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师生矛盾,没有哪次像沅江弑师事件这样让人心疼和惋惜,一个成绩拔尖看样子有着美好未来的16岁少年,一个“无欲无求”把教学当成使命的优秀教师,却在那个下午,一个失去了未来,一个失去了生命。
这是一个悲剧。
沅江弑师事件:一位16岁的高三学生,因为对老师布置作业不满,两人发生了争执。老师以师长的权威和对学生的严厉,告诉学生不做作业就转班,并同时要给学生的父母打电话,就在这位老师转过身拨打电话时,这名学生从老师背后手起刀落,一共26刀,让老师当场毙命。
看到倒在血泊中的老师,人们都愤恨凶手的丧心病狂,多大地仇怨才能让人做出这么残忍的事来。而事实却是,被害的鲍老师长期以来都特别看重这名向他挥刀的学生。鲍老师平时特别喜欢这名学习名列前茅的学生,因为喜欢,所有对他更是严格要求,但这名学生并没有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被害的鲍老师的女儿是这名学生的同班同学,事发后,她说:“爸爸真的很看好他。”可是最终就是这个被老师看好的学生刺了老师26刀。
老师喜爱的学生拿起刀刺向自己的老师,老师在转身的刹那看到自己喜爱的学生把刀刺入自己的身体。这个画面像一个慢镜头,伴随着学生歇斯底里的愤怒,以及老师的不解和心痛。作为旁观者的我们,看着残忍的画面,以及一张未经世事的脸,道德和正义的大棒挥下来,却又突然不知打向谁?
杀人了,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付出冲动的代价。可是,是什么让他挥刀刺向自己的老师,并残忍地刺了26刀?他没有不良记录,且学习名列前茅,家境良好,未来美好,一切看上去,他将要走的路都是铺满鲜花的美景,而不是铁窗之内,高墙一隅。
对此事,我专们询问了我的一位初中老师的看法。叶老师从大学毕业即教中学,至今20几年了,在他看来——
出现这样的事情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首先,家庭和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出了问题。此时,叶老师用了“摧残严重”这个词。他认为,在教学中,对孩子的心里疏导是很重要的,甚至重于书本知识的学习。
同为教师,本认为叶老师会有一种物伤其类的愤慨,但没想到老师却站在整个教育的高度来看问题,让人佩服为师者的智慧和眼光。同时,也让我跳出众多人一边倒的对学生的唾骂和鞭挞。
直到现在我们还不能全面地了解这名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但是从他的邻居的只言片语可以确定,父母对他的要求很严格,甚至有时候父亲会用拳头打他;这个孩子好像很懂事,学习成绩好,不爱说话,性格有点内向;父母对他的管教更多在学习方面,其他方面的亲子沟通不多。
而在学校的时候,因为他成绩好,老师都喜欢他,尤其是被他杀害的班主任鲍老师。鲍老师的女儿说:“我爸爸很喜欢成绩好的学生,爸爸觉得性格有点问题是可以改的……他平时跟老师有一点矛盾,班上有一些事情他不想按照老师的方式去作,老师就会批评,他就会很生气直接走出教室。”
这时候我们发现,其实在同学眼中,这名学生性格是有点问题的了,他不再是邻居眼中那样内向听话的孩子,他已经开始反抗。
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他都是被重点管理的对象。他不单是父母的希望,也是老师器重的学生。希望越大,要求越高,如果说在家的时候他用沉默内向来面对父母,那么在学校他已经有点压抑不住内心积蓄已久的反抗了。
他不止一次地说,他并不想去上重点大学,因为上重点意味着要付出更多来保持这种优秀。他只想上一个本市的二本院校,“只想过轻轻松松的生活”。
这就是说,作为一直以来的学霸、尖子生,他感受到了高处不胜寒的沉闷和压力。他对父母老师眼中的成功没有太大的企图心,他只想过一种轻松随意的生活。而父母和老师却是一直按照优秀者的成功路径来培养他、要求他的。
因为成绩好而被父母和老师给予了很大的厚望。以他的成绩,父母和老师认为他一定要上重点大学,而这份殷切的希望并没有赢得他的感激和认同,反而让他压抑和烦闷。
关键的是,他的这种情绪没有人发现和重视,在一切以学习成绩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下,没有人想到要疏导学生的情绪,尤其是在即将高考的高三年级。参加过高考的人都能体会到那种紧张和压力,有时候甚至让人喘不过气来。在这种压力之下,也许一次作业的布置,就成为学生情绪失控的最后稻草。
