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命运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家庭出身?是生活成长的环境?是努力的程度?是拥有的才华天赋?是个性?还是自己的见识和抉择?
纵观鲁迅三兄弟各自的命运,联想上述问题,让人颇生感慨。
出身
鲁迅的祖辈曾经阔过,在乾隆年间,周家曾有田万余亩,当铺十余所。但后来渐渐走了下坡路,加上太平军的重重一击,就败落下来。但鲁迅的祖父仍中了进士,入了翰林,家族余荫尚在。不过,科场行贿案发之后,鲁迅一家算是彻底陷入困顿。
鲁迅的童年生活,大部分中国人从中学课本中都已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现在也成了游客到绍兴后必去的景点。而周作人及周建人的童年,走过的路,玩耍及受教育的地方,与鲁迅并无不同。
鲁迅在17岁时,离家来到南京,先去江南水师学堂,后入矿路学堂。过了几年,周作人也来到南京,进入水师学堂学习,兄弟两人来往密切。
1902年,鲁迅21岁,以优异的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并被派往日本留学。3年之后,周作人也得到赴日留学的机会,兄弟俩人又处在相同的环境之中。在日本期间,兄弟俩有了发表文章的机会,同时开始写稿并从事翻译工作。
回国后,1919年,鲁迅在北京八道湾买了一处大宅院,将母亲及两个弟弟的家人都接了过来,一大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一直到此时,可以说,鲁迅及周作人的人生轨迹几乎完全相同。周建人虽未离家求学,但通过自学,也与两位哥哥一样,比较擅长写作,也以教书为生。
分歧
北京八道湾的团圆日子并没有过多久,1923年,鲁迅与二弟周作人突然反目,离开了聚居的地方。此后,兄弟三人的生活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大的不同。
鲁迅当时收入不菲,在北京另购一处宅院并不费事。他将妻子朱安及母亲接过去,但几年之后,便与许广平在上海同居。
离开八道湾后,鲁迅文章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逐渐成为斗士,成为文学巨匠。而在有了儿子之后仅7年,他便猝然而逝。
周作人则同他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以及妻妹羽太芳子,一直守着八道湾的美好院子:日本人来了,他们没走;共产党坐了天下,他们仍顽强地住在这里。
一套北京的房子,一个日本妻子,一大家子亲属,让周作人生了根,但是外面的风云变幻,却让他的身份几度改变:他从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变为不问是非的教授,再变为被学生行刺的汉奸,最终成为仰人鼻息的臭老九。
在鲁迅与周作人兄弟之间的矛盾中,老三周建人一直是站在大哥这一边的。他的婚姻与大哥也有相似之处,1925年左右,他在上海与以前的学生王蕴如同居,抛弃了羽太芳子。这又引起了二哥周作人及其妻子羽太信子的愤怒,此后,兄弟二人终生如冰炭。
1950年,周建人已是出版总署副署长,因为工作关系,他与另一位副署长叶圣陶一起去了周作人家里一次。那时,周建人到北京已一整年了,却是第一次到二哥家里。而对于这次来访,周作人在日记中只记下了叶圣陶和金灿然的名字,根本没提他的三弟。可见兄弟关系之僵。
终局
因为观点得到了认同,鲁迅的名声不但未随着他的去世日久而渐趋于无闻,反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声誉日隆。1956年,鲁迅逝世二十周年,国内举行了盛大的纪念和宣传活动。为了给他迁葬,毛泽东为他重写墓碑。
连许广平也蒙余荫,成为高级领导。
而被认定为汉奸的周家老二,尽管在监狱没呆几年便被特赦出狱,但显然,他的后半生不可能再扬眉吐气了。1949年之后,他的奋斗目标就是凭着他的才气、他的名气,去换得更多的稿费,来养自己的日本妻子和家人,来维持他的八道湾美好院落的开销。他给中央领导写长信,乞求得到更好的待遇;他曾一度坚持日更,给报社写一些千字文换钱。
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红卫兵们让他彻底无法再奋斗下去了。1967年,他突然发病去世,终年82岁。
同样没能挺过文革的,还有许广平,她死于1968年,终年70岁。
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老三周建人的命运,他的才气、名气远远不及两位哥哥,但却在后半生走上一条康庄大道。
1945年,周建人参与组建民主促进会。1948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又去了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周建人被任命为出版总署副署长。1954年,又成为高等教育部副部长。
1957年是个不平静的年份,中共中央先是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宣传,又请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提意见。在后来的那些大右派纷纷痛陈时弊时,周建人的发言却十分不同,他认为民主党派人士要先搞通自己的思想。周建人站稳了立场,因而在右派们纷纷倒下的时候,他的职务却不断提升,后来成为国家级领导人。
1984年,周建人以96岁高龄去世。去世前一年,他还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