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月份末,和朋友阿敏有过一次长达三个小时的电话聊天。那时她告诉我,她想要考研,考和数学相关的专业。因为她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专业。
我鼓励她,坚持自己喜欢的。
到最近和她的一次接触,她告诉我,数学专业太难了,她一点基础都没有,买了课程还是听不懂,想要换一个文科的专业。但文科自己也没有基础,感觉一头雾水,不知道怎么办。
我对她说:“没有什么是容易的。想想你考研的初衷吧。数学看不懂,一定是你急切地想要去做某些东西。有些东西是急不来的,该花时间的,一定需要你大量的花时间去做。你想拼命省去的,到最后兜兜转转还是会回到原点。”
其实,接触过身边很多考研的学生,我多多少少能够理解一些考研学生的心态。
很多人当一开始有考研的一点点意向,但不知道该报什么学校、专业时,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拿着一些自己都没有太想清楚的问题去请教老师。
而请教的问题一般都是:这个学校好不好考,这个专业难不难考,到时候方不方便就业。
抱着这样的心态,考研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件特别难、特别不好拿主意,且特别容易放弃的事。
在初步模糊地确定院校、专业之后,他们可能连报考院校每年的录取分数线、复习科目都不会去官网亲自查一下,而是直接在网上或者线下机构去听相关辅导老师的考研规划。
下一步,就是被忽悠着买各种课程。
这基本上,是很大部分考研学生的常态。
可是,你会发现,在这当中,几乎没有他们本人太多的思考性东西,这使得他们作出考研这一决定显得那么草率、那么容易动摇。
也正因为如此,给了相关考研辅导机构很大的盈利市场,也呈现出近年来考研机构层不出穷的奇观。
2.
而在我看来,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在这个信息密度极大的社会,我们缺的从来不是某一门具体的知识,而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这种“智慧”体现在人生的各个方面,且贯彻一生。
小到回答一个问题,解决一道题目,完成一篇论文。
大到如何做出择业选择、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如何学会一门技能。
而当下知识付费时代,大部分个体每当需要做出某项抉择或者学习某一门技能或参加某项考试时,习惯性的做法是,参加相关辅导机构,或者付费购买大量资料(不管这种资料暂时对自己有没有帮助)。
而在我看来,重要的不是选择什么或者学习什么具体技能,而是先从内在的自我出发,去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想要做这件事。
只有当你清清楚楚地把做一件事情最本原的缘由找到了,才会有能力、有毅力、有决心去应对接下来各种未知的挑战。
以考研为例,当你有考研的意向,但不确定备考哪所学校,哪门专业时,你最应该做的,是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寻找,去反问自己想要考研的原因。
之后,再最大程度贴合自己的心意去决定院校、专业。
这些决定好之后,你需要认清自己当前的现状(备考的难度、你的学科基础、大致的时间安排),并停止自我否定。
当以上这些最根本的自我认知解决好之后,才是应该思考如何去备考的问题。
第一步,去备考院校的官网查给出的备考书目。更细致一点的,用一个小本子,记下至少近五年备考学院相关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之后,根据每年的分数线趋势,算出录取平均分数线。在此基础上提高10—20分,以此作为自己备考的目标,再将这些总分分别规划到各科需要考的分数上,以此为各科目标,做相关规划。
第二步,以上这些确定之后,可以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复习进度为纵坐标,制定自己每轮、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的复习安排。
在这过程中,你可以去网上看一些评价比较高的分享帖子,以此为参照,制定属于自己的复习规划表。
以上两步做到位了,到了第三步,一切就会变得很简单,只需要在复习的过程中掌控好自己的复习进度,并适当调整复习策略以及随着复习深度的递进,适当地给自己增添一些额外的复习资料。
在这中间,可以根据自己每个阶段的复习感觉,去决定需不需要报相关的辅导班。
我们会发现,很多到最后考研状态不佳,甚至弃考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开始最根本的自我问题都没有想清楚,人云亦云跟着大潮流被忽悠报名各种辅导班,之后由于复习压力以及意志的不坚定,导致最后即使花了上万元报班学习,依旧一塌糊涂。
而有的人,即使一份钱不花,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念以及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实时的学习掌控力,到最后也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所以,有很多事情,特别是学习类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与有没有钱没有多大关系,全凭你自身是怎么想的,又是一步步怎么做的。
3.
