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看一本我们甘肃作家写的书,名字叫做《我家有三双袜子》,这本书是作者一篇文章中的题目,可能作者觉得这篇文章能够代表整本书的气质,所以选择用它来做书名吧!全书都是对80年代西北农村的回顾,作者用朴质的笔调描写了我们西北,读起来觉得很亲切。
这本书在没有买来之前,我就期待了好几天,想看看我们甘肃青年作者的笔触究竟是怎么样的?加上我也是个爱书之人,所以这本书一到我手里就有种迫不及待想要读读的感觉,我坐在家里的凳子上,慢慢地翻开了这本书.......。
整本书的感触不深,是因为在80年代的甘肃农村已经和我们这一代发生了质的变化,书里是作者丢不掉的回忆。可是在我的经历中家乡对我来说并没有那么深情,80年代的甘肃农村每家每户都差不多,你愁吃喝他也愁吃喝,你过得简单,他也过得简单,生活方式极为相似,而外省的观念也因为处在一个高速发行进的状况里,经济还未得到高速发展,所以观念也未曾影响到这里。
90年代,国家高速发展,经济体制不断革新,经济发展方式层出不穷,去往外地谋发展或者谋生存的青年,见证了甘肃与外省的差距,甘肃地貌特征山岭高低起伏,常年干旱,工种单一,除了体制之内的工作外,在企业内就业相当困难,因为企业数量屈指可数,导致了不同的专业的人才不断外流。
作者笔下的甘肃农村是80年代的记忆,那时候乡土情怀浓厚,80年代的人在那种特殊的生存环境下所遵从的时代使命也不同,大家生活条件生活状况大致相同,没有因为贫富或者其他差别而导致生活习惯与生活质量的差距,乡土人情的变化是在90后这一代主力军身上发生变化而变化。年轻一代将高学历视为唯一出路,而出路也就单一地指向了钱,比起农村贫困的生活环境,这一代的人更倾向于走进城市,相比于建设贫困的农村,在大城市找一个和自己专业相关且匹配的工作显得相对容易一些,所以导致甘肃农村像是一副空壳,建设家乡也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梦。
可就像作者所表述的那样,出走的人对于家乡是有种情结的,这里所谓的理想其实就是离乡,一代人形成了落差,一代人也迁移了住处,一代人也形成了阶层的跨越(农民阶层转变为工薪阶层),从个人角度来说迁徙者是成功了,可对于甘肃农村来说却是种损失。
80年代的人到底在期待什么呢?为什么在物质贫乏的时代一个人体现出的那种幸福感更强?经济的带动带来的更多是观念的偏移,我也不知道原因,但是到了90年代,人们开始追逐车子、房子与票子,这几个方面至今成为甘肃农村行进的缩影和主题........。
但当考大学也不再是人们主要追逐的目的时,人们追逐的方向也显得晦暗,在一种不知名的状态里做着本该做的事情,但在结局之外,人和人最大的差别就是有人蓬勃,有人萎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