。
许多中世纪的僧侣们在房间里挂上骷髅头,以警示自己人生不免一死,要注意此生的品行修为。
研究表明,直面死亡能够引发戏剧化的长久改变。虽然,直面死亡会引发焦虑,但也有可能极大地丰富你的整个人生。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常常引发觉醒体验,感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这些事件包括:
亲朋好友去世
身患重病
亲密关系的破裂
四十、五十、六十、七十生日时
失业或更换职业
退休
搬到养老院
2.不囤积,不占有,方能心灵自由
书中有个故事,爱丽丝在老伴去世后,决定从她住了四十年的老房子里搬出来,去养老院。但养老院只有一间房,她得处置四间卧室的东西,她不得不做出痛苦的选择,处置她和丈夫一辈子积累的珍贵乐器和其它收藏。
处置完老房子以及所有家当后,对她即是损失也是放下。她的收藏的确珍贵,但也使得她背负了沉重的回忆,因此离开它们就像破茧重生一样。她和过去挥手作别,有了新的房间,新的面貌和起点,在80岁时开始了全新的人生。
故事给我的启示是,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借来的,终归要还回去,拥有即是被拥有。
3.充分体验人生,不惧死亡
书中,朱丽叶被问到,你对于死亡具体害怕什么时?她的回答是,“所有的事情我都还没有做”——这也是很多人在反思和面临死亡时常常考虑的一个重要主题。
也就是说,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密切相关。
美国人做了一个7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问他们这辈子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答案出人意料,绝大部分老人没说因为赚钱少而后悔,而是强调这辈子经历太少,工作单调枯燥。
大部分人并没有真正活出自我,他们的死亡焦虑来自于从未发展过自己的潜能,甚至从未努力为自己的梦想去争取过。
4.每个人都会影响世界
我第一次读到李开复的“让世界因你而不同”这句话时,不以为然,觉得这只适合于伟人、名人、精英阶层,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不太可能影响世界,能做好自己就不错了。
但书中提到的“波动影响”颠覆了我的认知,
图片来自网络“波动影响”是指我们每个人,即使没有意识层面的目标或这方面的知识,也都会形成中心影响力,影响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也就是说,我们对其他人的影响会再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好像池塘中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地扩散出去,直到再也看不见;
普通人也可以留下一些自己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比如某种特质、某些智慧、某些教导,或你带给他人的舒适的感觉等。
这为人生的无意义感提供了解药,有助于消除死亡焦虑。
前面提到的欧洲客户,他虽然已去世一年,但我意外地发现,他竟然在一些方面深深地影响了我。
比如,给小费的习惯。客户说,他年轻时,在酒吧打工,如果有人给小费,他会很开心,虽然钱不多,但是别人的认可让他很开心。受他的影响,我在小费国家,都很习惯给小费,花点小钱,彼此开心,何乐而不为呢。
比如,他对人生的态度,既会努力工作,也会享受人生。旅行住好酒店,不匆忙到处赶,放慢节奏,我也受了他的影响。
他儿子在遇到其它老外说中国坏话时,会立马反驳。因为父亲生前曾告诉他,“我们不能一边赚着中国人的钱,一边说中国人坏话”。这条规则已被他们公司全体员工所遵守。
他挣下的亿万身家,全都带不走,只留下了对周围人的影响力。
死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一切都会完全消亡。每一个人的言行、思想所带来的“波动影响”会持续很久,它会给我们更多的勇气去面对人生必死的痛苦。
拿在简书写文来说,不要说我们这些普通的写作者,就是那些大咖的文章,几十年后,又有多少人记得呢?既然,绝大部分文章都无法流传下去,也挣不了钱,写作除了自娱自乐还有别的意义吗?
“波动影响”可以给出解释,我们的文章再烂,放在网上,总有人读,总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刻,给人一些启发,哪怕只有一句话能让人有所触动,文章也是有价值的。
简书前财经专题主编的一篇关于《指数基金定投》的文章,让我对指数基金发生了兴趣,走上了指数基金定投之路。后来,我又影响了身边的一些人,开始了指数基金定投之路。这是那位主编始料未及的。
5.保持亲密的人际关系
积极心理学近期的许多研究成果表明,亲密关系是幸福感的必要条件。
人际联结也对安抚怀有死亡焦虑的人非常重要。纯然“在场”是你能给予任何面临死亡的人最好的礼物。
亲密的人际联结帮助作者克服了死亡焦虑。他不仅珍惜和家人的关系,还努力维护和老朋友的关系。
就好像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我独自一人乘坐小船飘荡在港湾里。我看见很多其它船只的灯光。我知道我没法到他们那里去,也没法加入他们,但是看到这些灯光在海湾里跃动是多么令人安慰啊!
有人陪伴,人生路上不孤独。
6.适度怀旧
当我重返儿时居住的地方,参加老同学聚会时,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感动。对我来说,发现“那里”依然还在,这着实让我感到快乐;过去并没有真的消失,我还可以故地重游。
如果像米兰.昆德拉所说,死亡恐惧来自于过去的消失,那么重新经历过去则是必不可少的良药。
过去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适度怀旧让我们安心。
其实,死亡焦虑并不能完全被征服,但直面死亡,能够缓解焦虑。向死而生,活出生命的意义,是作者给我们的宝贵箴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