以阅读为例。直到现在,我也从未去报名过市面上的相关读书班,我的钱更多的是花在买各种纸质书籍上。
一方面,相比于电子阅读,我更习惯也更偏爱纸质书籍阅读的感觉;另一方面,在我认为,市面上大部分的读书班,其实很大部分针对的是人的惰性心理。
这种惰性心理表现在,一是不愿意花时间收集阅读书单,所以他们会为报名者提供各种高质量的书单;二是很难静下心来阅读书籍,所以他们会有领读栏目甚至为你深度讲解书籍内容。而深度讲解这一块,是很多人报班阅读的重大原因之一。
但对我而言,首先,我每半年会给自己制定详细的阅读书目,小到哪些作家,哪种类别的书籍,大到总体阅读数目、每个月的阅读书目。
这些,在半年之前,我就早已根据自身的学习状态做好规划,之后在不断地阅读中,积累下一份阅读清单,在这当中在大进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适当地调整每个阶段的阅读进度。
其次,对于很多人关心的“阅读深度”问题,在我看来是一个“伪命题”的存在。
一方面,每本书籍并没有绝对的深度之说,重要的是,你在阅读当中有没有自己的收获,有没有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另一方面,随着阅历、年岁的增加,当你重新阅读各种书籍时,阅读的体会是不一样的,所谓的深度也会不断加深。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重要的是,你真心热爱读书,且愿意为它花费时间,并能够做到静下心来去阅读书中的文字。
有了这样的心理之后,你需要做的是,根据自身的情况,去花时间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书籍,比如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看得懂的书目入手,慢慢地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增加自身的文学素养。
之后,慢慢建立独属于自己的阅读体系。
当你能够做到这一步,剩下的只是一步步地跟着自己的步调去享受阅读带给你的快乐,或是知识上的,或是精神上的。
而这些比盲目地、功利化地报一个阅读班要好得太多太多了。
4.
现在市面上,小到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辅导,大到各种技能培训、早读训练,甚至升学规划。各种辅导机构基本上没有穷尽。
而很多人抱着一种心理上的惰性去参加各种培训机构,游走于各种学习训练班之中。
乍看起来是求知心理较强,其实想想,不过是企图以碎片化的学习,掩盖自己思维上的惰性。
真正到最后有用的东西,一定是经过自己深度思考并产出的,这个过程谁都无法教会你,只能靠我们自己沉下心来,去阅读、去思考、去实践,再去阅读,再去沉淀,形成一种良性的学习循环。
一开始可能报名辅导机构能够对你有一些帮助,但当你真正地想要有所独特产出时,这些辅导所学知识甚至会成为你的阻碍。
你需要去突破一直以来接受的“框架”思维,去重新跳脱出来,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但对于有的人,也许一开始自己慢慢琢磨很痛苦,但这个过程中自学所收获到的种种感悟,是任何人都无法教会的。
而这样的学习方式,一开始进步速度可能是极其微弱的,但当真的慢慢越学越深入之后,会呈现指数式地进步梯式。且这种方式收获到的学习思维会内化为你以后学习任何一项技能甚至做事的潜在意识。
放长远来说,人生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抉择与挑战,而这些只能靠我们自己。
任何心理上的惰性,都会在时光的长河中呈现出来,并付出应有的代价。
所以,最好的学习方法,莫过于,自己做自己的老师。
当你有一天回首过往,会很自豪地对自己说:“我走过很多路,靠的都是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