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洗牌
乾兴元年(1022),赵祯刚当上皇帝时是十三岁,到了天圣十年(1032),他已经二十三岁。
二十三岁,赵祯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智上都已趋于成熟,完全可以亲自处理朝政了。刘太后在刚刚垂帘的时候,也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只要等皇上年纪大了,她就会主动让位,把权力还出来。
可是,权力是个比毒品还容易上瘾的东西,刘太后从真宗天禧年间开始掌控朝政,已经手握大权近十年,早就属于重度权力上瘾患者,想等她主动还权给皇上,不等出个地老天荒、海枯石烂才怪。
太后一日不还政,人们的心里就一日不踏实,原本就不大和谐的两宫关系,愈发紧张起来。
尽管赵祯一直把刘太后当作亲妈,可两人的关系一点都不亲近。
说起来,这又是一个家庭教育的失败案例。
刘太后是个醉心于权力的女人,平时打理朝政还来不及,当然没精力养孩子。所以,
从收养赵祯那天起,她就把具体的抚养事务交给了和她关系很好的杨太妃。赵祯平时叫刘太后大娘娘,叫杨太妃为小娘娘。
从教育方式上看,刘太后是个不折不扣的虎妈。她性情严厉,对赵祯从小就管束得极为严格。
你想去玩,她给你安排了繁重的学业。
你想自由自在,她让人用礼法约束你。
你想谈场恋爱,她给你安排了一桩包办婚姻。
什么个性、什么爱好、什么特长,统统一边凉快去。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赵祯毕竟出生得早,还没有赶上奥数、英语之类五花八门的培训班,否则太后肯定给他安排十个八个,那就更惨了。
在赵祯的记忆中,他的童年毫无幸福可言,虽然在物质上应有尽有,但他整日被围困在深宫高院之中,耳边尽是之乎者也、仁义道德,一举一动,还必须遵守繁苛的礼仪规范。围绕在身边的,除了严肃古板的老师,就是恭恭敬敬的侍从,了无生趣。自己的一切言行都尽在那个严厉母亲的掌控之下,犯点小错就要受到训斥,平时连母亲的好脸色都很难看到(未尝假以颜色)。
更过分的是,刘太后甚至还曾将一个宗室子弟收养在宫中,形同赵祯的备胎,似乎他一旦得罪母后,就连皇位也要被人取而代之。幸亏吕夷简巧舌如簧,说服刘太后把宗室子弟又送了回去。
因此,在赵祯的印象里,母亲不是慈爱,不是关怀,也不是温柔,只能使人畏惧和胆怯,让他始终战战兢兢地生活。反而是小娘娘杨太妃,宽容体贴,能够给他带来一丝久违的温暖。
天子童年,富有天下,却唯独缺少母爱。
这是赵祯的悲剧,也是权力的悲剧。
![](https://img.haomeiwen.com/i6652326/8f38ab82aaf84781.jpg)
皇帝渐渐长大,太后慢慢变老,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天圣十年,赵祯二十三岁,太后六十四岁,一个是青春茂盛,一个是衰朽残年。种种迹象表明,皇上亲政,已经只是时间问题。
八月二十三日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光临皇宫,一夜之间吞噬了八间宫殿,火势殃及皇上和太后寝宫,幸亏侍从通报及时,皇上和太后才躲过一劫。
这场大火震惊朝野,一些胆子较大的官员开始借题发挥,大胆提出了要求太后还政皇上的要求。其实,同样的要求此前也不是没人说过,只是当时太后尚精力旺盛,三下五除二,把那些喜欢多嘴的官员统统赶到了外面。
而这回,太后明显感到,朝廷上支持皇上还政的呼声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强烈,提出的理由也十分刺耳。按照五行循环相克相克的学说,我国各朝代喜欢以“水火木金土”为顺序来确定本朝的运势,宋朝自认是火德。一个以火德为运势的王朝,却发生了烧毁宫殿的大火灾,这些擅长引经据典的官员据此大做文章。
“国家以火德王天下,火失其性,由政失其本。”
言下之意,太后再不把大权还给皇上,就伤害了国家的根本。
一把大火,烧旺了要求皇上亲政的呼声,也烧垮了刘太后的精气神,在一片反对声中,她的身体状况也出了大问题,短短几月内,竟然病得卧床不起。
尽管刘太后仍对自己的身体好转抱有幻想,依旧没有宣布还政皇上。但事实上,她已经力不从心,就从她病倒的那一刻起,皇上赵祯已经开始行事部分权力。
十一月初六,朝廷宣布改元,改“天圣十年”为“明道元年”,我们说过,使用新年号一般是从第二年开始,这种不逾年而改元的做法并不符合常规。显然,赵祯已经被压制了太久,他正迫不及待地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明道二年(1033)二月,刘太后挣扎着从床上起来,最后一次赴太庙祭祖。这一回,她穿上特制的衮服,头戴仪天冠,并亲自献上贡品。她已经意识到,自己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不久,她也将变成庙宇中一块冰冷的牌位,眼前的荣华富贵、威风显赫,连同自己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都将烟消云散。
三月二十六日,刘太后病危。
三月二十九日,垂帘十年的刘太后撒手西去。
诡异的是,刘太后对赵祯似乎特别不放心,居然立下遗诰:“尊杨太妃为皇太后,皇帝听政如祖宗旧规,军国大事与太后内中裁处。”
照此执行的话,皇上还是不能独揽大权,后面又多了个小娘娘杨太妃。好在此时皇上亲政已经是满朝上下众望所归之事,杨太妃又是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女人。很快,遗诰中的最后一句被彻底删除。
自此,二十四的赵祯终于走上历史前台,成为真正的一国之主,君临天下,乾纲独断。
赵祯亲政后不久,他立刻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李宸妃才是你真正的生母。
具体是谁把这个秘密告诉了赵祯,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杨太妃,一种说法是他的皇叔赵元俨(赵光义第八子)。究竟是谁说出来的,已经不再重要。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刘太后殡天之日,就是真相揭开之时。
唯一令人惋惜的是,可怜的李宸妃没有等到那一天。
赵祯得知真相后,感到无比震惊、愤怒。堂堂天子,居然被整整欺瞒了二十多年!人尽皆知,而唯独自己不知!