对有强烈企图心的人来说,在这种压力下很可能会越来越勇,而这名学生好像是一个渴望小桥流水般惬意生活的人,在重压之下,却用心中升腾起的愤怒挥刀反抗,他不想要别人为他设置好的人生。结果他失去了未来,让他的恩师失去了生命。
这是一个悲剧。于老师和学生都是。
我们透过这一个事件,还是要把眼光放高远,帮助若干潜伏在学生中的少年“杀手”走向阳光地带,疏散郁闷。
人生有很多种方式,并不一定考上重点学校、成为精英是成功,只要内心安宁,即使是在乡间看禾苗生长,在人群中泯然于众人,也是一种幸福。
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事物和信息越来越多,也更加有自己的生活想法,可以引导他们,不可强迫他们。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溪流,疏导他们自然流淌,会遇到鸟语花香,但若阻挡,就会积为深潭,总有一日要冲破堤坝,溃败难收。
鲍老师的女儿像她的爸爸一样善良、优秀,面对杀害亲人的凶手,她说她不恨他,她恨不起来。鲍老师是为了女儿才要求调到这个班级来的,他教育出来的女儿没有让他失望。善良不是愚蠢,善良是一种最强大的力量。
愿鲍老师一路走好,愿鲍老师的妻女余生安好,愿失去儿子的罗家父母坚强,愿我们的教育中再不出现弑师悲剧。
网友评论
不认同的是鲍老师女儿说不恨是因为善良,我倒认为是年纪太小,事情发生的太突然,还不懂得失去父亲的意义。以后的路还很长,没有父亲这一座大山在,十年后她绝对说不出来“不恨”二字。
学校教育90%都是有问题的,跟社会严重脱节,偏离事实真相。
这样的教育体制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大概率的。
真正的牛人是早已发现教育的真相,自我教育而不是被他人教育。
经济基础决定了精神层面(我个人认为),
在父母辈,有限的资源只能被少数优秀的得到。而现在中国的现状就是这样,你学习不好,找不到好工作,挣不到钱,娶不起媳,生不起病,还不敢死!连墓地可能都买不起。
于是父母,老师都是想让孩子更好。
可是有的孩子他本不是那么争强好胜,他或许没有踏入社会,无法理解社会的残酷,他只想平平淡淡,但是他的想法没人去过问。甚至他爸爸直接武力解决问题。
在现阶段,学校只负责学习,有过心理辅导,心理疏通吗?家长再不和孩子沟通,那孩子是真的绝望的。我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
谁都有错,不要把责任全部推给哪一方!这是偏激的,不负责的。如果没有从这件事中总结出教训,那报道那么多,有什么意义?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善于总结。
孩子成长的时光里
有父母的影子
与简友共勉
教育
一是学习思考的力量
一是学习表达的能力
一是学习交流的美德
教育
是民族造就精英的优秀品质
执直之智语记
面对
无法承受的压力
当极限
被从外部突破
面对
教育
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野性内驱的选择
身体暴力
感性内驱的选择
道德暴力
理性内驱的选择
精神暴力
道德暴力
最直接的体现和形式是
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通常
可以引发
直接的身体暴力
可以引发
反向的精神暴力
马加爵案事件
江歌之死事件
刺死教师事件
泛滥成灾的道德大审判
告诉我们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丧失独立思考的社会
带来的只有
惧怕和恐怖
通常情况而言
教育包括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
暴力包括
家庭暴力校园暴力街区暴力城市暴力
我们社会的教育
在事实上
很不幸
对于暴力
表现为选择性失明
街区暴力
有法律的制裁
城市暴力
有强权的统治
家庭暴力
无奈
校园暴力
无视
从某种意义上讲
每一起
校园暴力的背后
都能折射出家庭教育的健康状态
可怜的教育。
两家都悲剧了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