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个七夕。
看得出来,似乎人们都在努力地寻找仪式感。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这节日已堕落为夜幕之下的狂欢。仪式,已然变成了强颜欢笑,为做而做,辛苦地支撑着。
我们是一个注重传统节日的民族,我们的节日也曾经被无情疯狂地绞杀过。从端午到仲秋,从国庆到元旦,甚至大年——春节。
绞杀的方式,是替代,或者过度解读。
当这一切的借口,都成了商业炒作的牺牲品。当朦胧的情感模式被连根拔起,被晾晒到体无完肤。这关于节日的一切美好想像,都成了商品货架上明码标注的价签。
节日沦为节日,变了的,只是内涵从骨髓里被扫荡一般清理而出,如血液一般,流淌在商业模式的脉管里。
撅取总归有疲惫之时,果不其然,这一天还是到来了。
一个传统而唯美的故事,被各种形式深挖硬耗,在礼品、鲜花、表白的狂轰滥炸之下,一切只剩下形式。
而且,只有形式。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的判定标准,呈现出摧枯拉朽之势。将人们的情感,这最为个性和私密的部分,也可以标准化为呈堂证供。
送过礼物,就算七夕。
吃顿饭,就算七夕。
发个红包,就算七夕……
当“为你”兑换成礼物,当礼物标配成鲜花,当鲜花折算成人民币,人类的情感终于由走心变成走肾,走肾变成走眼,由一眼千年演变成掠过,略过……
情感也由我要,变成我有,变得我貌似有……
终于,将深厚的情感一点一滴风化在烟尘里。表面上的好似拥有,是为了留存,在情感世界极度匮乏过后,在苟延残喘过后,还尚可留存聊以自慰的最后一丝呼吸。
内心越走越远,只是没有承认的勇气。
形式越华丽(貌似华丽),内在越空虚。用“给”所表达的“有”,恰恰在证明内心的“无”。就象濒死的人,紧紧抓住身边的一枝稻草,不愿放手从此沉溺。
这不能不算是,人类自己作出来的一场悲剧。在这场悲剧里,没有幸存儿。
这场悲剧的主题,就叫:我好像并不孤独。
一个七夕,N个七夕,是七夕非七夕,都会在这场情感浩劫里,无处所去。
这个原本可以干干净净的节日,原本可以走心走肾的节日,还在吗?还好吗?还一如当年吗?
你还拥有吗?真的拥有吗?确定拥有吗?还有力气拥有吗?还有兴趣拥有吗?
在乎吗?
也许,总有一些人是不在乎的,总有一些人是可以抛却的,是可以回归本真、追随内心的。
那份宝贵,大概是懂的人才懂,不懂的或许永远也不会懂。
这个懂与不懂,只能靠缘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