他更为自己的母亲遭受了二十多年的委屈而悲痛自责,乃至连续几天痛哭流涕(号恸累日不绝)。
羞愤过后,赵祯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往安放母亲灵柩的洪福院,看望自己的生身之母。棺木徐徐打开,李宸妃的尸体因为有水银的浸泡而未腐烂,仍能看清她的容貌(容貌如生)。赵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端详自己的母亲,思念、悔恨、无助,种种复杂心情涌上心头,他在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悲伤,扶棺痛哭不止。
母亲,你才是我的母亲啊,我来看你了……
四月初七,赵祯下诏,追尊自己的生母李氏为皇太后,改葬永定陵,在安葬前,他又三次到洪福院哀悼生母,每次悼念,都泣不成声,难以自制。
紧接着,赵祯又下了一道诏令,要将生母李氏的放入太庙,他想让自己的母亲在死后享受生前从未有过的尊荣,最大限度地弥补自己心中的遗憾。
然而,这道诏令一来,却让太常礼院的官员犯难了。因为太庙是皇帝供奉祖先的家庙,按照礼仪规范,每个皇帝身边只能有一个皇后一起接受祭祀。真宗赵恒旁边,当然放着刘太后的位置。 你现在要把自己亲妈放进去,势必要把刘太后赶出来,名额有限,给谁都不太好。
就为这么一个问题,一堆大臣讨论来、讨论去,最终总算憋出了一个方案:刘氏、李氏都不要进太庙了,太庙的位置还是让给赵恒的第一位皇后,郭皇后。另外再建一个奉慈庙,专门供奉刘、李两位太后。
太常礼院的官员结结实实地和了一把高难度稀泥,也幸亏真宗赵恒还有过一个郭皇后,否则这个难题还真解不开了。
真相大白后,在赵祯眼里,刘太后成了隔离母子亲情、侵夺皇权的罪魁祸首,对她充满厌恶。此时,吕夷简又义务充当了一次灭火器,力劝赵祯要顾及朝廷体面,别干什么出格的事情。毕竟,刘太后对其有养育之恩(名义上);毕竟,刘太后帮助打理了十年江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毕竟,生母李宸妃也得到了高规格的礼葬。
在吕夷简的调和下,一场血雨腥风的政治清算终于得到避免。然而,死人刘太后动不得,活人总是逃不掉的。
于是乎,一场大规模地人事洗牌迅速席卷朝廷上下。
那些因为冒犯太后而受到贬谪的人纷纷得到平反昭雪,被贬者官复原职,外放者召回朝廷,哪怕已经故去的,也被恢复名位。那些曾经谄媚太后的人则被一一清算,大多数都准时领取到了贬官加外放的组合套餐。
赵祯,这位年轻的皇帝,正迫不及待扫清太后执政时期的影响。
![](https://img.haomeiwen.com/i6652326/bbfae9cc2b0bd14b.jpg)
四月二十四日,赵祯再次祭出大手笔,当朝宰执班子一共九个人,一口气罢免了七个,来了一次彻底大换血。
让所有人不解是,留下来的两人中,居然没有吕夷简。
作为首席宰相,吕夷简自认为当政期间很好地平衡了太后和皇上之间的关系,从未依附太后,也没干过对不起皇上的事情。而且,皇上确实对他也十分信任,就在几天前,还在为调整宰执班子的事情征求他的意见。
制令宣布的时候,吕夷简还在朝会上领班,当他听到自己的名字,大吃一惊。
这回,怎么自己也成了被罢免的一员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