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大意
佛告诉须菩提说,一切大菩萨们,应该这样把自己的妄想之心降伏下去。所有一切众生,不管是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还是有色的、无色的、有想的、无想的、非有想的、非无想的,我都要使他们灭除妄心而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像这样灭除妄心让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然而)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众生需要灭除妄心而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你知道为什么吗?须菩提,如果菩萨觉得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了。
感悟
《金刚经》之所以深受世人喜爱,传播范围极广,其中应该也有其文字翻译得非常好的因素,即使不是修习佛法的佛家弟子,也基本上可以看懂文字的大致意思,虽然并不一定能够明白其中所隐藏的深刻含义。那么,佛在《金刚经》第三品中给弟子们传授了些什么内容,又给予了我们普通大众哪些启迪呢?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一是众生平等的理念,彰显了佛的博爱精神。人人平等,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期待的一种理想状态,至于是否真的能够实现人人平等,相信每个人的心中自是有着评判标准的。《金刚经》第三品中佛说法的“众生”以及倡导的众生平等的理念,显然比我们现代社会提倡的“人人平等”理念更高了一个层次。因为佛所说的“众生”,不仅仅包括人类,而是指一切有生命的生物,它包括了“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由此可见,佛的慈悲心,是心怀天下苍生的,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甚至是细菌,凡是有生命的都属于众生的范畴。这种爱众生,方为大爱,或称之为博爱。
博就是大,有丰富、宽广、普遍的含义。博爱是广大的,又是无私的,是不求任何回报的爱,是仁者之爱,它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观念。相对于佛解说的众生理念,任何有条件的宗教门派、国家概念都是相形见绌的,甚至可以说佛对众生的定义是超越世界和人类的,它体现的是宇宙一体化的理念,倡导众生在宇宙中的和谐共生。
二是付出是出自本心,不要想着去求得回报。佛在第三品中对弟子们说,已经开悟了的大菩萨,如果觉得是自己帮助了众生、教化了众生、救度了众生,那么他便着了四相,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么,他便不能称之为大菩萨了,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善良的男人或女人。这是何等伟大的胸襟与悲悯的情怀?岂是凡夫俗子所能达到的境界?!由此可见,佛法要想修成正果之艰难。所以,南怀谨先生说,做不好人,是修不成佛的。此话真是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我理解的《金刚经》第三品就是佛在教导芸芸众生,在付出时要出于真心、诚心、本心与慈悲心。你想付出,是因为自己内心的仁慈,而不是想求取任何回报。反观现实中,有些人做了善事、好事,喜欢逢人便说、遇人就讲,唯恐天下人不知道,其实这样做的目的,不过是想得到别人的夸奖、表扬、认可。究其原因,有的是虚荣心在作怪,有的是沽名钓誉,而有的人不过是在追求超额回报罢了。心心念念只想得到回报,甚至想得到超额回报的,即使是做的好事,也不能称其为好事了,这样的人顶多算是一个善良的人罢了,不是真正的佛家弟子,也不可能修成正果。
初于2020.2.22
定于2020.3.5
NO:2020-0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