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区域经济
第七章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

第七章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

作者: alphonseLin | 来源:发表于2019-10-09 06:01 被阅读0次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

关键词:

经济活动强度和力度在不同地区具有很大的差异,经济活动强度和力度大的地区常成为该区域的经济中心,支配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而导致支配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和受核心区支配的边缘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城市和乡村所组成的区域的二元结构。

这种核心—外围二元结构是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组织形式的基本单元。这种二元模式可以应用到各种各样的地域范围之中,大至国际间,小至区际或城乡间。

有关二元结构理论,大多数是从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角度提出二元结构理论的。

从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先后形成了以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为核心的一系列二元结构理论,
包括:

  • 增长级理论
  • 累积因果关系理论
  • 中心外围理论
  • 空间极化理论等。
    这些理论都承认空间二元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存在。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必然导致经济活动强度在空间上的差异,而这种强度的差异将导致核心-外围的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对具体区域而言就是城乡二元结构。

不同于前面的理论,新兴古典经济学是从城乡交易效率的差异来解释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并认为这种二元结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过程。存在这种二元结构的原因在于城乡之间交易效率的差距。

有些学者是从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的角度提出二元结构理论的,刘易斯在其《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把传统部门和现代部分联系以来,用现代部门的不断扩大以及落后部门的不断缩小来说明落后国家的发展过程,并解释了相互分割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如何通过劳动力的转移最终实现一元结构的。

分工的演进扩大贸易网络规模,贸易网络规模的扩大增加贸易成本,而贸易活动的地理集中降低总贸易成本,贸易成本的降低又提高贸易效率。把分工网络扩大而导致的大量的贸易活动集中在小范围进行,进而提高贸易效率,这就是城市的形成机理。

把很大的贸易网络集中到某一区位来降低贸易成本的过程,就是城市化过程。

根据贸易对象的不同,把不同的贸易活动在安排在不同规模的城市进行,就是城市的分层结构。

根据贸易类型的不同,把不同的贸易活动安排在不同城市进行,就是城市之间的专业化分工。

城市系统中的城市规模最优层次数随生产中分工水平的演进而变大,当生产中的分工水平很高时,城市系统中的城市层次数较大,反过来,生产中的分工水平很低时,城市层次数较小。

当分工水平适度、或者城市规模经济和贸易效率适度,则某一城市系统结构是单中心结构,反过来,分工水平足够大、或者城市规模经济和贸易效率足够低,则某一城市系统结构是多中心结构。

经济发展水平很高时,整个经济系统已经历过聚集的极化过程,进入高水平的平衡状态,表现为城市数量多、城市规模差异相对要小的多中心城市结构;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整个经济系统处在聚集的极化阶段,进入非平衡极化状态,表现为城市数量多、城市规模差异大的单中心城市结构,这种单中心城市结构是一种常态;

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时,未进入聚集的极化阶段,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则表现为城市数量少、且规模小而相互独立的集市散布在区域空间上。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主要指城市中各物质要素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特点,它是城市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有三种类型,即单中心结构、多中心结构和网络型结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建立在特定经济活动基础上的、承担特定经济功能的城市内部功能区在空间上的不断分化而导致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动。

城市经济学的核心原理是土地价格随区位而变化,而这些不同的土地价格导致了城市不同的土地使用类型和土地使用密度。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租金,土地的价值等于土地产生的租金收入流的现值。对于每一宗建设用地,土地的价格必须能够使其使用者的支付额补偿他从该宗土地的地理优势上获得的价格。李嘉图的地租和土壤肥力模型给出了这个结论。

家庭在离中心商务区单位距离所引起的土地费用和交通费用之间进行权衡。在土地费用边际节约等于交通费用边际增加时,达到效用最大化。在这种距离上,家庭找到了最佳住宅区位。企业面临着中心商务区区位和便宜的土地价格之间的权衡。企业在区位选择上,会选择地租等于土地的边际产出的距离,这就引出了租金梯度的概念。当企业接近中心商务区时,往往使用更多的劳动和资本,非土地与土地要素的比率越来越高。一般来说,商业企业或办事机构往往设在城市中心,工业企业一般远离中心商业区。

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替代效应和产出效应的大小决定着劳动力需求曲线的斜率。要素替代效应和产出效应越大,劳动力需求对工资变化的反应越大,需求曲线越平缓。影响城市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出口、劳动力生产率、营业税以及一些社会制度因素等。影响城市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的自然特征、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城市的吸引力因素以及劳动制度和体制因素等。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效应就是当劳动者的供给等于对劳动力的需求时的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城市失业包括摩擦性、季节性、结构性、总需求不足和税负导致的失业等各种情况。

城市住房具有复杂性、多重异质性、空间位置固定性、耐用性、多层次性以及政府行为性等特点。影响城市住房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住房价格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宏观政策因素、对未来的预期、城市人口数量和结构等。影响城市供给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住房价格水平、政策因素以及对未来的预期等。成功的住房政策有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住房政策应该有利于低收入家庭;二是为中等收入家庭提供不同风格的住房以供选择。对住房市场进行补贴会改变住房市场的均衡结构。住房补贴计划的好处是能保证住房专用补贴的确用于住房,但这种补贴的可能存在低效益。

城市基础设施是一种可共享的投入,它直接影响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运行效率,因此促进了聚集经济的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性、混合物品属性、外部性以及竞争性等特点。城市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的种类繁多,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以及准公共物品三类。对于公共物品类基础设施,应该主要由政府提供;对于具有私人物品性质的城市基础设施应该主要由市场提供;对于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的基础设施,应该依据市场提供方式下的收费成本和收费的效率损失,以及政府提供方式下的征税成本和税收的效率损失进行评价比较,采用两者之间成本最小的提供方式。基础设施融资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关文章

  • 读书小记

    第六章“城乡二元结构”与劳动力流动 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城乡二元结构又意味着:内需不足和市场疲软。改革城...

  • 第七章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 关键词: 经济活动强度和力度在不同地区具有很大的差异,经济活动强度和力度大的地区常成为该区域的...

  • 2018-09-07

    周榕 (清华建筑) 非城 非乡 非设计 A1 城乡 二元认知结构 (城乡二元现实架空效应) 城市属于未来 脱离人类...

  • 2020-02-《八次危机·温铁军》续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意义 中国之所以能化解建国以来的多次危机,其重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就像一个蓄水池,在城市...

  • 第八章 城乡二元结构与乡村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 关键词: 乡村经济,一般以农业为主,生产具有明显的生存性和自然性,产出增长主要靠土地的扩张和劳...

  • 大作文练习(四)——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并加入到城市建设的队伍中。但是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工想要市...

  • 在全域旅游面前,城乡二元结构是否仍牢不可破?

    1.“中国城市”和“中国农村”相爱相杀 城乡二元结构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农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

  • 市井柴门

    张如 城市居处自优于乡间。今,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二元分割似拉近不少。过去,乡...

  • 2018-01-02 笔记之二:对于农业的认识

    对于农业的认识重点回答两个问题:其一是农村与城市的问题;其二是国内农业与国际农业的问题。 农村与城市 首先城乡二元...

  • 城市和乡村是有生命的

    城市和乡村都是有生命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兴起都是有定数,仍而我们国家的治理却要人为地划分城乡二元结构和治理模式,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七章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gk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