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宋朝进行时(162)大忠

作者: 野狐狸_ | 来源:发表于2018-12-10 13:41 被阅读702次

上一篇 [历史]宋朝进行时(161)走走停停
下一篇 [历史]宋朝进行时(163)试探

162 大忠

十一月二十四日,大军离开韦城,来到卫南(滑县附近)。此时,车驾离澶州还有一天的路程。

就在这里,车驾又停了下来。

至于原因嘛,连我都羞于写出来,还是因为某人害怕啊。

一路过来,已经不知费了多少口舌,此时,连寇准都束手无策了。

还好,这回天助寇准,前方传来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让赵恒改变了主意。

澶州守军击杀辽国猛将萧挞凛!

这个萧挞凛,算是我们的老熟人了。大家应该还记得,那个在陈家谷设伏攻杀杨业的人就是他。自从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死后,萧挞凛成了辽国第一猛将。

宋军能够击杀萧挞凛,多少有点幸运的成分。

萧挞凛并不是在两军对垒时被斩杀,而是被宋军用床弩狙杀。

说到“床弩”,我们又得展开介绍一下。


“弩”是一种古代常见的射击兵器。据说,早在上古时代,“弩”就出现了,到了战国时期,弩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兵器。

如果简单点理解,弩其实可以看成一个“半自动”的弓,它由弩弓、弓弦、弩臂和弩机四部分组成。弩弓和弓弦类似弓箭的造型,只不过弩是横放的。弩臂为木制或铜制,垂直地固定在弓上。弩机是弩的最核心部位,它是弩的发射机关,类似于手枪的扳机,同时还会配有瞄准装置。

实战中,箭是提前安放在弩机上的,弩手只要端着弩就可以直接射击。相比于弓箭手,弩手节省了拉弓搭箭的功夫,不但准确度提高,而且更容易使用。弩的制作样式也很多样,除了单兵用的弩外,还出现了尺寸极大,威力恐怖的巨弩。比如,唐代的绞车弩,据记载射程可达七百步(约1000米),宋朝初年甚至出现射程达一千步的强弩。

射死萧挞凛的弩,就是一种加强版的强弩,人称“床弩”。床弩拥有固定的弩床(发射台),上面安装着好几张弓,拉弦的时候需要多人绞动后部的轮轴,利用轮与轴的半径差产生强力以张弦。这类大口径的家伙安装的“炮弹”型号也不一样,一般常见的羽箭和它相比只能算是一根牙签。事实上,大家完全可以参照标枪来想象当时的画面。

萧挞凛向来看不起宋军,行事非常骄横,在率军攻打澶州的时候,亲自骑马到城下督战,还竖着鲜艳的帅旗到处招摇,似乎生怕别人认不出来。

宋军的弓弩手怎肯放过此等良机,只等他进入射程范围,立刻万弩齐发……

也算萧挞凛气数将尽,一支劲弩不偏不倚射中了他的额头。中箭后,萧挞凛惨叫一声,跌下马来,立刻被人抬回了营寨。因为伤势过重,当晚就挂了。

辽军突然折损一员大将,士气受到极大打击,暂时停止了攻击。

宋军这边则是士气大振,消息很快传到赵恒那里。

收到捷报,赵恒的车驾从卫南出发。

二十六日,大军终于到达目的地,澶州。

至此,督促皇上亲征的任务,似乎已经圆满完成。然而,这只是似乎而已。

寇准还需办完最后一件事,才能算是大功告成。

过河。

澶州是个横跨黄河的城,黄河以南的称南城,黄河以北的称北城,两城之间以浮桥连接。

赵恒到澶州以后,住在南城,寇准希望他能够更进一步,前往北城巡视。

谁都知道,皇帝亲征,最大的功效并不是增加战斗力(还得分兵保卫你),而是用来向将士传递必胜的信心,鼓舞军队士气。宋军以黄河为天然屏障,澶州南城并不接触辽军。严格意义来说,赵恒只有进了北城,才算到了真正的前线。只有这样,正面迎敌的将士才能看到天子的威仪,感受到朝廷守住领土的坚定信念。

