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发生经历,展开“让学”的旅程——《为真学而教》读书笔记

发生经历,展开“让学”的旅程——《为真学而教》读书笔记

作者: 2024追光而行 | 来源:发表于2023-01-21 23:25 被阅读0次

一、什么是让学?为什么要让学?

1.让学就是教师分权,使学生从获得走向更多的参与与创造,即把学习过程交给学生,让他们更多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

2.改革教学积弊,焕发课堂现象,向学生授权或分权当为第一要务。这也就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让学”。他说,教学的本质是“他得学会让他们学”,“教师的教比学难,因为教师要让学。”

【这里的学会不是指学生,而是指教师要学会让学。】

为什么要强调学会?一是从惯于不让到习于多让,跨度不小,转身较难,需要付出努力;二是让肯定不是做甩手掌柜,而是有所不为也有所为,不为旨在更好为,而何时不为、怎样有为,这些都是有学问的,努力学才能会。

【我们多数教师总是习惯于把控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样的意识要转变,要认识到让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再就是要在如何让学上下功夫,方法、策略等都是需要学习的,唯有教师的素养提高,才能打造理想的、指向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

二、确认过程性目标的意义与价值。

1.过程可否作为目标?

过程是事情发生从前到后一个历史性的载体,而目标则是从事、实施某种事情所追求的终极性状态,是行为的效用指向。

在新课程中,经历某个过程可以也应该列入教学目标,而且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维度和因素。

“过程作为目标”或“过程性目标”是课程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缺失过程不仅不能达成目标,而且所谓目标亦不复存在。

过程性目标的提出是辩证处理教学因素之间对立与矛盾关系的智慧之举,它也是对过往太多忽视过程,剪辑经历,告诉结果,进而缺失体验、淡化感悟,最终导致教学不扎实,学习“带不走”等现象的拨乱反正,是对过程的强调、补偿与尊重。

【教师要有过程性目标的意识,新的知识获取不应该通过告知的方式,而是学生带着前概念在探究中建构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三、在“捂·焐·悟·晤”中“把知识做出来”

1.“捂·焐·悟·晤”的“经历学习四字诀”给我们什么提示?

“捂”,要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有陌生感,有知识饥饿感,进而激活潜在的猎奇心,探究欲。

“焐”,教师把问题抛给或还给学生,使其在心里认真忖度、反复摩挲,最终从对问题的盲然中破茧化蝶。

“悟”,要让学生对某一事或理进行较为深入的咀嚼、体尝和思考进而自能知晓,有所发现。要让学生能够有机会体验思维壅塞后的水到渠成、冥思苦想后的豁然开朗。

“晤”,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让学生的表达清晰化。

2.如何捂?

一是预习要适度,勿因过度预习而使学习内容一览无遗,进而使教学成为再次嚼馍的过程。

二是设法让学生对原本熟悉的东西产生间离效果”。

三是适当调节优秀学生的学习节奏,尽可能不让其过早泄密,从而对其他人有必要的“课堂等待”,进而以“时间换空间”。

3.如何悟与晤?

一是相机追问,使悟由浅入深,努力抵达知识的真相,本质或核心。

二是引导概念转化,助推“专业言说”,使学生悟得的东西得以更好澄清。

三是以悟启捂,引发头脑风暴,力争创造整体涌现性效应。

四、将有质量的时间更多花在长效的核心知识上

1.核心知识的重要性是什么?

核心知识是教学特别需要眷顾和投放较多时间的所在。经由它,教能以简驭繁 ,以一当三;学能举一反三,删繁就“丰”。而教学的建构性,生成性和创造性也才能教好实现。

2.如何把控“有质量的时间”?

其一,要识破,选好,锁定,放大这样知识或原理,它们一定是少而精、少而深的。

其二,“抵抗住告诉学生任何应该知道的东西的冲动”,尽可能促其自力突破核心知识潘篱。

其三,要乐于为围攻核心、解密原理而“浪费时间”。

教学是为了使人产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维需要时间。

五、思维也是一种实践,应把它写入“经历学习”中

经历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和途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教师要重视引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收获知识与技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发生经历,展开“让学”的旅程——《为真学而教》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ck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