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历史]宋朝进行时(160)力排众议
下一篇 [历史]宋朝进行时(162)大忠
161 走走停停
赵恒收到了一封来自辽国的信,写信的人叫王继忠。
王继忠,开封人。此人本是赵恒的亲信,赵恒还是皇子的时候,他就侍奉左右,赵恒当上皇帝后,他从一个御前侍卫一直提升到了高阳关副都部署。
咸平六年,王继忠参加了一次宋辽之间的战争,宋朝战败,王继忠也彻底失去了音讯。一直以来,宋朝都以为王继忠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了,赵恒还给他办了隆重的葬礼,又是追封节度使,又是录取他的儿子当官。
赵恒没想到,居然在这个节骨眼上收到了王继忠的信。原来,王继忠在那次战斗中并未战死,而是成了辽军的俘虏。萧太后知道他的身份后,不但没欺负他,还给他安排了一个官当当。
这次,王继忠来信告诉赵恒:辽国有和谈的意向,双方不如讲和算了,宋朝可以先派个使者过来谈一谈。
收到这封信,赵恒既感到意外,又十分高兴。如果能和平解决,那是再好不过,也省得他冒险亲征。
当然,赵恒心里还是有点怀疑辽国的诚意,就向毕士安征求意见。毕士安看了信后,觉得“和谈”还是有点靠谱的。
自从高粱河一战双方翻脸以来,双方从没停止过打打杀杀,辽军的骑兵虽然强大,却也啃不动城墙,这样长期耗下去,谁都赚不到便宜。如果讲和是真,那么,辽国这次大张旗鼓地入侵,很可能就是为了在谈判桌上多争取点筹码。
听毕士安一分析,赵恒对和谈的兴趣更浓了,他命人客气地写信回复王继忠:和谈是可以的,先一起研究研究具体方案嘛。
赵恒刚回了王继忠的信,辽军新的一波攻势却来了。
十月,在萧太后的亲自督战下,辽军开始猛攻瀛州,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
正当双方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王继忠又来了一封信,信中表示:辽国对“关南”地区势在必得(盖关南乃其旧疆),你们还是早点派使者讲和吧。
信里说的“关南”之地,是指周世宗柴荣从辽国夺取的,包括莫州、瀛州等幽州以南的一片领土。这片领土本属于幽云十六州的一部分,自从柴荣抢回来后一直由宋朝占领。关于这块领土的主权,宋辽之间长期存在争议。在辽国看来,这是石敬瑭按照协议割给他们的,不管你们中原换谁当主人,都得按协议办。在宋朝看来,这种卖国协议鬼才会承认,我还想主张幽云地区的主权呢,怎么可能把到手的“关南”地区还你?
按照现代眼光看,这属于国际法范畴的国家继承问题,可按当时的条件,双方只能靠刀枪来探讨。
暂时离开硝烟弥漫的战场,让我们再回头体会一下王继忠的那封信,事实上其中还有很多隐藏的信息可以解读。
王继忠声称辽国对关南地区势在必得,但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辽国对其他地区没什么诉求。换句话说,王继忠已经隐晦地亮出了辽国的第一个谈判条件——收回关南地区。
如此看来,辽国强攻瀛州的行动,是想造成收回关南地区的既成事实,让自己在谈判中更加主动。
瀛州之战持续了十多天,好在宋军这回比较争气,拼死守住了瀛州。辽军强攻不成,又玩起了绕城深入的把戏。
于是乎,城外依旧是辽军的天下,城内仍然是宋军说了算,攻防态势没发生大的变化。
瀛州防卫战取得成功后,赵恒再也矜持不住了。他决定先派一个使臣去辽国探探情况,并让枢密院马上物色人选。
战场上的使臣,从来都不是热门岗位。敢揽这份活的人,必须信念坚定、胆略过人,同时还得有极好的口才。
枢密院选来选去,最终确定了一个人选——曹利用。
曹利用,字用之,赵州宁晋(河北宁晋)人。曹利用的父亲是个七品小武官,父亲死后,曹利用递缺,当了个殿前承旨,后转任右班殿直(九品)。
从履历上看,曹利用绝对是个平淡无奇的小官,名单报上来后,赵恒曾有过疑虑,但枢密院认为此人胆子大、能说会道,条件比较符合。再说,一时半会也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人,您就将就着用吧。
于是,小官曹利用带着赵恒的书信前往辽国了。即便到出行的那一刻,朝廷也只是略微提升了一下他的官职——阁门袛候。
从八品,还是个小官。
不过,没关系,等执行完这次任务,你的人生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寇准对和谈并没什么兴趣,他觉得还是硬碰硬,把辽国人赶回老家去比较靠谱,就算要和谈,也必须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说白了,早点北上才是正事。
景德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在寇准的催促下,亲征大军终于从开封出发,向澶州挺进。
大军走了三天,于十一月二十二日来到了韦城(河南滑县),这里距离澶州还有两天左右的路程。
越靠近辽军,赵恒越感到恐惧,他的内心又陷入了挣扎。车驾到韦城后陷入了停滞状态,整整停留了两天。
于是,举棋不定的赵恒又把寇准召来,商议下步行动计划。寇准其实早就猜到,肯定是这位祖宗的老毛病又犯了,非得再给他上点猛药不可。
接到命令,寇准急吼吼地就往赵恒的驻地闯。寇准还没进门,就听见了一个女人娇滴滴的声音:“那些人想把你带到哪里去啊,还不如赶紧回京城呢。”
说这话的是一个妃嫔,没办法,赵恒出门打仗还不忘带了女人。这不,女人不但胆小误事,又自带枕边风功能,立刻把意志薄弱的赵恒吹偏了。
寇准一进门,赵恒连忙问道:“咱们还是跑到南方去怎么样(南巡如何)?”
寇准一听,顿时内心火起,估计揍人的冲动都有了。
寇准压住火气,又唾沫四溅地进行了一番演讲:
“谁那么胆小怕事?简直和乡下老头和农村妇女的见识差不多!现在敌人已经近在眼前,天下人心不定,陛下只能进尺,不能退寸,前方的将士,日夜盼望皇上的銮驾到来。皇上一到,军队肯定士气百倍。倘若陛下这个时候往回走,不用走多久,必然军心瓦解,敌人如果再乘势进攻,恐怕陛下想去金陵也去不成!”
这回,为了说服赵恒,寇准还找了个人来一起做思想工作——高琼。
高琼是员老将,在太宗初年就获封节度使,时任殿前都指挥使,直接负责赵恒的安全工作。他说起话来,自然很有分量。
寇准把高琼推到赵恒跟前,说道:“陛下如果认为我说的不对,不妨听听高将军的意见。”
高琼连忙接茬:“寇准说得对极了。随军将士的父母妻儿都住在京城,肯定不愿意丢下家小跟随你往南方跑,万一跑到半路,军队散了,谁来保护您呢?希望陛下还是下决心赶赴澶州吧,臣下拼死效忠,破敌并非难事。”
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寇准和高琼像哄小孩子一样整整做了半天的思想工作,好说歹说,又让赵恒转过弯来。
行,祖宗保佑,别再闹了,继续上路吧。
上一篇 [历史]宋朝进行时(160)力排众议
下一篇 [历史]宋朝进行时(162)大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