因此,寇准的意见是皇上必须上桥过河。

然而,即便是这么一段路,走得也不容易。

赵恒内心并不想过河,因为黄河是他最后的心理安慰。在他看来,万一辽军杀过来,至少还可以掀掉浮桥,赶紧跑路。

说到底,还是胆小。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寇准当然不肯让步(否则白来了),他耐住性子,继续苦口婆心地劝说:“陛下不过河,那么人心仍然惶恐不安,对敌人也不能产生心理威慑,不足以立威决胜!各地勤王军队正在昼夜兼程地赶来,你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面对磨磨唧唧的赵恒,高琼也看不下去了,跟上来就是一嗓子:“陛下如果不过河,百姓就像死了爹妈一样(百姓如丧考妣)!”

要说还是武将干脆,没那么多大道理,可话糙理不糙。

在寇准和高琼的坚持下,车驾这才从南城向北城缓缓开进,可就在车驾上浮桥前,居然又停住了!

我的娘诶,你还有完没完。

说实话,写到这里,别说寇准,就连码字的我都有穿越过去打人的冲动了。只能说,如此优柔寡断的君主,也算千古一人了吧。

这回没等寇准出场,高琼大步上前,抄起手杖就敲打车夫的脊背:“还不赶快走,都已经到这里了,还有什么好迟疑的(今已至此,尚何疑焉)?”

显然,这话其实是说给赵恒听的。

上桥吧,不能再折腾了!

从开封到澶州,距离三百里,如果按照正常的行军速度,有个四天也差不多了。考虑到军情紧急,速度应该再快点。可是,从十一月二十一日到二十六日,赵恒的车驾整整走了七天。

这一路,赵恒走得战战兢兢,这一路,寇准陪得心焦力猝。

好在,总算走完了。

没办法,身为辅臣,寇准必须尽忠。

“忠义礼智信”,忠在首位。

按照传统的治国理想,君主应忠于江山社稷,臣子应忠于君主,如此一来,君明臣贤,自然可以实现天下大治。

很可惜,谁都知道,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

显然,君主并不是像书中吹嘘的那样,什么真龙天子、神仙转世,那统统都是蒙人的。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充满私欲的人,遇到危险,他会胆怯,遇到诱惑,他会无法自持;听到批评,他会恼羞成怒,受到吹捧,他会洋洋自得。

其实,我们也没什么好苛求,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反应。

但是,我们的圣贤书告诉每一个臣子:当君主放纵私欲的时候,你要挺身而出,坚持道义;当君主怀有私心的时候,你要挺身而出,为民请命,让君主的行为回归到正确的轨道。

这样做,无疑是冒着极大风险的,翻开史书,大家会发现,如唐太宗一般有自制力的君主只是少数,从谏如流的君主并不多见,犯言直谏的臣子却大都无法善终。

如果你是一个臣子,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得来了一份官职,你愿意为了心中的道义而甘愿冒犯君主吗?愿意为了那些毫无瓜葛的黎民百姓而搏上自己的幸福前程吗?

所以,臣子的忠诚,有大忠、小忠之分。

小忠者,只考虑君主的喜怒哀乐,只揣摩君主的心意行事,惯于明哲保身、左右逢源,甘于做一个圆滑的利己主义者。

大忠者,忠于江山社稷,忠于圣贤之道,不逢迎君主,不顾虑个人得失,一心以苍生为念。为纠正君主的过失,敢逆龙鳞、甘受斧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寇准当属后者!有此一人,宋朝幸甚。

“能左右天子,如山不动,却戎狄,保宗社,天下谓之大忠”
——《范文正公集》

景德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澶州北城门楼,宋军将士终于看到象征天子仪仗的黄龙大旗。

史载: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上一篇 [历史]宋朝进行时(161)走走停停
下一篇 [历史]宋朝进行时(163)试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宋朝进行时(162)大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tng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