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先生写了很多本书,这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管理学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是老先生84岁时候写的,他说,这本书也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句实话,我以前对管理的概念就停留在领导两个字上。只要你不是领导,你就不用学管理,或者充其量你做销售的学一点管理也就到底了。是当我翻开这本书阅读的时候,我知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管理,而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管理者,不仅是时间上的管理者,而是经历上的管理者,也是营养上的管理者,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是自己的人生管理者。
这本书我只看了前面几部分,我就已经被深深震撼了,因为他说的那个嗯,作为一个行政或者是一个公司的嗯,比较重要的管理人员的话,一定会出现四个方面的问题,而这四个问题在我十几年的行政生涯中,确实都出现了,有些问题现在还在持续。都不说这事,无论你是学生,你是职员,你是公司的领导,还是你是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去看一下,也都能从中受益的一本宝典。
而一个机构里的管理者面对的现实问题就大不相同了,他必须面对四类非其本人所能控制的现实难题。每一类难题,都是由机构内在因素造成的,与他的日常工作也是分不开的。出于无奈,他不得不与这些无可避免的难题打交道。每一项现实难题都在向他施加压力,使他的工作难以取得成果和绩效。
(1)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不属于自己。职场中,验收既真实又普遍。而做为部门行政,说起来是主管,实质就是个打杂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来找他,而事实上每一个人也正是这么做的。看起来任何一位管理者都几乎不可能解决这个难题。这也是行政难做和看上去每天很忙而低效的重要原因。这经历太深刻了。
(2)管理者往往被迫忙于“日常运作”,除非他们敢于采取行动来改变周围的一切。我们的国情是领导的事,大于天,要先处理手头的急事,突发事件,换句话说不是要事第一,而是急事第一了。
如果管理者被迎面而来的一连串事务所左右,根据事情先后顺序来决定做什么、研究什么、重点对待哪项工作,那他不久就只能穷于应付了。也许他具有了不起的才干,足以应付得了,但实际上他却是在浪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把原本可能达成的成效撇开了。太现实了,我的工作就是如此。
管理者需要的是一套判断标准,使他能够针对真正重要的事项去工作。但是在日常事务中,常常找不到他所需的标准。
(3)使管理者缺乏有效性的第三项现实因素,是管理者本身处于一个“组织”之中。只有当别人能够利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算有效。对管理者的有效性而言,最重要的人物,往往并不是管理者直接控制的下属,而是其他部门的人,即所谓“旁系人士”,或是管理者本人的上司。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与这些人主动接触,不能使这些人有效利用他的贡献,他本身就没有有效性可言。
现实是如果在工作上面,你不能及时的跟领导进行沟通和汇报的话,那工作没办法开展
(4)最后,管理者身处一个组织的“内部”,受到组织的局限。你本身不具有话语权,你只能执行,而没有决定权。
网友评论