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有感
如果你认可并喜欢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那么这本书就是中国版的蒙台梭利教学案例,会帮助你对她的很多理论有一个接地气的解读。
就是这本书了~该书的作者曾经是一位幼儿园老师,生完孩子后当了一段时间的全职妈妈,兼具了养育者和教育者的身份。作者刚开始的育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孩子还幼小时,曾因母亲自身过度焦虑而影响过女儿的健康,不过还好及时调整了过来,之后,就开始更加科学的育儿了(主要指6岁之前)。
孩子从受精卵发育开始,就已经有了胚胎精神;从出生起,有吸收力的心灵就在不断成长。他们并不完全是懵懂无知,他们也在不断的感知习得身边的一切。俗话说,社会人知道将心比心,而教育孩子呢,我们更应该将心比心,但这个比心应该建立在了解孩子心灵的基础上。毫不夸张的说,孩子的心灵与我们社会人的心灵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教育孩子,我们要多还原曾拥有过的心灵,要多理解孩子,这样才是一个正确的开始。
这本书的章节安排如果从逻辑结构上来说,我觉得还不够条理,有些乱,前后也多有重复。不过,这本书的优点胜在例子真实,分析深入,且对于很多问题,给出的建议都是可行而可用的,这比很多泛泛而谈的育儿书强太多了。
看完这本书,对于M(我家宝宝代称)当前两岁叛逆期的很多恼火之举,都有了不少理解。
比如,他在搭不好积木的时候,就爱哼哼唧唧,瞬间变哭腔,这是因为他面对困难的事情所爆发的无力感,我们应先给予理解,只要孩子在哭的时候没有停止尝试,给他鼓励就好,而不要去帮;
比如,他在努力拧瓶盖的时候,却被老人一手拿过来拧开,老人“好心办了坏事”,惹得M哭闹,要知道孩子只有利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完成好他的“工作”,才会高兴,才能培养自信心;
比如,M最近学会了在不满意时通过“打妈妈,打姥姥”这些话语来威胁我们,偶尔还真动手,以自我为中心的程度逐渐变强了。诸如此类问题,在书中都能找到一些可以尝试的方法。
除此之外,书中有些内容我觉得甚好,可以直接应用,列出来与大家分享:
(1)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导,每个孩子天生是大师,成人要对他们怀着敬畏之心,不要随意去教他们,因为我们实在是没有“教”的资格。我们能做的是适时而适度的引导。
孩子不需要我们“教”,但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不“管”,成人要和孩子一起享受探索和“学”的过程。成人要为孩子“学”准备一个自由、宽松、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环境,给孩子的东西一定要是准确的,不能给些错误的东西。
(2)我从来不在人前教子,哪怕周周当众犯错,我也不会在他人面前教育孩子。我会把她带到无人处说“悄悄话”,周周很乐意接受这种“悄悄话”的方式。
(3)成人无原则帮助小孩的三个负面影响:一是让孩子变得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没用;二是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长此以往,会使孩子懒于思考、懒于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凡事向大人寻求帮助,丧失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不独立,依赖成人,遇到困难就退缩。
(4)如果担心孩子的安全,那么家长要做的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能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独立做事,而不是阻挠孩子。
(5)孩子想做某事,我们在说“不”之前要好好想想,这事妨碍别人吗?会伤害到孩子自己吗?破坏环境吗?如果答案都是“否”,那么我们一开始就不要阻止,而不要等到孩子发火、吵闹后再来妥协。如果其中有一个答案为“是”,那么就要坚决阻止,不管孩子怎么哭闹都不能妥协。
(6)只要孩子要求的事情不妨碍别人、不伤害自己、不破坏环境,父母就应该视为合理要求,尽管让孩子去做,不需要征得任何人的同意,但需要父母帮助判断。
(7)孩子喜欢的,就是自己做主的感觉。因为有自主的权利,孩子才能遵守规则。
(8)怎样去夸奖孩子才是积极有益的呢?首先,不能把“夸奖”当成孩子前进的动力。第二,夸奖和赞美是来自你的内心,不是虚情假意的“敷衍”。第三,夸奖必须是具体的。第四,少夸先天存在的东西,譬如智力、外表,多夸孩子所做的努力。
(9)面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孩子不懂得节制,一味放任自己的欲望,这种现象跟家长的教育态度息息相关。家长有求必应的态度,会让孩子毫无节制,觉得任何事物唾手可得。事物得来太易,孩子就不会珍惜。
(10)很多家长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学会分享,但是不懂得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的权利。分享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权利的基础上。
(11)善于发现优点和进步的家长,孩子的优点会越来越多,进步会越来越大;总是盯着缺点和不足的家长,孩子的缺点会越来越多。
(12)遇到孩子不讲理时,我的处理方法是:保持平静,接纳孩子的感受,用简洁的语言强调规则,温和而坚定地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给孩子发泄情绪的时间,耐心等待孩子的情绪平复,让孩子体验自身行为的自然结果。
没有一个孩子生来不讲理,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家长长期对孩子采取压制、粗暴或者溺爱的教育态度所致。压制、粗暴或溺爱是“因”,任性、不讲理是“果”。
育儿没有万能的方法,哪怕是亲兄妹或双胞胎,对他们的教育方式都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我们要努力掌握的是一些本质上的原则,和一致性的教育理念,并不断的投入精力和时间多揣摩孩子,尤其在孩子六岁前,多在性格培养、习惯养成、情绪引导等方面下功夫。
与儿子一起成长,其乐无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