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间,儿子的小情绪忽上忽下的。
第一波情绪,来自于晚饭后。姐姐提议我们一起看一场居家电影。准备去洗碗的儿子一脸不高兴地走过来:“你们先看了,我怎么看啊?”
是的,这个8岁的小家伙,在我去年一年的带领下,也渐渐迷上了电影,而且很享受跟我们一起看电影的欢乐时光。
可是,洗完碗,他还得完成已经坚持了100多天的半小时英语阅读。儿子垂着眼睑、耷拉着脑袋站在沙发旁,等待着我们的回应。
“你希望自己坚持了这么久的英语阅读断线吗?”我故意问到。不得不承认,当儿子认定了一件事后,他还是很能坚持的:“我才不愿意断掉呢”儿子说。后来,爸爸出来圆场:“那等你读完英语后,我跟你重新看一遍吧!”小伙子这才蹦蹦跳跳地去了厨房。
第二波情绪,来自于洗澡前。还差10分钟22:00的时候,爸爸提醒还在看电影的儿子去洗澡。按照约定,我们周末22:00要准时上床睡觉的。电影还没有结束,儿子有点不情愿。爸爸催促了几声之后,脾气开始上来了。还好,爸爸这两年修炼地不错,明显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后,离开了客厅。
我走到儿子身边,拿起手机让他看了看时间,给了两个选择:要么看20分钟后洗澡,然后直接睡觉;要么继续看20分钟再去洗澡。儿子能感受到我的退让,他突然说:“妈妈,要不我不看电视了,20分钟也看不完的。我把这个换成手机好不好?”儿子的手机时间是每次15分钟。我欣然同意了,但他得先去洗澡。
后来一切都很平静。此时,儿子已经独自入睡。
孩子的情绪,其实来得快也去得快。有些孩子之所以长时间陷在情绪中不能自拔,是因为家长在应对孩子情绪的时候,处理方式不对。
回顾今天我们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接纳孩子的想法和情绪:父母需要做的,并不是要改变孩子的想法,而是需要通过倾听和关注,来听见孩子的声音、看见孩子的表情。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释放自己的情绪。想法和情绪,都是应该被接纳的。
2、偶尔的妥协退让,并不伤大雅:儿子8岁了,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想法。如果完全严厉地让孩子照家长的要求做,并不见得是非常妥当的行为,往往还会将情绪扩大化。在不伤害原则底线的情况下,适当的妥协和退让,反而会让孩子更能够理解父母的做法;而这本身也是对孩子学会合理妥协的示范。当下一次,父母严格要求的时候,孩子也会去理解妥协的意义。
3、有限的选择,让孩子获得主动权:世间并没有标准答案,一题可以多解。让孩子在选择中做出自己的判断,或者提出新的选择项,其实也正是在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如果孩子提出的选择在合理范围内,那就按照孩子说的做,把主动权还给孩子。这样的孩子,未来更会有能力把控自己的人生。
把孩子当朋友一样,平等的对待。他会比你想象中的,更能管理自己的情绪、更坚强、更成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